陳杖洲

陳杖洲

男,1945年3月生,廣東省英德市人,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茶學專業。原任全國最大茶葉生產商品基地之一,英德市茶葉局分管生產技術副局長,農藝師,現任英德市茶友之家家長,中國領導科學院院士、北京時代學人文化研究院特聘院士。他長期在基層茶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崗位上工作,熱愛茶業,事業心強,勤奮工作, 辛勤耕耘,認真學習,刻苦鑽研,開拓創新,努力向上, 在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合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得到了茶業科技工作者和茶農們廣泛好評。

職務

陳杖洲陳杖洲

中國現代化管理科學院院士、北京時代學人文化研究院終身院士、中國創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所終身高級研究員,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研究員、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管理科技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四川世界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北京國際交流協會理事、《中國管理科學論壇》雜誌社副理事長、北京國際交流協會理事、《發現》雜誌社理事、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茶葉分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浙江唐人苦丁茶研究所顧問,佛岡縣人民政府茶葉顧問、新興縣翔順生態旅遊公司技術顧問、英德市我和你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總監等職,系中華茶人聯會、中國茶葉學

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國際名人協會、中國未來研究會,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員。

特點

他長期在基層茶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崗位上工作,熱愛茶業,事業心強,勤奮工作, 辛勤耕耘,認真學習,刻苦鑽研,開拓創新,努力向上, 在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結合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得到了茶業科技工作者和茶農們廣泛好評。他從事茶葉科研與技術推廣工作40餘年,興趣廣泛,涉獵面廣,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善於結合具體工作搞調研和開展科學實驗,在各個時期負責的各項工作皆能圓滿地組織實施,體現出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藝術水平。曾先後參加了國家科委、國家農業部 、全國農技推廣總站、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英德市茶葉局等單位下達或協作的茶業科研、試驗,示範,推廣、開發利用項目的工作,取得科研學術成果63項。

獲獎

陳杖洲陳杖洲

主持完成的《春茶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探討》、《苫丁茶育苗技術》被評為“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主持完成的《苦丁茶開發及其利用》被評為“中國九五科學研究果”;

主持完成的《春茶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探討》被評為“中國九五科學技術成果”《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茶葉深加工步伐》獲新世紀、新濟、新西部成果特等獎、新經濟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大葉種茶樹高產優質高效益栽培技術探討》獲新經濟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功特等獎;《大葉種綠茶初制工藝初探》獲2001度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技術措施》獲全國農業科學成果一等獎;《清茶一盞也能醉人》獲中國新思想新學術成果一等獎;《廣東王大茶俗來歷》獲新世紀優秀學術成果獎3、《獲得茶葉優質豐產高效益做法和體會》獲中國新思想新學術成果一等獎;《常規茶園轉為無公害茶園的轉換技術》獲2002年全國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加快茶資源開發利用步伐,振興中國茶業經濟》獲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成果獎;《茶葉生態建設初探》獲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優秀成果特等獎;《英德茶業發展戰略探討》獲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以市場為導向,

以科技為先導,開展茶業生產系列化服務》獲西部開發中國社會經濟學術成果特等獎《天然藥用植物代用茶——野菊花》獲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現代化前沿理論科研成果一等獎;《野生植物代用茶——野藤茶》獲02—03年度全國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苦丁茶開發及其利用》獲第二屆經濟管理與理論創新成果特等獎;《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開型大葉種》獲拋—03年度先進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栽培技術》獲理論創新與區域發展戰略成果特等獎;主持完成的英德市《茶葉高產優質新技術》榮獲國家農業部豐收計畫二等獎;參與完成的《燕山滴灌技術》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獎;主持完成的英德金毫紅茶獲得上海國際茶博會金獎、紅旗一號紅茶獲銀獎;參與完成的一隻英德紅茶和二隻英德綠茶分獲國家農業部和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

研究領域

陳杖洲在評茶陳杖洲在評茶

他見解獨到、造詣較深、除掌握了茶學領域的主要理論與具有創見性的套用能力和較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外,還為單位撰寫《建立英德名優茶示範基地可行性研究報告》、《採用超臨界CO2萃取技術生產茶多酚、茶色素、咖啡鹼可行性研究報告》、《英德茶葉科技現狀及其發展戰略》、《英德茶葉集團公司章程》、《關於我市當前茶葉生產的調查報告》、《英德茶趣園導遊詞》《茶葉基本知識》等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工作總結、茶業技術規程、培訓教材等360餘份;並勤於筆耕,曾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機茶基地的選擇與建設》,《廣東茶聯佳作鑑賞》、

《誰是真正苦丁茶》、《完善農村茶場管理體制,實現茶葉優質高產高效益調查》《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紅茶》、《紅茶感官審評技術》、《飲用英德茶是你明智的選擇》等論文、總結、通訊、調查報告、套用技術類文章等348篇,其中《如何引進和選用茶樹良種》、《如何配置茶藝用具》、《中國茶業的世界之最》、《茶資源開發利用進展》等235篇獲優秀科技論文(作品)獎,《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的苦丁茶》、《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理想的營養保健飲料》、《茶園水分管理技術》、《老茶樹嫁接換種新技術》等246篇入選省級以上科技論文選,《提高大葉紅碎茶綜合品質技術途徑》、《實施系列化服務,促進茶葉基地建設和項目開展》、《旅遊觀光好去處——茶趣園》等129篇被選入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大會發言材料和會議論文集。主編《重修潁川陳姓族譜板鋪思盛公後裔支譜》(113萬字)、《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管理技術》、《茶葉技術培訓教材》、《茶園歌聲》《中國茶與茶文化對外傳播和茶葉對外貿易史概述》、《我和你英德紅茶》與人合著《英德茶葉》、《中國茶與茶藝》一書,出版《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管理技術》。近幾年來,他把有機茶生產加工56茶資源綜合利用、植物代用茶——苫丁茶、野菊花、野藤茶等開發利用?茶葉市場開發與行銷、茶藝開發與茶藝館經營、茶與茶文化推廣、茶與人體健康等作為研究重點,為中國的茶業、茶文化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

榮譽

陳杖洲陳杖洲

鑒於他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績,他曾先後獲得世界華人傑出專家、

中華創業領導英才、中華成功人才、中國當代傑出人才1科技先進工作者、中華優秀人才、跨世紀優秀人才、優秀論文作者、核心論文作者、中國茶葉學會表彰的從事茶葉工作40年以上會員等眾多榮譽他的事跡被先後入錄《世界名人錄》、《中華茶人詩描》、《文明廣東》、《南粵改革先鋒》、《科學發展看廣東》、《中華陳氏名人通鑑》《世界華人突出貢獻專家名典》、《中國專家大詞典》、《共和國農業專家名人錄》《全球華人專家名人遠程交流協作網》等189餘部書或文獻或網站。

文章論文

論文、總結、綜述

1、發展曲江茶葉生產幾點建議,曲江科技,1982⑷:2; 2、茶葉生產農事歷及主要管理技術(單行本),1982.10;

3、搞好茶葉商品基地建設系列化服務做法和體會,中國茶葉學會在昆明舉辦的“茶葉經濟與貿易發展戰略研討會”發言稿,,廣東茶葉,1989⑴:1~4;入選《中國時代經濟論壇論文精選》(2003);

4、英德茶業發展戰略及其對策探討,廣東茶葉,1990⑴:1~7;,英德通訊,1991⑸:1-8;,清遠調研,1991⑹:13~16;入選《當代優秀論文選集》(2000)、《當代中國企業幹部優秀論文選》(2000)、《社會科學與西部大開發文集》(2002);獲清遠市1990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國際優秀論文獎(2001);社會科學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

5、英德綠茶初制技術探討,中國茶葉,1991⑷:9-11;

6、茶葉生產系列化服務做法和體會,全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典型經驗選編(1990),入選《廣東省石灰岩地區農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3)、《跨入21世紀的輝煌篇章》(2000)、《21世紀基層領導者文鑒》(2002)、《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萃》(2002)、《中國時代經濟論壇》(2003);獲清遠市1991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

7、完善農村茶場管理體制,實現茶葉優質豐產高效益的調查,廣東茶葉,1991⑴:21-23;獲清遠市1992年度優秀論文三等獎;

8、大葉種綠茶初制工藝初探,廣東茶葉,1991⑵:33-37;入選《廣東省石灰岩地區農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3)、《中國當代成果大典》(1994)、《西部開發與交流優秀文集》(2000)、《當代中國領導參考文庫》(2002)、《中國當代優秀人才創新思想文庫》(2004);獲清遠市1992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國際優秀論文獎、東歐中亞經濟研究所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成果、2004年度全國優秀論文特等獎;行業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優秀成果特等獎(2005);行業改革實踐與科技理論創新優秀論文特等獎(2005)、中國改革發展戰略研究優秀論文及學術成果特等獎(2005);

9、充分發揮山區土地資源優勢發展茶業生產是調整山區農業結構的最佳選擇,《廣東省石灰岩地區農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3),入選《海內外華人發展精論》(2005);獲清遠市1992年度優秀論文三等獎,國際優秀論文獎(2001);

10、茶業生態建設初探,中國茶葉,1991⑷:34-35;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精選》(2000)、《中國社科研究叢書》(2002);獲新世紀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2002)、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3)、全面建設中國小康社會暨2003-2004年度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3);

11、建設英德生態茶業初探,茶業通報,1991⑷:5-8;入選《中國農業文庫》(1997),獲清遠市1993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12、以質量求生存,以科技創效益,茶葉新聞,1991.4.30⑵;

13、穩定茶葉生產的對策,廣東農村信息報,1991.5.4⑵;

14、今年茶葉生產的特點與對策,廣東科技報,1991.8.3⑵;

15、談發展科技興茶,羊城科技報,1992.5.11⑶;

16、談如何擴大名優茶生產,廣東科技報,1992.8.8⑶;

17、大葉種茶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中國茶葉,1993⑶:13;,農業文摘,1994⑶:71;入選《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2);獲清遠市1994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18、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茶葉深加工步伐,中國茶葉,1993⑸:20~21;,茶葉文摘,1994⑴:26;,新海岸信息報,1994.6.8⑵;入選《改革與發展》(1997)、《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1997)、《中華文庫》(2000)、《中國特色理論發展獲獎精典文庫》(2002)、《新世紀、新經濟、新西部》(2002)、《中國發展與領導決策文庫》(2003)、《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創新思想文庫》(2003)、《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5)、《中國改革與發展戰略經典文庫》(2005);獲清遠市1993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1994)、國際優秀論文獎(2001)、西部大開發與人才資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02)、“十五”期間西部經濟社會文化協調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全國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入世理論論文評比一等獎(2002),新世紀、新經濟、新西部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中國現代經濟研究與實踐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2)、新經濟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全國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文獻一等獎(2003);

19、英德綠茶初制工藝總結,本文是在一九九零年廣東省茶葉上質量上品種科技研討會上發言稿,,雲南茶葉,1993⑶:35-41;獲清遠市1990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

20、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開展茶業生產經營系列化服務,茶業通報,1994⑷:42-44;入選《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1997)、《今日輝煌》(1998)、《中國21世紀論壇》(1998)、《中國當代社科研究文集》(2001)、《21世紀中國基層領導文鑒》(2001)、《中國現代決策研究》(2002)、《西部開發與中國社會經濟》(2002)、《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2002)、《中國21世紀發展優秀文庫》(2002);榮獲國際優秀論文(作品)獎(2001)、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十五”期間西部經濟社會文化協調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21世紀優秀論文特等獎(2001)、國際優秀論文獎(2002)、西部開發與中國社會經濟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世紀人才論著精粹獎(2002)、中國創新優秀學術成果獎(2003);

21、搖錢樹—苦丁茶,貴州茶葉,1994⑵:21-23;入選《輝煌的季節》(1995)、《中華之魂》(1995);

22、提高大葉紅碎茶品質綜合技術途徑,中國茶葉加工,1994⑵:15-19;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精選》(2000);獲清遠市1994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國際優秀論文獎(2001);

23、苦丁茶樹體矮化及高產型樹冠塑造技術,廣西熱作科技,1994⑶:29-31;入選《中國科學技術文庫》、《中國改革與發展文鑒》(1998);獲清遠市1995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24、加快英德苦丁茶生產發展的幾點建議,英德通訊,1994⒀:1-5;

25、苦丁茶苗木繁育技術,貴州茶葉,1994⑶:11-13;獲清遠市1995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26、新型保健飲品——苦丁茶,蠶桑茶葉通訊,1994⑶:11-13;入選《中國農業文庫》;獲清遠市1995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27、苦丁茶園建設、種植與管理技術初報,貴州茶葉,1994⑷:20-23;獲清遠市1995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28、苦丁茶短穗扦插育苗技術,適用技術市場,1995⑶:22—23;入選《中國改革經緯錄》(1995)、《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全》(1995);

29、珍稀植物代用茶—苦丁茶,茶葉,1995⑴:39-40;入選《中國當代農藝學論文年編·1996年卷》(1996)、《中國農業文庫》(1997);

30、中國茶業的世界之最,茶葉機械雜誌,1995⑵:13-19;榮獲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評審會二等獎(1998)、茶葉機械雜誌優秀論文(作品)獎(1999);

31、苦丁茶,農村科技開發,1995⑵:36-37;入選《當代中國管理者藝術叢書》(1998)、獲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評審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32、高產優質高效益型苦丁茶樹樹體培養,貴州茶葉,1995⑵:12-15;入選《中國當代農業文庫》;

33、苦丁茶高產優質高效益栽培,適用技術之窗,1995⑸:24-25;獲清遠市1997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當代管理藝術文集編委會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34、發展苦丁茶前景廣闊,熱帶作物科技,1995⑷:24-26;

35、大葉種茶樹密植矮化速成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景德鎮茶葉,1995(1-2):43-48;

36、苦丁茶短穗扦插育苗新技術,適用技術市場,1995⑶:22-23;入選《中國改革經緯錄》(1995)、《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全》(1995);

37、苦丁茶開發利用和市場前景廣闊誘人,茶報,1995⑷:16-17;入選《走向新世紀》(2000);

38、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江西農業科技,1996⑵:25-26;入選《中國當代農藝學論文年編·1996年卷》、《最新科技成果信息評價》(1996)、《中國改革開放系列全書》(1997);獲當代管理藝術文集編委會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北京新世紀第二屆優秀學術論文評比一等獎;

39、苦丁茶育苗技術,熱帶作物科技,1996⑴:51-54;入選《中國當代科教文選》(1998)、《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公告》(1999);獲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獎(1999);

40、良種苦丁茶短穗育苗新技術,中國農村科技,1996⑺:11-12;入選《中國改革文集》(1998)、《中國改革與發展文鑒》(1998);

41、天然藥用植物代用茶—苦丁茶,廣東茶葉,1996⑴:39-45;

42、老茶園改造策略和措施,廣東科技報,1996.3.20⑶、,貴州茶葉,1997⑶:19-21;入選《當代創業者叢書》(1996)、《中國當代改革者》(1996)、《中國當代改革者風采》(1996)、《科技理論與實踐》(1996)、《開拓者論文精選》(1996)、《中國地方領導論摘》(1996)、《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1996)、《中國當代優秀企業家報告文學大型叢書》(1996)、《當代中國開拓大市場的新星》(1996)、《當代管理藝術文集》(1997)、《中國科技論文精選》(2000);獲清遠市1997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三等獎,當代管理藝術文集編委會論文評比一等獎(1998);

43、苦丁綠茶加工工藝技術初探,貴州茶葉,1996⑵:32-35;

44、大葉種茶樹高產優質高效益栽培新技術,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技術指導,1996⑴:83-86;入選《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文集》(1997)、《中國農業文庫》(1998)、《中國改革理論文獻暨成就展》(1998)、《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2002)、《新世紀、新思想、新實踐優秀論文集》(2004);榮獲清遠市1997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新世紀特色之路—理想與實踐探索優秀論文獎(2000)、國際優秀論文獎(2001)、新經濟與中國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新世紀、新思想、新實踐學術成果特等獎(2004);獲行業改革實踐與科技理論創新特等獎(2005);

45、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的苦丁茶,茶業通報,1996⑶:9~11,,《廣東茶葉專業協會資料彙編》(1998),獲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評審會二等獎;

46、苦丁茶加工技術,農村新技術,1997⑷:40~41;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998);

47、苦丁茶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茶葉機械雜誌,1997⑵:11~13;入選《當代中國改革文選》(1998)、《世紀啟示錄——當代中國改革文選》(1998)、《新世紀探索——當代中國改革文選》(1998);

48、苦丁茶形態特徵、生態習性與生長特性,蠶桑茶葉通訊,1997⑵:38~41;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998);

49、清茶一盞也能醉人,茶葉機械雜誌,1997⑶:34~35;入選《現代管理文集》(1998)、《中國社會經濟論壇》(1999);《中國學術大百科全書》(200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與實踐》(2005)、《當代中國理論與實踐》(200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典文獻》(200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2006)、《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6)、《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2006)、《中國學術檔案》(2006)、《中國當代創新盛典》(2006);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998)、茶葉機械雜誌優秀論文(作品)獎(1999)、中國新思想新學術成果一等獎(2004)、當代優秀成果獎(2005)、國家重點人才創新科研成果一等獎(2005)、優秀科研學術創新成果特別金獎(2006)、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論文特等獎(2006)、神州強國人才優秀文獻(作品)特等獎(2006)、構建和諧社會論文評比一等獎(2006)、首屆知識創新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構建和諧社會經典文獻(作品)特等獎(2006);

50、苦丁茶種形態特徵、特性與主要品種,貴州茶葉,1997⑵:10~13;,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9);獲清遠市1997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1998)、國際優秀論文獎(2002);

51、春茶優質高產技術要點,農技服務,1997⑵:17;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998);

52、炒青苦丁茶加工工藝技術,中國農村科技,1997⑴:44~45;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

53、春季茶園管理新技術,農村實用科技,1997⑶:5;獲當代管理藝術文集編委會二等獎;

54、如何引進和選用茶樹良種,農家致富顧問,1997⑵:27;入選《最新科技成果信息跟蹤評介》(1998)、《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8);榮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

55、春茶優質高產新技術,農村實用工程技術1997⑷:24;入選《跨世紀精英文集》(1999),榮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

56、茶樹改換無性系良種新途徑——短穗嫁接,貴州茶葉,1998⑴:8~11,入選《跨入21世紀的輝煌篇章·探索篇》(1998)、《中國專家人名辭典·論文提要》(2000)、《科教興國戰略文庫·科學技術卷》(2000)、《中華學人理論文獻》(2000);

57、廣東茶聯佳作鑑賞,茶葉機械雜誌,1998⑵:33~35;入選《當代管理者藝術叢書》(1998);榮獲當代管理者藝術叢書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1998)、茶葉機械雜誌優秀論文(作品)獎(1999);

58、採用短穗嫁接更換茶樹良種技術探討,熱帶作物科技,1998⑵:57~59;入選《中國改革論文選》(1998);

59、茶果資源是個寶,綜合開發效益高,中國食品報,1998·10·14⑵、,中華茶人,1999⑴:42;入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叢書》(2003);獲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特等獎;

60、苦丁茶短穗營養袋育苗新技術,蠶桑茶葉通訊,1998⑵:29-31;入選《當代管理者藝術叢書》(1998)、《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9)、《中華優秀科學論文集》(2000)、《中華學人理論文獻》(2000)、《跨入21世紀的輝煌篇章》(2000);獲當代領導者管理藝術叢書評審會二等獎(1998)、第三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

61、苦丁茶開發及其利用,中國茶葉加工,1998⑷:29-31;入選《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1999)、《走向新世紀》(2000)、《新世紀、新思想、新實踐優秀論文集》(2004)、《創新、實踐、發展優秀論文集》(2004)、《實踐三個代表的楷模論文集》(2004)、《中國現代理論創新與實踐優秀論文精選》(2004)、《中國現代化理論成果彙編》(2005)、《中國改革與發展經典成果論著》(2005)、《國華名人文論大全》(2005)、《世界重大學術成果精選》(2006);《國際優秀新學術創新文庫》(2006);獲中國首屆中國改革開放優秀成果獎(2005)、首屆中國現代化管理成果一等獎(2005)、中國改革與發展經典成果論著一等獎(2005)、文明中國優秀論文特等獎(2006)、當代世界功勳名人優秀成果獎(2006)、全國文化創新理論成果一等獎(2006)、世界重大學術成果特等獎(2006)、國際優秀新學術創新論壇金獎(2006);

62、春茶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探討,廣東茶葉,1998⑵:33-37;入選《中國九五科學技術成果選》(1999)、《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公告》(1999)、《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9)、《中華優秀論文集》(2003)、《世紀之路——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2003)、《新世紀領導幹部文集》(2004);獲中國九五科學技術成果獎、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獎、中國社科理論參考文庫編委會世紀之路——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論文評比一等獎(2003);

63、擂茶與擂茶粥,南方農村報,1998、6、23⑿,入選《當代經濟發展文集》(1999);

64、老茶園嫁接換種新技術,農家參謀1998⑷:16;入選《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9)、《中國當代優秀領導理論文選》(2005);獲第二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998);

65、苦丁茶加工工藝技術,中國茶葉加工,1999⑴:29~31;,適用技術之窗,1999⑶:18~20;入選《共和國改革與建設五十年年鑑》(1999)、《中國九五科學研究成果選》(1999)、《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0)、《現代科學技術文庫》(2000);獲清遠市1995年度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第三屆華中地區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2000)、西部大開發與人才資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1)、新世紀改革與發展與西部大開發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西部大開發與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2002);

66、茶資源開發利用大有可為,茶葉機械雜誌,1999⑵:8~11;入選《中國科技與投資商情》(1999)、《現代科學技術文庫》(1999)、《中華文庫》(2000)、《科教興國戰略文庫·科學技術卷》(2000)、《跨入21世紀的輝煌篇章》(2000)、《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00)、《中國精典文庫》(2003)、《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理論成果彙編》(2003)、《當代中國改革理論與創新成果優秀論文大全》(2003);獲第三屆華中地區技術推廣二等獎(2000)、北京第四屆中國新世紀精華文集代表作評選一等獎(2000)、西部大開發與人才資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01)、西部大開發與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2002)、可持續發展與人力資源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3)、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花、茶、健康”論文評比二等獎(2004);

67、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理想的營養保健飲料,雲南茶葉,1999⑴:26~30(上),1999⑵:43~51(下);入選《中國知識經濟文選》(1999)、《中國當代論文選粹》(2000)、《中國領導幹部理論文集》(2003);榮獲中國西部人文叢書優秀論文獎(2002)、區域經濟發展與人才資源開發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3);

68、廣東三大茶俗的來歷,農業考古,1999⑵:109~110;榮獲中國改革實踐理論成果二等獎(2001)、2001年全國優秀社科成果優秀論文三等獎(2001)、新世紀優秀學術成果(論文)獎(2002);

69、新植茶園快速成蓬技術,農村實用科技,2001⑽:7;入選《中國西部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2002)、《現代科技理論成果文論大系》(2003);獲東南亞人文經濟與中國東西部協調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中國西部人文叢書優秀論文獎(2002)、中國人民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3);

70、搞好茶葉基地建設,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座談會大會發言稿,獲中國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2001);

71、天然植物代用茶野菊花,農村實用工程技術,2001⑺:30~31;入選《中國西部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2002)、《實踐與探索參考文集》(2005);獲中國農業論文優秀獎(2001)、東南人文經濟與中國東西部協調發展戰略學術交流優秀論文一等獎(2001)、中國科技發展論壇優秀論文獎(2005)、優秀工程技術論文選評一等獎(2005);

72、天然植物代用茶野藤茶,貴州茶葉,2001⑶:11—12;入選《中國精典文庫》(2003);獲中國當代學術精典文叢一等獎(2006);

73、誰是真正苦丁茶,中國茶葉加工,2001⑷:37~38;入選《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2002)、《中國精典文庫》(2003)、《共和國改革文集》(2004);獲中國世紀人才論著精粹獎(2002);

74、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貴州茶葉,2002⑵:8-9、,熱帶農業,2002⑷:12~14;入選《中國當代科教文選》(2002)、《理論探索與實踐》(2003)、《21世紀領導文集》(2003);獲02~03年先進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2003)、優秀科技成果交流農業科學類等級獎(200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暨2003~2004年度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3);

75、加速茶資源開發利用步伐,振興中國茶業經濟,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中國經濟發展文庫(2002);《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2002)、《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2002)、《中國精典文庫》(2003)、《當代中國百業改革理論與創新成果優秀論文大全》(2004)、《首屆中國改革開放優秀成果精選》(2005)、《首屆中國改革與發展精典成果論集》(2005)、《中國科技理論成果》(2005)、《首屆中國改革與發展精典成果論著》(2005)、《當代學術前沿精典文叢》(2005);《中國經濟發展文庫》(2005)、《中國學術大百科全書·學術卷》(2006)、《國際優秀新學術創新文庫》(2006)、《世界重大學術成果精選》(2006)、《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文獻》(2006);獲中國未來研究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2002)、中共建黨寶典優秀論文獎(2002)、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優秀論文獎(2003)、中國經濟發展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首屆中國現代化理論成果一等獎(2005);中國改革與發展精典成果一等獎(2005)、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西南分院論文評比一等獎(2005)、新世紀優秀社科論文特等獎(2005)、首屆中國當代學術前沿精典文叢論文評選一等獎(2005)、當代世界功勳名人優秀成果獎(2006)、全國文化創新理論成果一等獎(2006)、中國經濟文化叢書一等獎(2006)、世界重大學術成果特等獎(2006)、國際優秀新學術創新論壇金獎(2006)、中國當代優秀學術成果獎(2006);

76、中國苦丁茶良種參味型大葉種栽培技術,中國種業,2002⑺:34~35;入選《中國專家名人辭典論文卷》(2002)、《中國科研創新理論研究》(2003)、《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研究文集》(2003)、《中國領導幹部理論文集》(2003);獲社會實踐與理論創新貢獻獎(2002)、2002年龍馬精神杯社會實踐與理論創新貢獻獎(2002)、2002全國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2003)、知識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科技創新一等獎(2003)、中國管理科學院管理科學創新與人力資源開發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3)、理論創新與區域發展戰略成果特等獎(200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特等獎(2003)、理論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評比特等獎(2003)、區域經濟發展與人才資源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評比特等獎(2003);

77、常規茶園轉為無公害茶園的轉換技術,茶葉機械雜誌,2002⑵:22~23;入選《中國改革理論與實踐優秀論文選》(2003)、《華夏名人論壇》(2005);獲行業改革實踐科技理論創新特等獎(2005);

78、茶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展,貴州茶葉,2002⑷:4~9;入選《現代科技理論成果》(2004);獲華夏第三屆精英杯學術論文評比一等獎(2003)、2004年度全國行業改革實踐與科技理論創新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4);

79、實現春茶高產高質高效低耗技術措施,茶葉機械雜誌,2002⑷:22—23;入選《中國改革理論與實踐優秀論文集》(2003);

80、野生天然類茶植物代用茶—野藤茶,蠶桑茶葉通訊,2002⑷:14~15;,廣西熱帶農業,2003⑶:27-28;入選《理論探索與實踐》(2003)、《中國科技理論成果叢書》(2004)、《中國當代思想寶庫》(2004);獲2002~2003年度全國先進理論實踐成果一等獎(2003)、全國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3)、現代科技理論成果一等獎(2003)、全國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004);

81、茶園水分管理技術,貴州茶葉,2003⑵:7~9;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1);

82、茶園水分管理技術措施,廣西熱帶農業,2003⑵:24-26;入選《華夏英才文集》(2003);獲全國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2003)、第三屆華夏精英杯科技論文評比一等獎(2003);

83、天然藥用植物代用茶——野菊花,茶報,2003⑶:31;入選《現代化前沿理論科研成果精粹》(2004)、《中國科技發展論壇》(2004)、《實踐三個代表優秀文選》(2004)、《中國科技發展論壇》(2005)、入選《社會主義實踐與發展經典文庫》(2005)、《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005);獲中國新世紀科教理論文集代表作研討會優秀論文獎(2001)、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2004年度全國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4)、東南亞經濟與中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學術交流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4)、堅持科學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評比特等獎(2004)、第三屆國情與人才戰略園桌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2004)、現代前沿理論研究成果一等獎(2004)、世界優秀論文(成果)國際金獎(2005);

84、飲茶與補充微量元素硒,雲南民族茶文化,2003⑵:35-37;入選《中國改革擷英》(2003)、《世界華人文化人叢書》(2005);獲國際優秀創新學術成果金獎(2005);

85、如何配置茶藝用具,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2003⑷:157,榮獲中國現代農業探索新論文庫代表作一等獎(2004);

86、茶藝用具簡述,茶報,2004⑵:42,榮獲2005年度優秀工程技術論文特等獎(2005);

87、茶葉生產農事歷及其主要技術措施,茶苑,2004⑴:51~52,2004⑵:47~48;入選《全國優秀科技成果彙編》(2004);獲全國優秀農業科學成果一等獎(2004);

88、有機茶生產基地建設技術,貴州茶葉,2004⑴;入選《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2005);獲行業經濟發展與科技文化創新優秀成果特等獎(2005);

89、淺析苦丁茶,貴州茶葉,2004⑷:7~10;獲行政管理與中韓人才資本論壇一等獎(2005);

90、主編《潁川陳姓族譜板鋪思盛公後裔支譜》(2004、12,精裝本,113萬字);

91、天然藥用植物代用茶—野菊花,茶苑,2005⑴:43~44;入選《實踐與探索參考文集》(2006);獲新時期發展戰略優秀成果特等獎(2005)、現代化前沿科研理論一等獎(2005)、中國現代農業探索新論文庫代表作一等獎(2005)、2005年優秀工程技術論文一等獎、中國科技發展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2005)、中國名人文化藝術促進會論文評比一等獎(2006);

92、後發酵陳化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茶苑,2005⑵:26-27;獲中國現代農業探索新論文庫一等獎(2005);

93、渥堆後發酵陳化與普洱茶品質的形成,雲南茶葉,2005⑵:20-22;

94、在少兒中開展茶文化活動探討,廣東茶業,2005(2-3):33-35;入選《中國現代化建設理論與實踐》(2005)、《盛世人才理論文庫》(2006)、《黨的先進性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成果彙編》(2006);獲2005年度優秀工程技術論文選評一等獎(2005)、中國國際網路電視台盛英杯一等獎(2006);

套用技術類

1、茶樹彎枝養蓬技術要點,廣東農民報,1991.4.10⑶ 2、茶葉高產優質栽培要點,廣東科技報,1991.5.22⑶

3、夏茶管理技術要點,廣東農村信息,1991.5.25⑶

4、茶樹大面積模式化栽培技術,廣東農民報,1991.6.12⑶

5、茶園病蟲的綜合防治,廣東科技報,1991.7.27⑶

6、秋季茶園管理技術要點,廣東科技報,1991.8.28⑶

7、茶園施肥技術要點,廣東農民報,1991.9.6⑶

8、怎樣栽培優質高產茶樹,廣東農村信息,1991.10.12(上),10.19(下)

9、加強茶園冬季管理,奪取春茶優質高產,廣東農村信息,1991.11.8⑶

10、茶園冬季管理,廣東科技報,1991.11.23⑶

11、新建茶園技術要點,廣東農民報,1992.2.16⑶

12、新茶園應如何規劃、開墾、種植,廣東科技報,1992.2.12⑶

13、春茶優質高產技術措施,廣東農民報,1992.2.16⑶

14、如何增加春茶產量,廣東科技報,1992.2.22

15、茶類知多少,粵港信息日報,1992.3.6⑷

16、新植茶園管理技術,廣東科技報,1992.4.1⑶

17、茶樹修剪技術,廣東科技報,1992.5.16⑶

18、茶園雜草的化學防治,廣東農民報,1992.7.15⑶

19、茶樹秋季管理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8.5⑶

20、茶園施用複合肥效果好,廣東農民報,1992.8.12⑶

21、名茶良種——英紅九號,廣東農村信息,1992.8.15⑶

22、可制紅茶、綠茶的茶樹良種——英紅九號,廣東科技報,1992.9.2⑶

23、不要在茶園施用含氯肥料,廣東農民報,1992.9.2⑶

24、紅綠茶兼用的茶樹良種——英紅九號,廣東農民報,1992.9.4⑶

25、茶樹根外追肥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9.23⑶

26、茶樹病蟲害的防治,廣東農民報,1992.10.30⑶

27、茶園應推廣專用複合肥施用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11.11⑶

28、苦丁茶栽培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11.18(上) 、20(下)

29、低產衰退茶園綜合改造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12.30⑶

30、茶葉高效綜合技術,清遠報,1993.5.6⑵

31、苦丁茶加工技術,廣東農村信息報,1993.12.25

32、苦丁茶快速鑑別法,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2.26⑵

33、提高夏茶品質栽培技術,南方農村報,1994.6.5⑵

34、怎樣提高夏茶質量,南方農村報,1994.6.5⑵

35、苦丁茶短穗育苗新技術,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6.11(上)18(中)25(下)

36、苦丁茶短穗營養杯育苗新技術,廣東科技報,1994.8.31⑶

37、茶園化學除草,廣東農村信息,1994.8.27⑵

38、苦丁茶樹種植技術,廣東農村信息,1994.9.3(上)10(下)

39、苦丁茶樹矮化栽培技術,廣東科技報,1994.9.14⑶

40、秋冬季茶園的管理,南方農村報

41、苦丁茶樹體矮化和樹冠培養,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10.29(上) 11.5(下)

42、苦丁茶育苗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⑸:18

43、苦丁茶種植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⑻:20

44、苦丁茶加工工藝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⑾:48

45、苦丁茶高產型樹體塑造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⑼:18-19

46、高產春茶管理技術,廣東農村信息,1995.1.14⑵

47、春茶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南方農村報,1995.1.18⑵

48、推廣春季茶園管理新技術,奪取春茶優質高產高效益,廣東科技報,1995.2.8⑶

49、苦丁茶高產型樹體和樹冠的培養,南方農村報,1995.5.24⑵

50、茶園水分調節技術,南方農村報,1995.7.12⑵

51、如何控制茶樹生殖生長,廣東科技報,1995.8.5⑶

52、加強冬季茶園管理,奪取翌年茶葉高產高質高效,南方農村報,1995.101⑵

53、冬季茶園管理技術,廣東農村信息,1995.11.4⑵

54、重視冬季茶園管理,廣東科技報,1995.12.16⑵

55、怎樣改造老茶園,廣東農村信息,1995.12.16⑵

56、促進茶樹營養生長調控技術,中國農村科技,1995⑸:15

57、老茶園改植技術,南方農村報,1996.1.1⑵

58、如何引進和選擇茶樹良種,廣東農村信息,1996.4.27⑵

59、苦丁茶科學加工技術,南方農村報,1996.5.31⑵

60、降低茶園旱熱害的措施,廣東科技報,1996.7.10⑶

61、茶園增濕防旱措施,廣東農村信息,1996.8.21⑵

62、秋季乾旱期的茶園管理,1996.9.20⑵

63、苦丁茶種植與管理,中國農村科技,1996⑶:12—13

64、如何使春茶優質高產高效益,廣東科技報1997.2.26⑶

65、名優茶製作技巧,南方農村報,1997.5.5⑷

66、老茶園換種新技術—茶樹穗嫁接,南方農村報1997.6.20

67、冬季茶園管理須講究,南方農村報,1997.12.5⑷

68、增產春茶新技術,套用科技,1997⑴:34

69、大葉種茶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清遠科技,1997⑴:22

70、新茶園的選擇、規劃、建園與種植,南方農村報1998.1.13⑷

71、三高茶園建園技術,廣東科技報,1998.2.18,

72、春茶管理技術措施,廣東農村信息報,1998.3.14⑶,

73、茶果開發利用大有可為,廣東科技報,1998.10.14⑶

74、茶園冬季管理技術要點,廣東科技報,1998.11.4⑶

75、認真抓好冬季茶園管理,確保翌年茶葉高產質高效,茶葉新聞,1998.11.28⑺

76、茶園建設的良種策略和措施,廣東科技報,1998.11.28⑺

77、越冬期茶園增溫提濕技術,1998.12.9

78、天然植物代用茶一野藤茶,雲南茶葉,2001.9.18⑷

79、幼齡茶樹分段修剪技術,農村實用科技,2001⑽:11

80、茶樹短穗嫁接換種技術,南方農村報,2001.10.27⑺

81、新植茶樹彎彎嫩枝就成蓬,致富快報,2001.11.25⑴

82、怎樣選擇茶樹良種,南方農村報,2001.1.29⑻

83、華南茶事歷及其主要技術措施,南方農村報,2002.2.7⑻

84、有機茶基地的選擇與建設,南方農村報,2002.2.21⑺

85、常規茶園轉換成有機茶園要點,南方農村報,2002.23⑺

86、茶樹良種的選擇,當代農業,2002⑴

茶文化

1、中國名茶,科學與你,1992⑸:33 2、英德紅茶,茶人之家,1992⑴:51-52

3、中國紅茶後起之秀—英德紅茶,茶報,1993⑷:64-65

4、情趣無限話飲茶,新海岸信息報,1994.11.30⑵;廣東茶業,2005,4:22-23;

5、中國茶樹王,南方農村報,1995.4.5⑵

6、紅茶、綠茶你適合飲用哪種茶,家庭科技,1995⑶:26

7、中國茶業世界之最,茶葉機械雜誌,1995⑵:13-19

8、飲茶品茶是一種美的享受,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1995⑷:52-56

9、中國茶業的世界之最(續一),茶葉機械雜誌,1996⑴:36-38

10、中國茶與茶文化的世界之最(續二),茶葉機械雜誌,1996⑵:35-37

11、中國茶業的世界之最(續三),茶葉機械雜誌,1996⑶:27-29

12、中國茶樹品種資源之最,南方農村報,1996.2.2⑵

13、豐富多彩的中國茶葉,美食導報,1996.12.13⑸

14、清茶一盞樂無窮,美食導報,1997.1.24⑸

15、清芬獨賞我中華,美食導報,1997.2.28⑸

16、生命之火——茶葉中的硒,中國食品報,1997.2 207⑶

17、你適合飲用哪種茶,中國食品報,1997、2003⑶

18、英德茶趣園揭幕開園,茶葉新聞,1998.5.15⑷;美食導報,1998.5.29⑵

19、全國第一家“茶趣園”最近在英德開園,中國特產報,1998.6.4⑴

20、擂茶與擂茶粥,南方農村報,1998.6.23⑿

21、廣東茶俗—揭蓋添茶,茶業之聲,1998.9.23⑶

22、廣東茶俗—主人斟茶時客人用指頭輕敲桌子,茶業之聲,1998.9.23⑶

23、冷開水泡茶可治糖尿病,茶業之聲,1998.9.23⑶

24、飲茶不會引起缺鐵性貧血,茶業之聲,1998.10.18⑶

25、古老而又新興的英德茶區,茶葉機械雜誌,1998⑴:30-32

26、茶趣園在英德市落成,廣東茶葉,1998⑵

27、中華茶文化與飲食文化的結晶——客家擂茶與擂茶粥,茶報,1998⑶:

28、茶葉產飲歷史悠久的英德,農業考古,1998⑷:256~261

29、揭蓋添茶水,茶葉機械雜誌,1999⑴1:23

30、沏飲冷開水茶可治糖尿病,茶葉機械雜誌,1999⑶:;37

31、手指輕敲茶桌謝奉茶,茶葉機械雜誌,1999⑶:37

32、廣東三大茶俗的來歷,農業考古,1999⑵:109~110

33、廣東茶俗的傳說,中華茶人,1999⑵:45~46

34、廣東茶聯拾遺,茶葉機械雜誌,2000⑷:36-38

35、苦丁茶的鑑別與飲用,中國食品報,2000.4.28⑷

36、你適合飲用哪種茶,中國食品報,2000.5.5⑷

37、把茶藝館搬回家,你需置備哪些用具,中國食品報,2000.6.2⑷

38、中國茶藝主要用具簡介,家政報,2001(255-256)

39、閒對茶經憶母校,英東中學革命文史,2002.9:317

40、揭蓋續水——廣東茶俗,茶博覽,2003⑵:86

41、高山茶與平地茶的區別,茶苑,2004⑵:35

42、春茶品質的形成與特徵,茶苑,2003⑴:15

43、怎樣鑑別新茶與陳茶,健康世界,2002⑸

44、茶葉品質優劣的評定,安徽供銷合作商報,2002.6.7

45、苦丁茶的選購,茶葉機械雜誌,2002⑴:30

46、漫談苦丁茶,中國特產報,2002.3.14⑷

47、情趣無限話飲茶,廣東茶業,2005⑷:22-23

報導、綜述

1、英德積極防治茶園害蟲黑刺粉虱,廣東農民報,1989.11.12⑶ 2、英德縣家庭茶園蓬勃發展,信息時報,1989.12.30⑵

3、英德縣大力發展家庭茶園,市場報,1989.12.30⑵;,廣東科技報,1990.1.23⑴

4、英德紅茶又獲部優,南方日報報,1990.3.21⑴

5、英德紅茶評為部優,廣東農村信息報,1990.3

6、科技興茶大有作為,廣東科技報,1990.6.9⑵;,茶葉新聞,1990.7.15

7、英德縣建立茶葉生產服務機構,粵港信息報,1990.6.18

8、一站、一場、一廠、一公司,各盡其能,英德發展茶業生產經驗受重視,廣東科技報,1990.7.3⑴

9、英德縣茶葉局工作到家,為科技興茶作出貢獻,廣東農民報,1990.7.27⑵

10、英德茶葉產量創歷史最好水平,廣東農民報,1991.2.27⑴

11、英德紅茶添新秀,廣東農村信息,1992.9.5⑶

12、廣東名茶新秀——金美人,廣東農民報,1992.10.4⑶

13、英德茶樹王,粵港信息日報,1992.10.3⑶;,茶葉信息,1992.10.25⑵3

14、英德實施茶葉優質豐產計畫,廣東科技報,1992.11.28⑶

15、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農民報,1992.12.9⑶

16、農家致富搖錢樹——苦丁茶,信息時報,1992.12.8⑶

17、大有發展前途的苦丁茶,茶葉新聞1992.12.15⑵

18、農家搖錢樹——苦丁茶,中國土特產1993⑶

19、美容益壽佳品——苦丁茶,科學與你,1993⑷:

20、英德縣建立苦丁茶繁育基地,廣東農村信息,1993.1.16⑶

21、再談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農民報,1993.2.10⑶

22、英德茶樹王,廣東農民報,1993.3.19⑶

23、談談綠色黃金——苦丁茶,茶葉新聞,1993.1.9⑵

24、大有發展前途的苦丁茶,廣東科技報,1993.8.7⑵

25、英德苦丁茶苗供不應求,廣東農村信息,1993.8.7⑵

26、無性系優良品種苦丁茶苗在英德培育成功,茶葉新聞,1993.1.9⑴

27、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科技報,1993.9.8⑷

28、英德苦丁茶——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佳,清遠報,1993.10.14⑵

29、苦丁茶,江西科技報,1993.10.24⑵

30、全國最大苦丁茶生產基地在英德建成,廣東農民報,1993.12.3⑴

31、英德縣大力開發綠色黃金苦丁茶,茶葉新聞,1993.2 .05⑵

32、市場前景廣闊誘人的苦丁茶,市場經濟信息報,1994.7.15⑵

33、發展苦丁茶前景誘人,新海岸信息報,1994.8.18⑵

34、茶葉深加工前景廣闊,廣東科技報,1994.10.8⑵

35、一株苦丁樹收入七萬餘,南方農村報,1995.5.3⑵

36、廣東英德大力推廣名優特稀茶樹良種,茶葉新聞,1995.4.30⑵

37、木朗村嘗到種苦丁茶甜頭,廣東科技報,1995.5.13⑵

38、種植苦丁茶,三年脫貧致富,茶葉新聞,1995.5.15(中)

39、單株苦丁樹,產值七萬餘,茶葉新聞,1995.5.15(中)

40、廣東英德推廣茶樹新良種前景誘人,中國特產報,1995.6.5⑵

41、參味型苦丁茶,廣東農村信息,1995.6.17⑵

42、英德茶鄉再創輝煌,廣東科技報,1995.6.21⑶

43、單株苦丁茶收入七萬餘,茶葉行情,1995.8.25⑴

44、產量高、品質優、效益佳的參味型苦丁茶,南方農村報,1995.8.23⑵

45、石灰岩山區致富路——種植苦丁茶,廣東科技報,1996.3.30⑶

46、英德烏龍茶脫穎而出,粵港信息日報,1996.7.9⑵

47、岩背,種植香茶致富,清遠報,1996.7.23⑵

48、苦丁茶,一個甜果果,粵港信息報,1996.7.19⑹

49、紅茶之鄉亦產優質烏龍茶,茶葉新聞,1996.7.15⑴

50、茶葉用途豈止沖沏,綜合開發市場廣闊,粵港信息日報,1996.9.3⑹

51、茶果開發利用大有可為,南方農村報,1996.9.20⑵

52、茶樹果實的綜合利用大有可為,農村實用科技信息,1996⑻:29

53、茶的綜合利用大有可為,美食導報,1997.3.21⑸

54、茶葉綜合利用九條途徑,農村新技術,1997⑻:13

55、茶葉的綜合利用,農村實用工程技術,1997⑸:21

56、茶葉生產要走名優之路,廣東科技報,1999.2.2⑶

苦丁茶文章

1、美容益壽佳品——苦丁茶,科學與你,1993⑷:2、農家搖錢樹——苦丁茶,中國土特產,1993⑶:

3、苦丁茶育苗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⑸:18

4、搖錢樹——苦丁茶,貴州茶葉,1994⑵:21-23

5、苦丁茶種植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⑻:20

6、苦丁茶高產樹型塑造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⑼:18-19

7、苦丁茶樹體矮化及高產型樹冠塑造技術,廣西熱作科技,1994⑶:29-31

8、苦丁茶苗木繁育技術,貴州茶葉,1994⑶:11-13

9、新型保健飲品——苦丁茶,蠶桑茶葉通訊,1994⑶:28-30

10、加快英德市苦丁茶生產發展的幾點建議,英德通訊,1994.⒀:1-6

11、苦丁茶加工工藝技術,農家致富顧問,1994⑾:48

12、苦丁茶園建設、種植與管理技術初報,貴州茶葉,1994⑷:20-23

13、苦丁茶樹栽培技術,廣東農民報,1992.11.18(上)20(下)

14、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農民報,1992.12.9⑶

15、農家致富搖錢樹苦丁茶,信息時報,1992.12.8⑵

16、大有發展前途的苦丁茶,茶葉新聞,1992.12.15⑵

17、英德縣建立苦丁茶繁育基地,廣東農民報,1993.2.10⑶

18、再談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農民報,1993.2.10⑶

19、談談綠色黃金——苦丁茶,茶葉新聞,1993.3.30⑵

20、大有發展前途的苦丁茶,廣東科技報,1993.5.15⑶

21、英德苦丁茶苗供不應求,廣東農村信息報,1993.8.7⑵

22、無性系優良品種苦丁茶苗在英德培育成功,茶葉新聞,1993.8.30⑴

23、綠色黃金——苦丁茶,廣東科技報,1993.9.8⑷

24、英德苦丁茶——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佳,清遠報,1993.10.14⑵

25、苦丁茶,江西科技報,1993.10.14⑵;

26、全國最大苦丁茶基地在英德建成,廣東農民報,1993.12.3⑴

27、英德縣大力開發綠色黃金苦丁茶,茶葉新聞,1993.11.30⑵

28、苦丁茶加工技術,廣東農村信息報,1993.12.25

29、苦丁茶快速鑑別法,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2.26⑵

30、苦丁茶短穗育苗新技術,1994.6.18.25⑵

31、市場前景廣闊誘人的苦丁茶,市場經濟信息報,1994.7.15⑵

32、發展苦丁茶前景廣闊誘人,新海岸信息報,1994.8.18⑵

33、苦丁茶短穗營養杯育苗新技術,廣東科技報,1994.8.31⑶

34、苦丁茶樹種植技術,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9.3⑵上、10⑵下

35、苦丁茶樹矮化栽培技術,廣東科技報,1994.9.14⑶

36、苦丁茶樹體矮化和樹冠培養,廣東農村信息報,1994.10.29⑵上、11.5⑵下

37、一株苦丁樹收入七萬餘,南方農村報,1995.5.3⑵

38、木朗村嘗到種植苦丁茶甜頭,廣東科技報,1995.5.13⑶

39、種植苦丁茶,三年脫貧致富,茶葉新聞,1995.5.15(中)

40、苦丁茶高產型樹體和樹冠的培養,南方農村報,1995.5.24⑵

41、單株苦丁樹,產值七萬餘,茶葉新聞,1995.5.15(中)

42、參味型苦丁茶,廣東農村信息報,1995.6.17⑵

43、單株苦丁茶收入七萬餘,茶葉行情,1995.8.25

44、產量高、品質優、效益佳的參味型苦丁茶,南方農村報,1995.8.23⑵

45、苦丁茶短穗扦插育苗新技術,適用技術市場,1995⑶:22

46、苦丁茶短穗育苗技術,農村新技術,1995⑸:1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