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普光

在道場正殿神龕的北壁畫有一幅“當陽像”,即當朝皇帝李淵的畫像。 ”為此,道場成為嶺南一著名佛教聖地。 至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在全國上下一片崇佛的環境影響下,由陳普光的孫輩主辦,對道場進行第二次重修。

基本信息

道場建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由時任瀧州永寧縣令的陳普光與僧人惠積主持建造。道場位置在龍龕岩洞的洞口石室前,東南方向,一座兩進。在道場正殿神龕的北壁畫有一幅“當陽像”,即當朝皇帝李淵的畫像。左右兩旁廂房,繪有飛仙、寶塔、羅漢、聖僧的壁畫。道場眾僧禮佛,“洪鐘一扣,響徹三十三天,石磬再鳴,還聞十八地獄,紅幡外颶,彩影亂於雲霓,香菸內騰,素氣通於迥就。”為此,道場成為嶺南一著名佛教聖地。
道場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別為本地人惠積和寶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間(674—676年),當地人陳普光的長子陳叔瓊,在神龕中建造“當陽連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
公元690—698年之間,有效趾郡(即現越南)僧人寶聰,來龍龕道場頂禮膜拜,並與陳叔瓊一道,對道場作了進一步的修建,寶聰並作主持。
陳普光死後,陳叔瓊的三位胞弟陳叔、陳叔瑋、陳叔便令其門宗於道場之南(正門內)建造釋迦牟尼尊像一座。該道場曾於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進行過第一次重修。到武則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則天自號“金輪聖神皇帝”(“金輪聖神”是佛教名詞)。
至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在全國上下一片崇佛的環境影響下,由陳普光的孫輩主辦,對道場進行第二次重修。這是大規模的重修,其時請當朝位列公聊、且在國都長安供職的瀧州(現羅定市)人陳集原撰文以紀念此盛事。於是,陳集原便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龍龕道場銘並序》。
辟道場一事,其同胞陳集原所作《龍龕道場銘》有述:
“武德四年,有摩阿大檀越永寧縣令陳普光,因此經行,遂回心口,願立道場,即有僧惠積,宿緣善業,回響相從。惠積情慕純陀,巧自天性,即於龕之北壁,畫當陽像,左右兩廂,飛仙寶塔,羅漢聖僧。雖年代久遠,丹ぬ如(闕一字)粉色凝沈,采影猶在。洪鐘一叩,向除淆十三天;石磬再鳴,遠聞十八地獄。虬蟠外揚,彩影亂於 霓;香菸內騰,素氣通於迥(闕一字)。故得法流猾 ,釋教被於無垠;元化遐覃,振錫窮於有截。豈如白馬駝經,靈泉創於方丈;緇衣闡教,廬山頓其威儀者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