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峪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下轄村]

陳家峪村[山東省萊蕪市苗山鎮下轄村]

陳家峪村隸屬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位於萊城東北,苗山鎮駐地東南,萬福山東麓。一條小河從村西群山發源,流經村莊,匯入盤龍河。人口800人。 陳家峪村東有條古道,古道從萊城而來,經過孝義樓、長安,爬上十八里嶺,到下朱家店村,經過陳家峪、上朱家店,然後經小漫子、大漫子、苗山、佛羊,過青石關到達博山。這條路也是205國道萊蕪到博山段修建之前的古道。古道先後經過下朱家店、陳家峪、上朱家店村,陳家峪原名陳家店。陳家峪村年長的村民說,舊時這一片多店鋪,尤其是上朱家店村,路兩旁店鋪林立。這也解開了我們心頭的疑惑,幾個村位於古道上,舊時開店的多,所以都以店名村。地名資料說,村子“原名陳家店,因址在山峪中,改稱陳家峪”。

村名由來

村子原名陳家店,後稱陳家峪。前些年村名打算改回陳家店,村碑上和地圖都改成了陳家店,但村里公章上的名稱仍為陳家峪。
據地名資料,“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苗山保,陳家峪。據《陳氏譜》記載:明弘治年間陳姓由陳家樓遷此建村,原名陳家店,因址在山峪中,改稱陳家峪。”
因地形而名陳家峪,那村子為何曾名陳家店呢?

特色景點

姑娘石和落金窩

走進陳家峪村,村裡的古樹訴說著這裡的久遠歷史。如今村委大院裡的古老流蘇樹(俗名柚梗子)遮住了半個院子。村民說流蘇樹又名“三月雪”,農曆三月末,花開時如雪壓樹,非常壯觀。
陳家峪村山水環繞,南山又名白馬山,這裡流傳著十個兒子拉金馬駒子的故事;西側群山裡有姑娘石和落金窩等,與之相關的傳說流傳甚廣。
姑娘石是在村西北山裡的一塊石頭,形狀酷似一大姑娘,姑娘面向下朱家店村。落金窩,說的是在村裡的金溝峪中,河水從一石頭上流過,石頭上有個很深的石窩。傳說,有一南方人沿古道路經此地,在村中店裡住下。有一天南方人到山裡,發現河道里的石窩,伸手進去,南方人竟然從石窩中取出一酒盅金子。於是每年秋後定了雨水,南方人都到此地來取金子。南方人要離開此地時,把這一秘密告訴了平日裡待自己不錯的房東。房東第一年取了金子後,覺得不過癮,就把石窩鑿大,結果第二年發現石窩裡不再生金子。
村西兩山對峙,兩山後面,萬福山因其獨特的山勢而凸顯。

望夫山和萬福山

萬福山之所以聞名,不僅因它的獨特的山勢和迷人的風光,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萬福山山頂有一天然巨石,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婦女,其夫服役日久未歸,她便整日登高遠望。天長日久,婦人化作一塊石頭。後人為感念她的忠貞,故將石頭稱為望夫石,山稱望夫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望夫山廟會,廟會之日,遊人如織。
由於傳說的流傳廣泛,如今望夫山的名字早已流傳在外,但地圖上標為萬福山,到底是萬福山還是望夫山?
萊蕪現存的歷代縣誌都有關於望夫山的記載,明嘉靖《萊蕪縣誌》載:“望夫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世傳戍婦以夫久役不歸,登望之,久立,化為石。”
但清康熙《萊蕪縣誌》載:“望夫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十里。巔有石如人,洞壑玲瓏。居民避寇潛藏於此者,多得全活。舊志雲,唐有戍婦,望夫久役不歸,立,化為石,故名。或雲,本名萬福山,俗訛望夫。”“望夫山本名萬福山,俗訛望夫”,果真如此嗎?
清宣統《萊蕪縣誌》載:“冠山,即萬福山,俗訛為望夫山,在縣治東三十里,洞壑玲瓏。漢昭帝元鳳三年正月,山忽洶洶如千人聲,視之有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圍,三石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蓋宣帝起於民間之象。山陰有鷹窩崖,層崖削壁,幽險欲絕。”
據載,萬福山在漢代稱冠山。不難猜測,正是因為山形如冠,所以稱冠山,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載),代表著升官增福,萬福山的名字就是由冠山引申而來。
光緒三十四年《萊蕪縣誌》(稿本)和民國《續修萊蕪縣誌》均在“冠山”條下注云:“即萬福山,俗訛望夫。”《泰安府志》則乾脆說,稱望夫山是“穿鑿附會”。
由此不難看出,今天我們稱的望夫山,本名應為萬福山,因其山形如冠,曾名冠山,後人稱之為望夫山是訛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