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歷程
1982年分田到戶後,1983年因管理不善,全村水稻大面積出現稻瘟病,不少村民因稻穀絕收而無米下鍋。1985年他在中央農業專業學校廣東分校就讀,畢業後分配到鄉鎮政府任科技助理。為了幫助農民學習科技知識,減少水稻病蟲害影響,增加稻穀產量,他放棄了進機關坐辦公室的機會,主動要求調到鄉鎮農技站工作,開始和農民、土地打交道。
1993年又調到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示範農場)從事雜交水稻選種育種工作,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增收揮灑著青春與汗水。
1994年他所主持的“汕優8433”雜交水稻通過省農業廳審定,達到了每畝增產150斤的目標,該品種推廣種植20萬畝,大幅提高了連山水稻的產量。
1996年起,他開始了“博A”水稻品種的繁種工作,一直比較順利。就在距離成功不遠的骨節點
1998年8月因為颱風突襲,吹倒了“博A”水稻品種的母本和副本,直接導致了授粉差異,結果繁種純度僅僅97%,達不到99%的要求。
2001年,他所主持選育的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粵優8號”通過了省農業廳審定,該品種具有“優質、高產、高抗”等特點,高產達600公斤,如今在全省推 廣種植500多萬畝;“天豐優628”、“天優363”等品種相繼育種成功,在清遠、肇慶等地很快得到推廣,並且輻射到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推廣種植50多萬畝。僅按每畝增產50公斤計算,陳嗣建實現了為糧食增產2.5億公斤的創舉。
如有機稻示範區自2007年啟動後,便從幾千畝發展至3萬畝,每畝為種植戶帶來400元的增收,有機稻取得香港有機認證中心和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已成為我省重要的有機米生產基地,每年帶動2000農戶增收1200多萬元。
對周圍的影響:
創業成果:
所得榮譽
市人大代表、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首位獲得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榮譽稱號的農業科技人員
2004年他任連山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示範農場)黨支部書記、所長、場長
2009年12月被省農業廳 聘為廣東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水稻創新團隊綜合示範與培訓站站長
2010年1月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由他主持選育的“粵優8號”雜交水稻新品種2003年榮 獲清遠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又榮獲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
2009年成功選育出野敗型三系不育系“吉田A”
2010年通過廣東省審定,該成果被評為清遠市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