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介紹
2007年的9月初,正是食用菌生產的季節。連日來,陳元燦頭戴草笠,肩披毛巾,腳穿解放鞋,卷著褲腿穿梭于田間,指導菇農培植巴西菇等新品種,當地菇農親切地稱他為“老黃牛”。
1988年,陳元燦由仙遊縣機關調入榜頭鎮食用菌管理站,任站長,主管食用菌生產。當時的榜頭鎮,人口多、田地少,鎮黨委、政府決定將食用菌種植作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條新路子。於是,如何引導農民發展食用菌成了陳元燦日思夜想的大事。
為了及時總結栽培經驗、掌握新技術,陳元燦下鄉時都會隨身帶著筆記本,一有問題就記錄下來,晚上回家再細心鑽研。幾年下來,他做的筆記已有20多本。他帶領農科站同志早出晚歸,踏遍了村村戶戶的菇棚,為菇農提供優質的服務。現在,在生產高峰期,榜頭鎮的食用菌年產量可達到1000噸以上,占全縣產量的1/6,年產值300多萬元。
發展食用
發展食用菌種植,技術是關鍵。為了確保新品種的順利推廣,陳元燦從1990年開始一直堅持自己先試種,然後再推廣。為了證明在榜頭鎮種植馬鈴薯的可行性,陳元燦累計試種了70多畝,損失了3萬元。值得慶幸的是,他最終掌握了種植技術,成功種植出了馬鈴薯。2004年11月,一位漳州老闆在仙水村投資建立了200畝馬鈴薯種植基地,成為榜頭鎮食用菌種植的一支生力軍。
除了技術外,農民發展食用菌最缺的還有資金。1993年11月,榜頭鎮開始引進巴西菇。為了支持菇農的規模種植,陳元燦多方聯繫,終於爭取到貸款7萬元,扶助菇農發展巴西菇種植。按照規定,這筆扶持款只能由鎮農科站轉貸給菇農,且貸款戶的巴西菇須在指定的收購點販賣,以便及時還貸。當時,由於市場價與收購價有差價,部分貸款戶將巴西菇拿到市場上販賣。為了保證信譽,陳元燦將自家的菇送去收購點,終於償還了貸款。陳元燦告訴記者,他已經為幾十戶菇農貸款作擔保人,並且,由於個別菇農不知去向,這些人的2萬多元貸款又由陳元燦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引進巴西菇新品種時,陳元燦雖然進行多次實驗,但關鍵性的技術還是掌握不了,於是他連續13次去廈門的一家食用菌種植公司請教。頭七次,他都滿懷希望而去,卻是一無所獲。但他並不灰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他第八次來到該公司的時候,公司老闆把巴西菇栽培技術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這位老闆告訴他:“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你對菇農有一片誠心。”
今年3月,陳元燦到後堡村任掛職黨支部書記。後堡村是榜頭鎮偏僻山村之一,也是發展落後村。今年5月,村里抓住省國土資源廳開展村級土地整理的契機,發動幹部民眾進行土地整理工作。為了趕進度,他顧不上自己患有慢性關節炎,經常捲起衣袖下地,中午也不休息。有一次,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但他到醫療所打了止痛針後,又吃力地騎上腳踏車趕到村里開動員會,回家時已是凌晨2點。在他的帶動下,後堡村加快土地整理進程,現有50多畝投入耕種,其中已有20畝種植了巴西菇。
為了村里巴西菇的事業,陳元燦費盡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