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寒凝滯證

陰寒凝滯證

陰寒凝滯證,中醫病證名。是陰寒之邪侵入人體,損傷陽氣,寒邪留滯不去,外現寒證的證候。常見於胸痹。

病因

陰寒之邪侵襲,損傷陽氣,寒邪凝滯。

臨床表現

胸痛如絞,時作時止,感寒痛甚。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四肢不溫,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或沉緊。

辨證要點

素體陽虛,寒從中生,陰寒凝滯,胸陽阻遏,復感寒邪,可突發絞痛,因“胸痹緩急”,故時作時止。胸陽痹阻,氣機不暢而胸悶,氣短,心悸。陽虛生寒,不達四末,故面白而四肢不溫。舌苔白,脈沉細,均為陰寒凝滯,陽氣不運之候。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脈沉緊者,為陰寒凝滯之重症。

常見證型

陰寒凝滯證(胸痹)。

治法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方劑

栝蔞薤白白酒湯加減。

常用中藥

栝樓、薤白、白酒、枳實、桂枝、附子、丹參、檀香。

預防調護

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緒波動。注意生活起居,寒溫適宜。注意飲食調節,禁菸限酒。注意勞逸結合,堅持適當活動。加強護理及監護。

轉歸預後

胸痹緩作者,漸進而為,日積月累,始則偶感心胸不舒,繼而心痹痛作,發作日頻,甚則心胸後背牽引作痛。急作者,素無不舒之感,或許久不發,因感寒、勞倦、七情所傷等誘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則可“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本病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如治療及時得當,可獲較長時間穩定緩解,如反覆發作,則病情較為頑固。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見心胸猝然大痛,出現真心痛證候,甚者可“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