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通史14

陝西通史14

《陝西通史14》是1997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豈之,史念海,郭琦。本書主要講述了陝西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張豈之,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所所長,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江蘇南通人,生於1927年11月。1988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89年10月榮獲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8年12月被評為陝西省優秀博士生指導教師。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讀研究生。1951年在重慶教育學院任教。1952年在西北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80年晉升為教授,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指導教師曾任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學副校長(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西北大學校長(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

史念海(1912-2001),教授。山西平陸人。193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立編譯館副編審,蘭州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1948年後,任西北大學、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陝西省歷史學會第一屆會長,民進中央委員、陝西省委主任委員。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中國的運河》、《河山集》(一至九集〈第九集為遺著〉),與顧頡剛合著《中國疆域沿革史》。

郭琦,西北大學前校長(1978.6-1982.3.22)、黨委書記(1978.6-1984.7.19)。四川樂山人,生於1917年7月。青年時期曾就讀於成都師範學校和四川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陝西通史14》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明,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安葬於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距今6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西安半坡遺址——向我們提供了關於半坡氏族社會的全景。當時,先民們“以農業生產為主,同時也飼養家畜”。除此,陝西省臨潼縣附近發現的姜寨遺址、寶雞地區數百處仰韶文化遺存,以及陝北仰韶文化遺存的發現,都證明遠古炎黃時代先民們已經過著農業為主的生活。這說明原始農耕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肇始的物質基礎。

目錄

緒論:

陝西——華夏思想文化之源

第一章

上帝祖先神的宗教與輝煌的青銅文化(公元前11世紀一公元前9世紀)

第一節 周文王與《周易》

第二節 周公的神權政治思想和宗法倫理思想

第三節 西周時期陝西的詩歌

第四節 西周時期陝西的青銅器文化

第二章

後來居上的秦文化(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

第一節 秦人的宗教觀

第二節 壯美的秦風

第三節 法家學說在秦國的發展

第四節 《呂氏春秋》的關於農業問題論述的理論價值

第五節 《尉繚子》的軍事理論

第六節 秦王朝的統治思想

第三章

從黃老之學到經學(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第一節 陸賈、賈誼和晁錯

第二節 漢初長安朝廷的黃老政治家

第三節 司馬談、司馬遷的學術思想

第四節 董仲舒的新儒學

第五節 班彪、班固的史學思想

第六節 劉向、劉歆和東漢關中經學家

第四章

儒佛道並立時期的思想文化(上)(3—9世紀)

第一節 張魯政權

第二節 杜預的《春秋左氏傳集解》與傅玄的《傅子》

第三節 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的思想

第四節 《五經正義》對經學的總結與發展

第五節 唐代長安佛教

第五章

儒佛道並立時期的思想文化(下)(3—9世紀)

第一節 孫思邈的學術思想

第二節 道教在長安宮廷的活動及其影響

第三節 韓愈、李翱的思想

第四節 杜佑與《通典》

第五節 唐都長安與中外文化交流

第六章

關學與關中道教的發展(10世紀一14世紀前期)

第一節 陳摶和“易三圖”

第二節 張載與關學

第三節 王重陽與全真道的興起

第四節 丘處機在陝西及全真道發展的概況

第七章

關中理學的發展(14世紀後期一17世紀前期)

第一節 關中理學的流派

第二節 薛敬之的“心氣”論

第三節 呂術冉的“窮理”“尚行”思想

第四節 明代關中理學集大成者馮從吾

第八章

從李頤到劉光蓑(17世紀中期一19世紀)

第一節 清初關中大儒李頤

第二節 李柏、李因篤與王弘撰

第三節 《關學續編》與李元春、賀瑞麟的思想

第四節 舊學向新學轉化與教育家劉光蓑

陝西古代思想家年裡著述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