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治沙研究所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成立於1960年,是以中國科學院1959年建立的榆林治沙綜合試驗站為基礎組建而成。主要研究任務是面向沙漠化地區,開展以植物措施為主的綜合治理套用研究與開發利用沙區生物資源的產業開發研究,為防治風沙危害,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先進適用技術以及治理開發模式。


全所現有職工143人,具有治沙、林學、植物、水利、水保、地理、土壤、園藝、森保、農學等專業學科的各類技術人員110名,其中高級研究人員36名,中級33名,有國家和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各1名,市級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5名。有試驗沙地2500公頃,內建沙地植物園300公頃,共蒐集定植87科612個植物種(其中人工栽培167種)。有試驗苗圃地15.3公頃。經過多年引種栽植試驗,樟子松、油松、踏郎、花棒等十幾個優良固沙植物種已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套用。最近幾年,紅石峽新修試驗地15.4公頃,已發展成為荒漠化治理開發的試驗示範區。珍稀沙生植物保護基地占地178公頃。目前,本所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日本、美國、法國、以色列、比利時、澳大利亞等有關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近半個世紀以來,治沙所一直致力於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研究,在沙荒大面積植樹造林、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及利用、沙地生態環境改善、沙地小流域綜合治理、沙區立地分類和適地適樹、優良固沙植物種選育、沙區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與示範區建設、荒漠化土地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沙漠綠洲建設、林木病蟲害防治、沙漠高速公路、鐵路生物防護及養護技術研究、礦區生物環境整治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目前,已有54項進行了驗收、鑑定。其中5項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17項達到國內先進或領先水平。有40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其中國家級的3項、省(部)級的13項、市(廳)級的24項。同時,圓滿完成了飛播治沙、礦區綠化、輸氣管道地段生態環境恢復、神延鐵路護坡綠化、榆靖高速公路綠化設計、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等10餘項治沙綠化承包工程,舉辦全國飛播治沙講習班一期,20多人次參加國際治沙學術會議12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450多篇,與外單位合編科技專著3部。飛播治沙、樟子松引種造林、沙漠綠洲建設等一批研究成果,除在榆林沙區廣泛推廣外,還輻射到內蒙、甘肅、寧夏等周邊省區。榆林沙區做為本所研究推廣的主戰場,不但在防沙治沙上形成了飛播、封育和人工栽植的成套治理模式,而且在沙區開發上也找到了許多有效途徑。榆林沙區在全國荒漠化普遍發展的形勢下,首先實現了荒漠化的逆轉,開創了人類同大自然鬥爭的奇蹟。榆林沙區林草面積已達99.3萬公頃,植被覆蓋度從原來的1.8%提高到25%。固定流沙40萬公頃,10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林網化,新辟農田8.7萬公頃,恢復和改良草場15.3萬公頃,沙區初步治理度達到68.4%,沙區民眾人均占有糧超過500公斤,收入人均達到近兩千元。沙區治理開發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治沙所各項研究成果僅在榆林沙區累計推廣面積達47萬公頃,向周邊省區推廣面積20多萬公頃,並提供各類苗木1800萬株,各類種子25萬公斤,各項成果推廣效益達到17億元,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黨和國家的一些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美國、俄羅斯、瑞典、澳大利亞、德國、日本、印度、以色列等30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官員與專家學者來所考察、訪問,給予榆林治沙極高的評價,治沙所也在國內外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2002年,原國家主席江澤民一行到治沙所沙地植物園考察,在現場觀看了治沙所的治沙成果後,高興地說:“你們為西北地區沙漠治理做出了貢獻”。 1991年,原國務委員宋健到治沙所視察後題詞“科學治沙,功在千秋”。1995年原國家科委副主任韓德乾看了治沙所的成績後說“你們是用五十年代的設備乾出了九十年代的成果。”1990年美國《時代周刊》刊載的“向沙漠挑戰”的文章指出:榆林治沙造林的成績,“這是治沙所與毛烏素沙漠鬥爭的一個成功例證”。
目前,本所承擔著十幾項科研與推廣課題,決心向荒漠化治理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在新世紀裡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