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簡介
阿勒泰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地處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東北部與蒙古相鄰,北西部分別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接壤,國界線長1145千米。東經85°31′37″~91°1′15″,北緯44°59′35″~49°10′45″,轄有六縣一市,面積11.7萬平方千米,人口65萬。屬典型的大陸性寒溫帶氣候:春旱多風、夏短少炎、秋高氣爽、冬寒漫長、多大風。年平均氣溫:山地丘陵低(4℃以下),平原河谷高(4℃以上)。極端最低氣溫為-51.2℃(1960年),是我國寒冷地區之一。主要氣象災害:乾旱、大風、乾熱風、冰雹、低溫、霜凍、寒潮等。台站概況
阿勒泰地區氣象局始建於1953年5月,稱承化氣象站,1997年1月更名為阿勒泰地區氣象局。1991年機關及氣象台搬遷至阿勒泰市金山路246號。原站址保留地面觀測、探空觀測、輻射觀測及農業氣象觀測業務。屬阿勒泰國家基準氣候站。是國家三類艱苦氣象站。
阿勒泰地區氣象局內設四個職能科室和三個直屬事業單位,下轄8個縣氣象局(站)、1個在建區域大氣本底站。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阿勒泰),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6個(福海、青河、富蘊、布爾津、哈巴河、吉木乃),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個(阿克達拉);在建區域大氣本底站1個(阿克達拉)。參加全球氣象資料交換、擔負國際氣候月報交換任務2個站(阿勒泰、富蘊站)。國家艱苦氣象台站4個(阿克達拉站是國家二類艱苦氣象站,阿勒泰站是國家三類艱苦氣象站,青河、吉木乃站是國家四類艱苦氣象站)。
人員結構
2001年核定人員編制179人,截至2010年8月底在編人數153人,其中:漢族116人,哈薩克族32人,回族1人,蒙古族3人,撒拉族1人;本科學歷47人,大專學歷57人,中專學歷44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58人。離休職工3人,退休職工96人。
現代化建設
開展得氣象業務主要有地面測報、高空探測、農業氣象觀測、輻射、紫外線觀測、天氣氣候預報服務、氣候評價等,六個站承擔編髮天氣報。1997年以來,通過9210工程先後建成風雲2號靜止氣象衛星接收系統、MICAPS天氣預報技術平台、區地縣三級遠程計算機終端廣域網、辦公區域網路、阿勒泰農牧網站、NOTES網路等現代化業務系統。預報服務項目有12121氣象電話自動答詢、手機氣象短訊息、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新開發多種氣象生活指數、森林火險等級等預報服務新產品。圍繞地區農牧業生產、重大項目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旅遊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防災減災等,開展公眾與決策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環境氣象監測評估、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人工影響天氣工程、防雷檢測與工程設計安裝及圖紙審核等。
文明創建
地區氣象部門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10個。2004年爭創為地區級文明行業。到2009年底共有地區級文明單位3個,自治區級文明單位4個,全國氣象部門文明台站標兵1個(哈巴河縣氣象局),全國氣象部門黨風廉政示範點1個(福海縣氣象局)。
集體榮譽
1988—2009年,獲地廳級以上集體榮譽23項。其中:
1988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區農牧業十年豐收先進集體”;
1997年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授予支援抗災保畜工作先進集體;
2005年被中國氣象局評為局務公開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