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哈增

阿勒·哈增是古阿拉伯最傑出的光學家,他從古老的底格里斯河畔來到古老的埃及並在那裡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人在光學上的成就。

基本信息

研究成果

阿勒·哈增在視覺生理學方面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視覺是在玻璃體中得到。“網膜”“角膜”、“玻璃狀體”、“前房液”等術語都是阿勒·哈增的發明。阿勒·哈增反對柏拉圖和歐幾里得關於視覺是由眼睛發射出光線的學說。他贊成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觀點,認為光線是從被觀察的物體以球面形式發射出來的。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反射角的定律,但他進一步指出,入射線、反射線以及法線都位於同一平面上。

阿勒·哈增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都將反射到這個軸上。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勒·哈增問題”:在發光點和眼睛的位置已定的情況下,尋找球面鏡、圓柱面鏡和圓錐面鏡上的反射點。針對這一問題,他進行了詳細而複雜的討論。

工作經歷

阿勒·哈增用一個易於準確讀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圓盤重新檢驗了托勒密的折射定律。這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垂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線通過盤邊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他指出,光線在較密的媒質中更靠近入射點的垂線。他還指出入射線、折射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阿勒·哈增的實驗表明,托勒密關於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的斷言是錯誤的,只在入射角很小時,這個斷言才適用。不過他也未能發現正確的折射定律。

阿勒·哈增解釋說,太陽、月亮接近地平線時,人們看上去直徑似乎增大的現象只是一種錯覺。因為這時是以處於眼睛和天體之間的地面物體來作比較的,而地面物體的距離是較小的,這使人們產生了天體距離增大因而有較大線度的感覺。他還研究了大氣折射現象,並斷言黃昏的界限是在太陽從地平線到其下100角的範圍內,他由此推得大氣層的厚度為五萬二千步。

代表作品

阿勒·哈增的實驗以及他的許多推論從現在的眼光看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後來的克卜勒就曾經指出他所測得的大氣層厚度是不準確的。但是這並不能抹殺阿勒·哈增在光學發展史上的傑出貢獻。1572年,阿勒·哈增光學專著《光學全書》被譯成拉丁文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