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於音樂的創作》演講富有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貝多芬的藝術創作,也的確是在一種“回向神聖”的崇高信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正像他所說的,“音樂的爆發是從內心熱情的源泉,不擇地湧現出來”,他可以“熱情地抓住它”,而當樂思即將消逝時,又是滿懷的激情,使他再次抓住並占有它。正是一種對音樂的狂熱崇拜與他深浸其中的頭腦感悟,使貝多芬的“自白”具有豐富的人生與詩學精神。
特點
這篇演講善於運用比喻手法,形象的比喻使得說理更加生動、透徹。貝多芬說:“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他又說:“萬物都帶電,它刺激頭腦去創造音樂。”“帶電的土壤”也即是一種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藝術靈感積澱,“哲學”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貝多芬用這些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哲學與藝術靈感的思維聯繫,更加突出表現了他對音樂藝術的深刻思考。
演講是演講者人格魅力的充分體現。超人的天賦和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刻體驗所構成的深邃的藝術與人生哲理思想,使貝多芬煥發出獨特的氣質,浪漫主義的樂觀情懷使人們感受到了他的演講極富深遠的意義和感召的力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啟發人們去對生命與藝術作進一步的、更深層次的哲學沉思。
妙語佳言
音樂,儘管變化多端,它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
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
作者介紹
路易·貝多芬(1770—1827),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出身於波恩的一個平民音樂家庭。自幼就跟從其父親學習音樂。其父渴望他能成為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他也的確從很小時就顯露出了超人的音樂才華。1781年訪問維也納,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說:“有一天他將名噪全世界。”1795年3月,他在城堡劇院初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798年聽覺漸弱,他開始苦悶和壓抑。1803年創作了《第三交響曲》,進入創作成熟期。1819年聽覺完全喪失後又創作了《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奠定了他作為近代最偉大的作曲家的基礎。
貝多芬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其浪漫的氣質與哲學家般的思辨頭腦使他的音樂成為最富有哲學性質的藝術。這裡選的是貝多芬對女友貝蒂娜的談話,是他關於創作甘苦的自白,是他通過藝術實踐對藝術創作的感悟,也是他內心激情不可遏抑的噴發。從演講中可以看出,貝多芬偉大的人格與德國古典文化哲學的有機組合,使他對藝術的理解深深滲透進了哲學的思辨色彩。
逸聞故事
路易·貝多芬有個弟弟叫約翰·貝多芬,兄弟倆情趣迥然不同,一個是藝術的熱衷者,一個則是愛錢如命的市儈。1823年,約翰在美國發了橫財,並買下了一大塊地皮,於是,這位自命不凡的富翁便得意地給他哥哥送上了一張名片,名片上有這么幾個顯然是炫耀的字:“約翰·貝多芬,土地的所有者。”大藝術家看到這張名片。對弟弟的富有不屑一顧,他從容地拿起了筆,題上了幾個字:“路易·貝多芬,能力的所有者。”然後,派人將名片送到弟弟那裡。
相關評價
有關於我的創作的一切情由,在我的感覺中都是那么神秘而不可捉摸。但我急於要說明的是,當一個主題被自然地放在了面前時,我的旋律就從熱情的源泉,不擇地湧現出來;我追蹤它,再次熱情地抓住它,我眼看著它飛逝而去,在一團變幻激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我又激情滿懷,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離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急急忙忙地將它轉調,加以展開,最後,我還是把它占有了——這就是一部交響曲啊!音樂,儘管變化多端,它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我想同歌德談談這個問題,他會理解我嗎?
把我的意思告訴歌德吧,跟他說,要他聽聽我的交響曲,他就會同意我這樣說是對的。我們不知道認識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在音樂中,我們的頭腦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設一切。哲學便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藉助於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雖然頭腦並不能超越產生他的東西,但它在超越的過程中卻會得到幸福。所以,每種現實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立的,而且比藝術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過藝術的表現回向神聖。藝術創造和藝術家也只有回向神聖,才能證明神聖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調解。萬物都帶電,它刺激頭腦去創造音樂,創造流動性的、不斷往外湧現出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