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黃河水利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2月1日)精裝: 16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07341742
條形碼: 9787807341741
尺寸: 27 x 19.2 x 1.5 cm
重量: 821 g
內容簡介
《關中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可再生維持途徑》是研究和探索關中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可再生維持途徑的一部專著,是作者對所承擔的“937”項目“黃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能力變化規律”(G1999043606)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472131)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總結。主要包括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條件、水文地質特徵及其開發利用現狀、水環境同位素及格水體間的關係、地下水動力場煙花及環境效應、淺層地下水水化學場演化、地下水資源評價與解析、水文地質空間信息系統和地下水資源可再生能力及其維持途徑探討,對研究地下水和保護水資源具有一定意義。《關中盆地地下水環境演化與可再生維持途徑》可供從事地下水研究的科研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前言第1章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條件
1.1 自然地理條件
1.2 地質、地貌條件
1.2.1 地質背景
1.2.2 地貌條件
第2章 區域地下水分布規律及開發利用現狀
2.1 地下水系統
2.2 地下水分布規律
2.2.1 渭河以南山前洪積扇與黃土台塬地下水亞系統
2.2.2 渭河以北山前洪積扇與黃土台塬地下水亞系統
2.2.3 渭河沖積平原地下水亞系統
2.3 地下水補、徑、排條件
2.3.1 補給條件
2.3.2 徑流條件
2.3.4 排泄條件
2.4 地下水動態特徵
2.5 地下水化學特徵
2.6 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2.6.1 開發利用現狀
2.6.2 存在問題
第3章 水環境同位素及各種水體間的關係
3.1 大氣降水與河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徵
3.1.1 大氣降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徵
3.1.2 河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徵
3.2 地下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徵
3.2.1 潛水同位素分布特徵
3.2.2 承壓水同位素分布特徵
3.2.3 岩溶水同位素分布特徵
3.3 水同位素分布特徵的影響因素
3.3.1 雨水同位素分布特徵的影響因素
3.3.2 河水同位素分布特徵的影響因素
3.3.3 地下水同位素分布特徵的影響因素
3.4 各水體間的關係
3.4.1 雨水和河水之間的關係
3.4.2 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關係
3.4.3 河水與地下水之間的關係
3.4.4 地下水之間的關係
3.4.5 混合比例的計算
3.5 地下水氚年齡計算
3.5.1 經驗法
3.5.2 同位素數學模型法
3.5.3 大氣降水氚濃度的恢復
3.5.4 模型計算
3.6 14C年齡的校正
3.6.1 基本原理
3.6.2 模型校正
3.6.3 三種方法的比較
3.6.4 岩溶水的區域流速
第4章 地下水動力場演化及環境效應
4.1 地下水動力場演化
4.1.1 潛水動力場時空演化
4.1.2 承壓水動力場時空演化
4.2 地下水動力場演化的環境效應
4.2.1 引起地面沉降,加劇地裂縫的活動
4.2.2 誘發滑坡崩塌
4.2.3 地下水位上升、下降,造成水質惡化
4.3 影響地下水動力場演化的因素分析
4.3.1 內在因素
4.3.2 外部因素
4.4 變異條件下地下水動力場演化
4.4.1 變異因子的識別
4.4.2 地下水動力場演化
第5章 淺層地下水化學場演化
5.1 天然水化學場演化特徵
5.1.1 空間演化特徵
5.1.2 時域演化特徵
5.1.3 時空演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5.2 人類釋放的環境物質
5.2.1 地下水中NO3-含量呈增高趨勢
5.2.2 有毒以元素檢出
5.2.3 地下水中磷酸鹽與cOD普遍檢出
第6章 地下水資源評價與解析
6.1 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原則和依據
6.1.1 計算分區與原則
6.1.2 計算方法與依據
6.2 基於均衡法的地下水資源評價
6.2.1 地下水補給資源計算
6.2.2 地下水可采資源計算
6.3 基於數值模擬的地下水資源評價
6.3.1 水文地質概念模型的建立
6.3.2 地下水流數學模型及求解
6.3.3 數學模型的識別與驗證
6.3.4 基於數值模型的地下水資源評價
6.4 評價可靠性分析
6.5 地下水資源解析
第7章 水文地質空間信息系統
7.1 系統的總體結構
7.2 系統的基本功能
7.2.1 空間數據的管理
7.2.2 空間數據的查詢與檢索
7.2.3 套用模型的管理
7.2.4 空間分析
7.2.5 空間數據的轉換
7.2.6 系統管理
7.3 系統的套用
7.3.1 地下水環境信息的管理
7.3.2 水文地質要素的疊加分析
7.3.3 地下水水化學成分分類
第8章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及其維持途徑
8.1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理論探討
8.1.1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概念與內涵
8.1.2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特徵
8.1.3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度量
8.2 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維持的途徑
8.2.1 最佳化水源開發利用模式
8.2.2 調整供水水源結構,實行分質供水與水的循環使用
8.2.3 實施外調水源模式,合理配置跨流域調水
8.2.4 構建集約利用的節水型社會體系
8.2.5 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工作
8.2.6 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區域生產力布局
8.2.7 充分發揮經濟槓桿作用,促進節水
8.2.8 加強水源涵養建設,推進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與資料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