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茶文化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茶文化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茶文化》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茶文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

內容簡介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茶文化》由泰山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茶的歷史
第一節辯字說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稱謂
二、茶的其他稱謂
三、茶字的出現及其由來
第二節茶的起源
一、飲茶的發源時間
二、茶樹發源的地點
第三節茶的傳播
第四節茶與政事
第五節茶聖陸羽
第六節歷代茶典
第二章茶葉百科
第一節茶葉類鑒
一、茶的分類
二、六大茶品
第二節制茶史話
一、唐代的制茶方法
二、宋代的制茶方法
三、現代的制茶工藝
第三節茶葉品評
第四節名茶博覽
第三章茶具簡說
第一節茶具發展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中世紀後期煮茶茶具的改進
三、唐宋以來飲茶茶具的改進發展
第二節茶具工藝
第三節紫砂風情
第四節茶具品賞
第四章茶道雙馨
第一節沏茶得法
一、沏茶的過程
二、沏茶的科學
第二節茶道簡史
一、唐宋時期——煎茶道
二、宋明時期——點茶道
三、明清時期——泡茶道
第三節茶道精神
一、“和”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第四節茶禪一味
一、“茶禪一味”的思想基礎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三、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第五章茶里雅俗
第一節茶詩茶聯
第二節茶書茶畫
第三節茶歌茶舞
第四節茶館茶樓
第五節茶禮茶俗
一、茶與婚禮
二、民族茶飲
第六節鬥茶趣聞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