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林始祖林祿
閩林始祖穎公之次子祿公字世蔭,西晉黃門侍郎穎公次子。生於西晉泰始十年,居下邳梓桐鄉。西晉惠帝時任安東琅玡王府參軍,鎮下邳。永嘉初(公元三O七)隨琅玡王移鎮建鄴,除給事中、黃門侍郎。建興元年,從王敦討杜玡,立下戰功,遷招遠將軍,散騎常侍。時五胡亂華,西晉懷、愍二帝相繼被俘,公佐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任合浦太守。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三二五)詔歸,奉敕守晉安郡,遷家居晉安,為開閩林姓始祖。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蘇峻、祖約叛亂,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討伐,建立功勳。公披肝瀝膽,匡扶晉室,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於官,時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九月初九,享壽六十有八。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之崗(今惠安塗嶺),穴名龍馬毓奇。夫人張氏、孔氏,皆封為貴人。生七子:恭、暉、暢、期、雅、暹、景,皆顯貴。林祿公入閩這支林氏又稱晉安林氏.其後遍布今福建、廣東、台灣、廣西及東南亞一帶,堪稱林氏第一旺族。
林祿公生西晉武帝泰始十年 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時 卒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時.
閩林始祖墓
晉安郡王林祿之墓位於泉港區塗嶺鎮清美村九龍崗,亦為閩林始祖陵。
林祿,字世蔭,西晉·太康十年(289年)生。317年隨晉·元帝南渡,授招遠將軍。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年)敕守晉安郡(今福建),遂定居晉安,為八閩林姓始祖。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病卒,享年68歲。
林祿於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卒後,即遷葬九龍崗。其墓為夫妻合塋,呈“鳳”字形,占地800多平方米。墓前有坊門一座,正中匾鐫“閩林始祖”,左柱鐫“東晉名藩”,右柱鐫“開閩世胄”,左右分列華表二、旗桿柱四。三層墓埕逐級外擴,有石翁仲二、石羊二。墓園右側通往水曲村路邊有一巨石,上鐫宋·朱熹題字“長山世縉”。
《惠安縣誌》也有記載:將軍墓在縣北十三都龍頭嶺,有石三簇,前有石冠、石笏,後有石羊、石馬。諸峰盤鏇,形勢特異。
林祿墓歷代有多次維修。
明·嘉靖四年(1525年),刑部尚書林俊在墓碑上書“莆林始祖晉安郡王祿公墓”。
明·天啟七年(1627年),惠安教諭林齊聖會同舉人林徽龍重修,立“龍馬毓奇”碑於墓前。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惠安教諭林清標邀集興化、泉州、漳州諸族人集資大修,建石坊一座,上書“閩林始祖”4個大字,並於墓側建郡王祠。
文革期間曾遭毀壞,後依原來式樣重新修建。
1996年,在九龍崗西北處建造媽祖廟,供奉林祿二十三世孫女林默娘。
電視文獻片《閩林始祖林祿》
大型系列電視文獻片《中華林氏人文史綱》之閩林始祖林祿。
公元307年,太始祖比干公殉國1300多年之後的西晉末年,他留下這支血脈的又一個家族的祖孫三人成了輔佐皇室的重臣。
他們是:比干公第46世孫林禮。官為主薄,後授太子太傅。
林禮之子林穎。西晉建興三年(315年),為徐州別駕,後任黃門侍郎。
林穎之子林祿,字世蔭,生於晉太康十年(289年)。晉惠帝時(290—306年)為安東琅琊王府參軍,鎮守下邳。西晉永嘉元年(307年)隨琅琊王移鎮建鄴(今南京市),任給事中、黃門侍郎。之後,歷任招遠將軍,散騎常侍,合浦太守,晉安郡王。
東晉泰寧三年,晉明帝命林祿鎮守晉安郡。他舉家遷居晉安,至此,他成為林氏入閩的開宗始祖。
他先後輔佐了五位東晉的皇帝——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晉康帝,晉穆帝。
他在東晉時期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戰爭?
他在歷次戰爭和叛亂中有著怎樣的功績?
他在林氏遷徙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他的陵園在風水學上有著怎樣的玄機?
他的後裔們——閩南林氏又是如何成為遍布天下的一支名門望族?
大型系列電視文獻片《中華林氏人文史綱》之 閩林始祖林祿
上 集
《半生戎馬倥傯》
(徵求意見稿)
撰稿 黃河清
這是一個動盪而混亂的朝代。
著名歷史學家尚鉞在《中國歷史綱要》中有過這樣一段準確的描述:“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2年),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普遍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致使骨肉相賣,甚至互相啖食。但統治階級仍賦斂如故。在此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晉惠帝以來,北方的民眾大量地離棄鄉土,逃亡四方——他們主要是向南方遷徙。特別是在山東、山西及中原地區,情形最為嚴重,存留本鄉的漢人,不滿二萬戶。北方人口在迅速減少,頓呈虛弱現象。”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武裝的掘起,不斷掠擾邊境,迫使西晉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斷的南移。
外景主持人出鏡解說:(背景為情境再現畫面)這是一支遷徙的隊伍。在這支隊伍里,既有達官貴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皇宮大臣,也有士卒小吏。社會的動盪,皇室的混亂,使得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自北向南遷徙。
在這支遷徙的隊伍里,就有林氏的後人們。
西晉時期,林姓已傳到第46世林禮。林禮,字元副,西晉時為主薄,後授太子太傅,林禮率領子孫跟隨西晉政權的南移,從山東濟南,徙遷至下邳(今江蘇省下邳縣)梓桐鄉。林禮只有一個兒子林穎。西晉建興三年(315年),林穎為徐州別駕,後任黃門侍郎。建興四年愍帝司馬鄴投降劉曜後,林穎隨東晉元帝南渡寓居江左。至此,林姓完成了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南遷。
西晉末年,中原板蕩。西晉黃門侍郎林穎不得不離開故土,來到曾經任職的徐州(今江蘇)居住下來,後來因長子林懋出任下邳郡(江蘇睢陽西北)太守,又隨他遷徙下邳郡。林懋任滿之後,時局已經十分動盪,便在郡中梓桐鄉定居。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
外景主持人出鏡解說:(背景為邳州市郊)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大型系列電視文獻片《閩林始祖林祿》的攝製組來到了位於江蘇西北部的邳州市,憑弔在那戰亂頻仍的年代戰死的英雄,尋找閩林始祖林祿公當年的遺蹟。
邳州在歷史上稱為下邳,在西晉末年和東晉處,成為晉王朝南遷建康(南京)的一個戰略上的要塞,由於當時以林禮為主的林氏家族與皇室關係親近,所以,這裡理應成了林氏南遷的第一個落腳之處——下邳。
烽煙早已熄滅,戰火也已不再。唯有祖宗的履歷鐫刻在林氏後裔的心上,印刷在為數不多的史書之中。
根據史料和文獻上對林祿的記載,這一時期的林祿,任琅琊王府參軍。琅琊王是司馬睿的封號。他當時是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琅琊是地名,在今山東的南部。林祿當時為琅琊王的參軍。參軍一職,相當於現在的參謀身份。而他的父親林穎,則為徐州別駕,也就是說,在公元307年至317年的這十年間,林穎、林祿父子二人同在輔佐琅琊王,那位即將成為東晉皇帝的司馬睿。
為了了解林祿所處的年代,我們就不得不將“永嘉之亂”做一簡要的描述:
永嘉之亂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懷帝的故事。東晉初年,發生的八王之亂,加之天災連年,社會動盪,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山西的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次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死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鏇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司馬睿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至江東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稱東晉。這一時期,林祿公隨司馬睿征戰於沙場,輔佐於左右,深得司馬睿的重用和賞識。
在此期間,即公元311年至315年,林祿參加了王敦討伐杜弢的戰爭。
王敦在晉惠帝時,歷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出為廣武將軍、青州刺史。晉懷帝時為揚州刺史。晉元帝司馬睿召其為揚州刺史,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
杜弢,西晉蜀郡成都人,字景文。曾舉秀才,任醴陵令。永嘉五年(311),流亡荊、湘二州的巴蜀流民四、五萬人起義,推他為首領,攻下長沙和湘州大部地區。
杜弢自稱梁、益二州牧,領湘州刺史。四月,杜弢起義軍攻長沙(今屬湖南)。永嘉六年(312年),晉荊州刺史王澄屢攻杜弢,均被起義軍擊敗。晉琅琊王司馬睿遣晉征討都督王敦遣武昌太守陶侃共同鎮壓杜弢起義軍,王敦進屯豫章(今江西南昌)為諸軍後援。建興元年(313年)八月,杜弢圍周頡於潯水城(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陶侃使明威將軍朱伺救援,杜弢退保冷口(今湖北蘄春縣西南蘄州鎮東南)。陶侃隨即又遣朱伺迎擊杜弢,於赴武昌之路,大破義軍,杜弢撤歸長沙。建興二年(314年)三月,杜弢部將王真襲陶侃於林障(今湖北漢陽縣東北漢江南岸),王敦命陶侃撤往灄中(今湖北孝感、黃陂二縣以南)。再次擊敗杜弢軍。建興三年(315年)二月,王敦命陶侃、甘卓等進攻杜弢,前後數十戰,起義軍傷亡甚大,杜弢向司馬睿請降,司馬睿任命其為巴東監軍。然而晉軍諸將依舊不斷進攻,杜弢不勝憤怒,殺晉前南海太守王運,重新起義。八月,陶侃與杜弢相攻,杜弢部將王真陣前投降,起義軍潰散,杜弢逃走,死於途中。陶侃與南平太守應詹進占長沙。歷時四年的杜弢流民起義終於失敗。
林祿在當時的職務是晉元帝司馬睿身邊的一名參謀,在長達數年的永嘉之亂和從王敦討杜韜的戰爭中,立下戰功,遷招遠將軍、散騎常侍中,此後,林祿公鎮守江蘇下邳,當時,他的父親林穎時任黃門侍郎。黃門侍郎,是一個侍從皇帝,傳達詔命,負責掌管機密檔案的職務。這期間,父子二人一直供職於晉元帝司馬睿的身邊,直至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公元322年,司馬睿病逝。在司馬睿在位的六年間,林祿的職務也從給事中升遷到黃門侍郎。
三年後,晉明帝泰寧三年(公元325年),林祿公詔歸,奉命敕守晉安郡,遷家居晉安,是為開閩林姓的 始祖。這是林氏家族的第二次南遷。當時的祿公勤勉忠厚,體恤民情,愛護百姓,兢兢業業地為造福一方百姓而操勞。然而,兩年後,公元327年,東晉歷史上發生了蘇峻、祖約叛亂,此次叛亂的首領蘇峻、祖約揚言攻陷京都,推翻晉室王朝。已經在晉安任職的林祿公再次奉命討伐。
要了解林祿公在東晉歷史上的功績和建樹,我們就有必要將蘇峻、祖約叛亂做一簡要的敘述:
外景主持人出鏡解說:(背景為安徽和縣長江邊上)蘇峻、祖約之亂是發生在東晉成帝時的一次大規模叛亂。
蘇峻先後為東晉淮陵內史和蘭陵相。
祖約曾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
蘇峻、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
晉成帝既立之後,蘇峻恃功驕溢,目無朝廷。而朝廷內爭中失勢的一些大臣又多與蘇峻勾結。鹹和二年(327),蘇峻聯結祖約,舉兵反晉。鹹和三年正月,蘇峻率大軍兩萬,自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渡過長江,東進至建康附近,連敗晉兵,進入台城。蘇峻以遠在壽春的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自為驃騎將軍。
此後數月,戰局呈相持狀態。蘇峻自淮水(今江蘇秦淮河)上游通向東方的破岡瀆為交通線,軍事上略居優勢。七月,祖約在壽春被後趙軍攻擊,潰敗至歷陽。九月,晉軍發起攻擊,致使蘇峻軍糧草匱乏。晉軍將領陶侃率部拼殺,蘇峻墜馬身亡。
鹹和四年正月,晉軍攻歷陽,祖約北逃,後為石勒所殺。二月,晉軍收復失地,斬蘇逸,晉成帝脫險。蘇峻諸將或死或降。
蘇峻、祖約之亂,起於鹹和二年冬,止於鹹和四年春,歷時一年有餘,影響深遠。平亂之後,晉王朝在京口、廣陵一代逐步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流民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威懾力量,成為穩定東晉政局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後東晉至孝武帝時為止,士族內爭在方式上有所顧忌,不敢輕動干戈,因而東晉得以免除內戰達七十年之久。
外景主持人出鏡解說:(背景為再現畫面的回放)之所以我們要再現東晉歷史上幾次重大的戰爭場面,是由於史料中只記載了閩林始祖林祿公奉命參與了這幾次戰爭。而在戰爭中林祿公的功績和建樹卻很少提及。那么,我們就利用有限的史料來創設一種影像的再現情境,使人物在此情境中得到具化和立體。在敘述這位林氏的先人時,我們將不同的史料放在一起,相互對比,相互佐證,在史料的鑑別中得出對林祿公的科學的解釋,進而使這些理解在史學研究的框架之下,達到遵循史學研究的規範和要求。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公元307年的西晉末年至公元328年的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林祿公為了匡扶晉室,歷經了五胡亂花,永嘉之亂,從王敦討伐杜韜,以及平定蘇峻、祖約叛亂的逐次戰爭。他的職務也分別從參軍,一直做到招遠將軍、散騎常侍中,給事中而升遷到黃門侍郎。這是一個步步高升的台階,無疑,這種升遷的背後,必將是以戰功做為堅實的依據。在對林祿公生平的梳理和東晉王朝重大戰爭的描述之中,林祿公在歷史上的功績逐漸清晰起來。對晉朝的五任皇帝,可謂忠心耿耿;在歷次征戰中,可謂戰功赫赫。儘管歷史文獻中對林祿公的種種業績只有寥寥幾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林祿公和林氏的太始祖一樣,同樣是一位在歷史上彪炳千秋的先人,是值得全球林氏後裔自豪和驕傲的閩林始祖。
林祿公奉命平定蘇峻、祖約叛亂之後,重新回到了晉王朝為他奉命敕守的晉安郡,那一年,是公元328年,祿公41歲。從此,這位林氏先人在這片豐腴富饒的土地上安居下來,直到公元356年辭世的將近30年間,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那么,作為閩林的開山鼻祖,作為朝廷命官,他在任期間,對林氏家族的南遷,對南下災民的關照,對林氏家族的繁衍生息,以及他安息的那方寶地又是有著怎樣的玄機,他的子孫們又是怎樣地發展和壯大起來,他的後人們又有哪些人在歷史上有著可歌可泣的事跡呢?敬請關注《中華林氏人文史綱》之《閩林始祖林祿》下集——《一支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