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天氣有些悶熱,但廈門的戲友們還是準時出現。“我們都是通過網路了解到活動訊息,因了對閩南傳統文化的熱愛,趁著周末就來了。”
現場表演《目連救母》
“打城戲源於道教與佛教的宗教儀式……動作上,有多種帶雜耍性質的表演……”搖著扇子,喝著茶,吳天乙老師娓娓道來,講述泉州打城戲的歷史淵源。台下,近百名戲友隨著幻燈片的放映,與吳老師共同走進打城戲的百年歷史中。
昨天下午,吳老師的幾名弟子現場帶妝表演了《目連救母》,故事講述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事。戲友們紛紛掏出相機、手機,有的拍照、有的錄像,希望將這難得一見的表演記錄下來。
“這照片中就有打城戲雜耍彩排的鏡頭。”昨日,民間收藏者蔡其呈先生也趕來參加活動。他現場向戲友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張老照片:一棟具有閩南風格的老厝前,三個八九歲的孩童正在表演雜耍,一個孩童手扶一根七八米長的竹竿,旁邊有兩個孩童正在翻跟斗。
■相關連結
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在清中葉泉州一帶的僧道法事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打城”儀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懺圓滿的最後一天舉行的,一般在廣場上表演簡單的雜技,如弄鈸、過刀山、跳桌子、擲包子等沒有故事內容的小節目。後為適應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節目。多年後,它才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開始在民間喪儀、盂蘭盆會和水陸大醮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