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塘沽區北塘人趙洪琪,生於1933年,13歲跟父母上船打魚,22歲起開始學習做船,1958年起正式開始修船造船。他說:“我小時候,整個天津海濱的漁民都用這種船出海打魚,幾百年來都是如此,但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種“門錠子”被淘汰,改用柴油動力漁船,從此,“門錠子”不見蹤影。
2012年初開始,天津北塘漁民協會正在著手建造一條這種名為“門錠子”的船,趙洪琪就是建造這條船的總工程師。
雖然年事已高,但趙洪琪老人依然思維敏捷,對造船的數據和工藝都爛熟在胸。趙老說,造這種船完全靠手工製作,用的只有木頭、釘子和黏合劑,也不像現在的船可以按圖紙建造,而是先要畫出一張基本的草圖,再按照木材、建造的長寬要求來建造,靠的主要是經驗。現在這艘船,船身長12米、寬4米,比以前的漁船要稍微寬一點,穩定性好了許多。這種船叫“門錠子”,再大一點的就叫“插網槽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