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鈴又響了:無線電發明的故事

門鈴又響了:無線電發明的故事

《門鈴又響了:無線電發明的故事》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中一冊,由劉金江、陶路編著。 《門鈴又響了:無線電發明的故事》介紹了關於無線電發明的故事,使青少年讀者從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

內容簡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
《門鈴又響了:無線電發明的故事》為其中一冊,由劉金江、陶路編著。
利用無線電波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即稱為無線電通信,它能傳輸聲音、文字、數據和圖像等。與有線電通信相比,不需要架設傳輸線路,不受通信距離限制,機動性好,建立迅速;但傳輸質量不穩定,信號易受干擾或易被截獲,保密性差。

圖書目錄

引子
科學巨匠的功績
赫茲吹響了衝鋒號
可敬的先行者們
波波夫脫穎而出
馬可尼嶄露頭角
逆水行舟,波波夫步履艱難
一帆風順,馬可尼後來居上
第一份收費的商用無線電報
無線電波飛越大西洋
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無線電的心臟
發明權的訴訟
立法成為海上航行的保護神

文摘

科學巨匠的功績
人類從對電磁現象的初步認識至今,已經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直至300多年前,人們還把電和磁看做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獨立的物理現象。19世紀上半期,人們才開始認識到電與磁有著內在的聯繫,從而產生了電磁學,並萌發了無線電電子學的概念。在進入電子技術時代的今天,人們不會忘記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等科學巨匠的名字。
法拉第(Faraday M,1791—1867)是一位貧困的鐵匠的兒子,自學成才的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12歲上街賣報,13歲到一家圖書裝訂店當學徒。22歲時法拉第有機會聽了倫敦皇家學會會長戴維的一次化學講座,事後他把聽講記錄寄給報告人,得到戴維的稱讚,不久便成為戴維在皇家學院實驗室的一名助手。1813年10月,法拉第隨同戴維先後到法國、義大利、德國和比利時訪問和講學,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鍊。他經過艱苦的努力,於1825,年任英國皇家學院實驗室主任,182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還是法國科學院院士。
1820年4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物理教授奧斯特(Oersted H.Ch,1777—1851)發現:把小磁針放在通電導線附近,磁針會出現偏轉現象。這說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著磁場。奧斯特的‘發現動搖了2000年來電與磁不相關的根深蒂固的舊概念。又過了10多年,1831年10月,實驗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當導線在磁場中切割磁力線運動時,或者把一根磁鐵插入由導線繞成的線圈中時,導線或線圈中就有電流產生。奧斯特和法拉第的發現說明:動電生磁。動磁也能生電。實際上,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Henry J,1797—1878)比法拉第早一年就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但他沒有及時公布自己的發現,為此他很懊悔。在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和電磁感應定律以後,法拉第衝破當時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的超距作用(即電磁作用力的傳遞不需要任何媒質,也不需要傳遞時間,像萬有引力那樣是超距、逾時作用力)的框框,認為電荷與電荷之間,磁極與磁極之間,通電導線之間,以及通電導線與磁場之間都是通過電力線和磁力線產生相互作用的。1832年。他曾大膽地提出了“電力和磁力是以振動方式傳播”的理論。法拉第似乎還隱約感到有電磁波的存在,可惜這一極為珍貴的見解當時並沒有公布於世,直到他死後63年,人們在整理他的1832年手稿時才被發現。
麥克斯韋(Jain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生於蘇格蘭愛丁堡一個名門望族。他出生的當年恰好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但對科學技術十分愛好,經常帶小麥克斯韋到愛丁堡皇家學會去聽科學講座,使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科學薰陶。14歲那年他在愛丁堡中學讀書時就發表了卵形曲線的繪製和數學表述的論文,為此獲得了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金質獎章,表現出了非凡的數學天才。中學畢業後,他去倫敦劍橋大學學習。1854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在物理上的最大貢獻要算是在法拉第等人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系統地提出了電磁場理論,並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早在1842年,美國的亨利在進行電學實驗時,發現二層樓上產生的電火花竟能使放在一樓的指針磁化。只可惜他沒有繼續研究下去,錯過了機會。
1853年,英國當時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之一——威廉·開爾文(即威廉·湯姆遜,Thomson W,1824—1907)發現:當萊頓蓄電瓶(萊頓瓶是馬森布羅克在荷蘭的萊頓城發明的儲存電荷的蓄電瓶)通過一個串有線圈的迴路放電時,放電電流的大小和方向做周期性的振盪變化。開爾文也觸及到了電磁波的邊緣,可惜他沒有對這個現象作進一步探索。法拉第、亨利、開爾文的工作為麥克斯韋建立電磁場理論開闢了道路。
1854年,23歲的麥克斯韋剛從劍橋大學畢業。懷著對法拉第電磁學說的極大興趣,開始著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法拉第的電場和磁場的力線概念。1855年,麥克斯韋關於電磁場理論的第一篇論文《論法拉第力線》發表。在這篇論文中,他首次對電磁場進行定量描述,為法拉第力線提供數學基礎。並以此說明法拉第所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0年秋,任倫敦皇家學院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的麥克斯韋。拜訪了已70高齡的法拉第,當時麥克斯韋年僅29歲。這是兩位巨人第一次相會,而且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會面。
P13-18

序言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兩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紀,科學技術將以無法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將全面崛起,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廣泛局面。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華民族靠什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學生屆時將要肩負起民族強盛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的知識界、出版界都應責無旁貸地多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現在,一套大型的向廣大青少年傳播世界科學技術史知識的科普讀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出版面世了。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和溫州師範學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協會的同志們共同撰寫的這套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本書中介紹了科學家們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寶貴的協作、友愛、寬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讀者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閱讀這套叢書是對課本的很好補充,是進行素質教育的理想讀物。
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國的科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湧現出張衡、張仲景、祖沖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這樣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而在近現代,中國具有世界級影響的科學家並不多,與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並不相稱,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相比較,在總體上我國的科技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科學技術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當做提高創新能力的戰略方針。我國也不失時機地確立了科技興國戰略,確立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我真誠地希望這套叢書能激發青少年愛祖國、愛科學的熱情,樹立起獻身科技事業的信念,努力拚搏,勇攀高峰,爭當新世紀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