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明末清初,長洲、龍華、龍平均隸屬蒼梧縣平政鄉;泗洲隸屬蒼梧平樂鄉。
民國初期仍沿用清制,設長洲上圖,長洲中圖,長洲下圖、龍華、龍平合稱遠圖,隸屬不變。
22年(1933年),設長洲上鄉、長洲下鄉、龍華鄉,隸梧州區;泗洲鄉隸戎城區。
36年(1947年),設長洲鄉、泗洲鄉、龍華鄉,隸蒼梧縣。
1949年11月,蒼梧縣解放。
1950年10月,設長洲上鄉、長洲下鄉、龍華上鄉、龍華下鄉、泗洲鄉,隸蒼梧縣第一區。
1958年1月,撤區並鄉,成立長洲鄉和龍華鄉。
1958年9月,撤鄉,劃歸人和人民公社管轄。
1959年10月,劃歸城關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6月,分設長洲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復稱長洲區。
1966年6月,復稱長洲人民公社。
1970年11月,撤銷長洲人民公社,將泗洲、正陽、寺沖、長地、竹灣、龍華、龍平等7個大隊劃歸梧州市紅旗人民公社管轄。
1984年11月,改稱長洲鄉。
1993年11月,改為長洲鎮。
2003年2月,梧州市轄區劃調整,隸屬長洲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洲鎮位於梧州市城區西部,東連長洲區大塘街道辦事處和興龍街道辦事處,南與蒼梧縣龍圩鎮隔江相望,西北接藤縣塘步鎮和蒼梧縣嶺腳鎮。鎮治竹灣村西江大橋汊河橋南橋頭。長洲島呈長形內陸島,故名“長洲”。總面積53.71平方公里,2006年,全鎮有耕地面積6900畝。
長洲島
長洲鎮的主體長洲島為中國內河第二大島,全長14.5公里。島上魚塘如鏡,菜畦綠色如畫,長洲鎮種養業相當發達,是梧州市最大的“菜籃子”工作基地和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年蔬菜上市量占梧州市上市量的70%以上。島的東部坐落著梧州機場,南北兩端長洲鎮橫跨西江一橋、西江二橋和西江三橋,並與南梧二級公路貫通,是梧州市西南出口的黃金要道。
鎮境含長洲島、泗洲島、泗恩洲島三島,西岸龍403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華村、北岸龍平村,簡稱“三洲兩岸”。長洲島面積16.37平方公里,是中國內陸河第二大島嶼。土地,除山坡、山頂為花崗岩風化的紅壤外,均為砂壤土基的土壤。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9益,太陽輻射量110千卡/厘米,年平均濕度79%,年降水量為1503.6毫米。最高山峰是龍平境內的東華山齋庵頂,海拔338米。
泗洲島
泗洲島,地處長洲區長洲鎮,位於長洲水利樞紐區,近兩年來得益於生態鄉村建設,目前成為了初具規模的生態島嶼農莊。島上漁村古韻猶存、田園風光秀美,池塘苗圃、瓜果竹林,小院名居等組成的漁村風光令人流連忘返。沿岸漁民、漁船炊煙等元素記載著原始的漁村記憶和悠長的疍家遺韻。
泗洲島上廟宇宗祠遍布,其中青山廟頗負盛名,吸引眾多遊客、民眾前來尋根問祖、祭祀祈福。泗洲下俚歌擁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而泗洲下俚文化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國“下里巴人”南遷帶來的楚風,代表著泗洲島的悠久文化,每到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泗洲島的青山廟都會迎來一場元宵節廟會,擺迓聖、演旋兵、舞龍、踩高蹺等活動,精彩繽紛,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
城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建築、房地產、建材、食品加工、輕紡、鑄造、造船等為主體的企業經濟特色,並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梧州市竹灣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市建材市場正在長洲鎮內興建,兩大專業市場2004年將建成投入使用,發揮效益。2002年,長洲鎮實現工農業總收入7.05億元,財政投入770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3050元。
2006年,長洲鎮社會經濟總收入8.36億元,其中農業收入1.5億元。財政收入880萬元,人均純收入4115元。
鄉鎮企業
清嘉慶年間,長洲就有蜜棗生產作坊。民國期間,長洲種桑、養蠶、繅絲、織布、銷售實行一條龍經營,並生產各種絲織、竹織漁具。20世紀60年代,集體企業初步興起。1993年,鄉鎮企業發展至920家,總收入達1.04億元,上繳稅金260萬。1995年,鄉鎮企業收入2.27億元,上繳稅金351萬元。2000年,鄉鎮企業收入4.83億元,上繳稅金753萬元。2001年,鄉鎮企業有580家,收入5.43億元,上繳稅金832萬元。鄉鎮企業收入占全鎮社會經濟總收入84.84%。2006年,鄉鎮企業有653家,總收入7.23億元。
2006年,社會經濟總收入8.36億元,其中農業收入1.5億元。財政收入880萬元,人均純收入4115元。
村鎮建設
20世紀50年代,長洲鄉把五通廟改建成農貿供銷店,以後逐漸擴建為集市街道。50~70年代,各大隊都建了磚木結構的辦公樓房。60~70年代,各大隊安裝了高、低壓供電線路,解決了生產和生活用電。1990年結合修築防洪堤,建成約4米寬“丁”字形街道,稱五通廟市場,市場面積1000多平方米。還建了鎮市場7處。20世紀80年代至2003年,正陽、竹灣、長地、龍華、龍平、寺沖、泗洲村民委員會先建成磚混結構辦公樓。到2006年止,已先後有農產品貿易市場、建材市場和家私批發市場。
鄉村建設
長洲鎮積極回響梧州市及長洲區政府號召,把“美麗長洲·清潔鄉村”向“美麗長洲·生態鄉村”提檔升級,加強引導,加大投入,持續推進清潔家園、水源、田園三方面工作,著力把家園扮靚,讓民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目前,該鎮發動幹部民眾參與,在轄區村(社區)種植了多批花草樹苗,集中連片的村屯口便民候車亭至村委道路旁種植了芒果樹、杜鵑花、寶巾花、紅千層、柳葉榕、桂花等。
交通設施
長洲鎮水陸空交通方便。1990年建成的西江大橋(含汊河橋)橫跨長洲島,連線潯江南北兩岸,潯江北岸長洲鎮2個大隊及島上4個大隊均通汽車。1994年建成的梧州民用飛機場,坐落在長洲島上;長洲里外水航道上通南寧、柳州,下達廣州。島上環島堤路結合,混凝土硬化路面18.30公里。2006年,鎮境內公路里程50公里,客車、貨車等共有160輛。
產業發展
由於長州鎮地理環境,較具有特色的產業有蔬菜種植、生豬、家禽、水產業等。
蔬菜
長洲島種植蔬菜歷史悠久。解放後,蔬菜逐年發展,1970年11月劃入梧州管轄後,長洲島、泗州島的5個生產大佇列為梧州市蔬菜副食品生產基地。1971年,有蔬菜地面積1999畝。1981年擴至2829畝,蔬菜產量1295萬公斤。1984年6月,梧州市在廣西率先放開蔬菜市場,實行產銷直接見面,議價成交,隨行就市。1991年,蔬菜種植面積擴至3229畝,蔬菜產量2260萬公斤。2001年,有蔬菜生產基地面積3576畝,蔬菜產量3532.70萬公斤,經長期實踐,培育、選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皮冬瓜、寺沖慈姑,竹灣匙羹白、四季菜心等優良農家品種,還有反季節蔬菜上市。2006年,蔬菜上市量40525噸。
長洲鎮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是市區重點“菜籃子”工程之一,生產的菜心、生菜、茄瓜等蔬菜品種已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蔬菜認證。目前,基地有蔬菜專業戶250多戶,種植面積4500畝,日均供應市區約110噸新鮮時令瓜菜,占總供應量的60%。2016年上半年,基地時令瓜菜播種總面積達10390畝,已上市時令瓜菜約2.1萬噸。
生豬
解放前,生豬數量不多,解放初期,生豬存欄4000多頭。1958年,政府號召大養其豬,當年生豬飼養量增至6000頭。1965年,又發展到1.20萬頭。1981年,飼養量3.08萬頭。1991年,生豬存欄5.70萬頭,上市出售2.70萬頭。2001年,生豬存欄4.76萬頭,上市出售肉豬5.44萬頭,豬花10.72萬頭。2006年,生豬出欄9.53萬頭。
家禽
主要是雞、鴨。20世紀80年代前,都是家庭飼養,以自食為主,數量不多,而且大部分是本地品種。80年代起,逐步出現一定規模的飼養專業戶,每個專業戶每批飼養量少則幾百羽,多則上千羽。1991年,全鎮上市家禽26萬羽,蛋品17萬公斤。1997年,出售161萬羽,蛋品97.60萬公斤。1999年,出售177.90萬羽,蛋品105萬公斤。2000年,出售180.60萬羽,蛋品14.7萬公斤。2006年,家禽出欄173.00萬羽。
水產
長洲島為水產養殖之鄉。解放前,有池塘1800畝。1958年有4000畝。1971年,因改種糧食等作物,池塘面積降至2540畝。1995年增至4960畝。2001年,池塘面積4921畝;鮮魚產量,1971年為24萬公斤,1993年為150萬公斤,2001年為233.50萬公斤;1991年,利用豐富的水域,進行網箱養殖。1995年,網箱養魚有1641平方米,產量3400公斤。2000年,有網箱3610平方米,產量1.29萬公斤。2006年,有網箱5120平方米,產量3502噸。長洲“三島”水上漁民世代在潯江、西江等捕撈魚、蝦為生。1995年,有水上漁民840人,組成3個漁業隊。1978年,漁業隊捕撈成魚41噸,1989年87噸,2001年60餘噸。長洲從事魚苗生產歷史悠久,是廣西著名的天然魚苗產區。民國19年(1930年),長洲江河捕撈魚苗38億尾。22年(1933年)36.79億尾,1973年37.52億尾,1986年為1.01億尾。20世紀90年代,由於江河污染等原因,江河裝撈魚苗產量減少,年裝撈魚苗不到1億尾。而人工孵化魚苗發展較快,2001年,魚苗產量2.56億尾,2006年3.1億尾。
園藝
主要有果樹、花卉、盆景。
果樹
“泗洲黃皮,長洲波碌(柚子)”古有流傳。解放後,水果種植面積逐年發展。1965年水果產量25萬公斤,1970年102萬公斤。1993年,水果種植面積1720畝,水果產量97萬公斤,1996年,水果面積3534畝,產量103.70萬公斤。1999年,水果面積4015畝,產量111.60萬公斤,2000年,水果面積3457畝,產量81.20萬公斤。水果品種主要有荔枝、龍眼、柑、三華李、石榴、芒果、黃皮、蕉類等,同年,集體果場有10個,私人果場24個。
玉蘭花
清代,長洲鎮長地村有玉蘭花種植,只作觀賞性園林樹種。1971年,長地村竹山組農民嚴錦銳到廣東購回150株白玉蘭栽種,在他的示範帶動下,1972年,全島種植玉蘭花樹700多畝,4萬多株,其中長地村約占70%,故該村有“玉蘭花村”之稱。1979年,該村產花量1.75萬公斤。1992年,產花15萬公斤,收入80多萬元,其中竹山組農民人均收入2800元。花卉
盆景
盆景栽培,較多是在長地、竹灣、龍華村。
水利與防洪堤
長洲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是洪澇與乾旱。1957年前,長洲島不設防,洪水漲至18米水位便成災。1963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環島防洪堤逐年加高、加固,防洪能力為23.5米水位。90年代,堤路結合,再次加寬、加高,堤面寬4.50米,達到防洪能力24米水位。排洪工程,從1968年開始至2001年,島上建了22處排澇站,裝機容量535千瓦。建山塘15處,有效庫容124.5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104畝。電灌工程24項,渠道36.70公里,灌溉面積6178畝。至此,洪水在24米水位以下時,乾旱、洪澇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蔬菜基地正常生產上市,供應市場。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有興福社學、泗化社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有琪山國小堂、泗洲國小堂。創辦梧州中等蠶業學堂。民國25年(1936年),在長洲設蒼梧縣立國民中學。解放後,長洲鎮的教育事業發展較快。1957~2001年,先後興辦了農中、職中、電大班。2001年,全鎮有國小7所,教職員工279人,學生5107人,電大班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100%,青壯年非文盲率達100%。“兩基”工作,經自治區評估驗收,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
文化事業
概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中學救亡話劇社宣傳隊編寫的獨幕劇《報仇雪恨》,在周邊地區巡迴演出。有本地古俚族文化,其中“下俚”,是民間歌唱的一種曲調,流傳在泗洲村。1957年,蒼梧縣文化部門曾將其整理,參加廣西民間文藝會演。1962年,寺沖的相聲《渡口》、竹灣的《讀報》劇目,參加蒼梧縣文藝會演均獲獎。20世紀70年代,各大隊均有電影隊。80年代,電視逐步普及農家。1993年,村村建立圖書館,鎮有文化館,村有文化室。
下俚文化節
作為一種古老的慶祝活動,下俚文化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國“下里巴人”南遷帶來的楚風,下俚歌更是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泗洲青山廟始建於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數百年來,每年元宵節是泗化洲人的狂歡節,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節主要包括下俚歌賽、歌舞表演、太極表演、龍獅表演、花燈評比、祈福、巡遊等民俗活動。
下俚歌
下俚歌是民間歌唱的一種曲調,創於長洲鎮泗洲,流行於泗洲。下俚歌詞其實也是山歌,配有風韻獨特的曲調,每四句為一首或一段,句句都有“下——俚”的尾音,尾音一落,響鑼一聲。歌詞通俗,曲韻優雅,歌聲響亮,鑼聲清脆,美妙極了。下俚歌融入民間信仰,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古廟風情”與“下俚歡歌”。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掛花燈,男女老少唱下俚,青山廟鑼鼓喧天,鄉親們載歌載舞,歡樂地演出龍獅起舞、舞五梅花、回宮、旋兵、踩高蹺、搶花炮、舞禽蚆、賽花燈、擺迓聖等精彩節目。泗洲島青山廟“下哩”歌有地區次文化的突出、普遍價值,為地方獨特的文化傳統提供見證,泗洲島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作息,之後逐步從中原移民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地方文化,已列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賽龍舟
明末清初,長洲鎮泗化洲便有自發的划龍舟活動,並參加民間舉辦的龍舟競渡。平時,龍舟都放置在廟堂中,每年農曆四月下旬,龍舟隊員抬龍舟下水開始訓練,五月初二日為“龍船忌”,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傳統賽龍舟的日子,全體隊員集中到廟裡虔誠燒香拜神後,龍舟才去參賽。解放後,賽龍舟習俗仍不變,只是將廟坊組隊改為以鄉、村組隊,龍舟更多,氣氛更為熱烈。
體育事業
長洲龍舟競賽歷史悠久。解放後,每年端午節,長洲都有龍舟隊參加市舉行的競賽。2003年7月,龍華獅王鑄鋼龍舟隊代表梧州市參加全國北海網通杯龍舟大賽獲得第五名。2006年獅王龍舟隊在梧州比賽獲冠軍。村村建有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內有舞獅隊、武術隊、籃球隊、桌球隊。
居民生活
解放後,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9元,1993年為1071元,2001年為2849元。同年,農民在信用社存款餘額8000萬元,其中城鎮居民存款餘額有較大幅度增長。2006年,人均純收入4115元;農民住宅已逐步改觀,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80%以上農民建了新房,其中不少是磚混結構的樓房;農民普遍有了家用電器。寺沖村新城2組41戶,戶戶都有電視機。不少家庭有影碟機、組合音響、空調機、電冰櫃;1971~2001年,由國家補助及自籌資金,各村建了抽水站、蓄水池和引水渠道,1999年以來,市自來水廠鋪設龍平村、竹灣村輸水管道,全面解決人畜飲水的困難。
基層組織
長洲鎮建立健全民主理村、經濟強村的新機制,建立完善村務公開制度、村民會議制度、村“兩委”議事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並把竹灣村和正陽村作為農村黨組織建設示範村,積極探索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新路子,在竹灣村率先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和“村官雙述一評”等制度,使該村黨建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在此基礎上,該鎮7個基層黨組織全面推行相關制度,使各村學有樣板,有力推進農村黨組織建設工作。
旅遊資源
旅遊景點有長島飛虹、長地金灘、魚菜之鄉、環島觀光及龍平東華庵(東華寺)等。
東華寺
東華寺,位於梧州市區12公里左右的長洲鎮龍平村大宕組東華山半山腰。據傳,明崇禎年間寡婦張氏始創廟庵並置業供給。當時住持僧募化銅以鑄佛像,適逢一采樵老婦給其布施一文銅錢,僧嫌其少而褻棄於池塘。在冶煉時爐中之銅跳躍而不熔,僧悔悟,跳下池塘搜回所棄之幣,投入爐中,佛像才順利鑄成。同治年間佛像左肩上宛然有銅錢形藏於衣袖間。
東華山
東華山東西長十里,南北寬數里,方圓150萬平方米,海拔335米,位於長洲龍平的北面,與梧州城東的白雲山,一東一西,雙峰聳峙,遙相映襯。山上林木青蔥,山花爛漫,古樹蒼勁,深處飛泉傳響如龍吟。山中瑞氣祥集,彩雲繚繞,常給人以雲裡霧裡,若隱若現,如龍隱處之感覺。
登頂東華山,常常巧遇縷縷薄霧似輕紗環繞著山崢,形成了一圈圓圈,把山頂與山腰分隔開來。人如在雲上,輕紗飄蕩,似腳下生風,隨雲遊走。山轉、雲轉、人也轉,雲裡霧裡,不知是在仙山還是在天宮!
土特產品
有響水桑寄生、長洲蜜棗、魚苗、絲織品、青皮冬瓜、慈姑等。
桑寄生
梧州桑寄生聞名海內外,歷600多年。其節、莖、枝、葉均可入藥,補腎補血,並可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清代,桑寄生就揚名天下,一直成為貢品,成為人們贈送親友的珍貴禮物。
蜜棗
梧州蜜棗生產已有二百年歷史,1821年—1850年曾列為貢品,蜜棗用生棗和白糖加工製成,形如馬鞍,色澤黃淨,肉厚核小,鬆化爽口,清心潤肺。
人物
關廣槐
關廣槐(1842~1921),梧州市長洲場橋村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中進士,在兵部任職。中法戰爭後和議訂立,刑部侍郎周德閏奉命出任雲南邊境劃分疆界職,關廣槐充任參贊職。劃界事畢,廣槐敘勞得補主事職銜。不久,歷任羅定、欽州等5州知州。以邊防功保任為知府。後以道員補用,並加二品銜。不久,代理雷州府知府。
關冕鈞
關冕鈞(1871~1933),梧州市長洲人關廣槐之子。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會試中進士,授編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任禮部進士試同考官。歷任京張鐵路、京綏鐵路副總辦、總辦,主管築路行政局務。民國期間,歷任南北議和代表、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參議院議員,殺虎關、塞北關、多倫關監督,晉北榷運局局長等職。
鄧廷光
鄧廷光(1841~1914),梧州市長洲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從安南進犯廣西,鄧廷光與馮子材,奮勇殺敵,大敗法軍,立下戰功。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後,先後任廣東陸路提標中軍參將、南韶鎮總兵等職,後誥授振威將軍。
關定華
關定華(1927.10~2003.3),長洲楊橋村人,清華大學畢業,蘇聯科學院副博士。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4年,獲國家科委“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在國際上任西太平洋聲學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國際海洋研究會(SCOR)聲學方法監測大洋工作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