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工程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工程

自從新豐江水庫產生誘發地震後(1959年10月後),我國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都十分重視水庫誘發地震問題的研究,三峽工程也不例外。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三峽工程的勘測設計單位(現長江水利委員會),通過多種學科研究了三峽工程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及其危害。 3、壩址所在的結晶岩庫段(三斗坪��廟河)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產生誘發地震,其極限震級在3.0?

三峽工程的地震安全性研究工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首先從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地貌及新構造運動、地震活動性等方面,研究了三峽工程的地震安全性,並於1958年在三峽壩址及周圍地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工程專用地震台網。這些研究工作一直不間斷的延續至今,不僅從地質構造條件和地震活動性兩個方面,得出了三峽工程處於地質構造相對穩定的弱震環境,地震活動水平較低的重要結論,也為水庫誘發地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自從新豐江水庫產生誘發地震後(1959年10月後),我國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都十分重視水庫誘發地震問題的研究,三峽工程也不例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三峽工程的勘測設計單位(現長江水利委員會),通過多種學科研究了三峽工程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及其危害。上世紀80年代,在三峽工程重新論證期間和國家“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攻關中,再次開展了大規模的專題研究。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後,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三峽工程的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工作並未中止,主要進行了庫首區地震地質條件補充調查、完善水庫誘發地震綜合預測模型、對可能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庫段進行了地震強化監測等工作。
通過近半個世紀數十個單位的專家和學者的艱苦工作和不懈努力,綜合眾多研究成果,可以對三峽工程水庫誘發地震問題得出以下基本認識:
1、近45年的區域地震觀測和近5年的庫區重點庫段地震強化觀測表明,三峽工程庫首及其周緣地區地震活動具有頻度低、強度小的特徵,特別是三峽工程所在的黃陵背斜核部,地震活動極其微弱,40多年來,僅記錄到10餘次2級以下地震。
2、三峽工程處於大地構造相對穩定的地區,為典型的弱震構造環境,工程區內無活動性斷裂通過,壩址區基本地震烈度為6度。
3、壩址所在的結晶岩庫段(三斗坪��廟河)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產生誘發地震,其極限震級在3.0?4.0級間。
4、可能產生構造型水庫誘發地震的庫段有兩處,一處是九灣溪��仙女山斷層展布地區,另一處是秭歸盆地西緣高橋斷層展布區。預測這兩處水庫誘發地震的極限震級為5.5?6.0級。
5、廟河至奉節廣泛分布於水庫幹流和支流河段中的石灰岩地區,可能誘發岩溶型水庫地震,其極限震級不超過4級。
6、所有可能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庫段,按照最 不利的極限震級和有關地震烈度衰減公式計算其對壩址區的影響,結果表明,任一處誘發的極限地震,對壩址區的影響都不超過6度,小於大壩的設防烈度七度,不會對大壩和其它重要建築物的安全帶來影響。但是對於地震震中區及其附近地區可能產生的影響,庫岸穩定性和可能產生的次生災害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並且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可能產生水庫誘發地震庫段的地震強化監測和預警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