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置長樂公社,
1984年改鄉。
1993年析置秀峰鄉。
1997年,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南庭村、建南村、建三村、葵山村、聯勝村、聯三村、樂北村、秀山村、農家村9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轄區內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資水平 不斷提高。全縣外商投資額最大的漳州霖和良壩水電有限公司在此落戶。全鄉9個行政村都實現了水泥路硬化。下一步,長樂鄉將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抓好以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為主的“勞務經濟”,突出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人文歷史
閩粵交界的平和是革命武裝的策源地,1928年3月8日,在平和縣的長樂鄉,打響了福建工農自動奪取政權第一槍,這裡也是產生福建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組 織的策源地。長樂鄉地處閩粵邊境,與廣東的饒平、大埔山區毗連。平和縣委報導組的張碧升先生告訴我們,由於這裡特殊的地理因素,一邊連著廣東山區,一邊通向當時縣城所在地的九峰鎮,因此當時的中共閩南特委決定利用這裡的地理優勢,來組織工農武裝力量,實施革命暴動。
這時,一棟具有特殊意義的老建築出現在我們面前。它像是一座廟宇式的建築,張先生說,這個地方原來是間廟宇(有人說是祠堂),當年平和暴動的許多重要的會議就在這裡召開。平和暴動的當天,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裡。現在這裡已開闢成平和暴動紀念館,在紀念館不遠處還有一座解放之後建造起來的巍峨的紀念碑。平和暴動之後,由於敵強我弱,原來就讀於集美學校的平和暴動總指揮和許多革命志士後來慘遭屠殺。
經濟發展
近年來,長樂鄉黨委、政府大力弘揚“團結拼搏,自強不息 ;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立志為黨、人民第一”的“平和暴動”革命精神,充分發揮省際邊界的區位優勢和山地廣袤、勞力充足的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擴展中心、開發一線、建設四區、形成四個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抓好山地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提高,建成一批蜜柚、板栗、脆桃、白芽奇蘭茶等優質果茶生產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穩定財源,昔日貧困老區已發展成為百業興旺、生機勃勃的一塊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