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社區積極為轄區單位和居民提供多方服務,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同時發動轄區單位及在職黨員志願者,選派黨員代表參與社區會議,參與社區建設與管理、幫困助學、服務弱勢群體等活動。2010年,長嶺社區入戶送溫暖120餘戶,申請城市低保300餘戶,幫助11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0人實現公益性崗位再就業。
該社區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地推動社區工作的開展。2008年,長嶺社區利用社會資金改造硬化了長嶺路,方便了社區居民出行,也帶動了道路兩旁店鋪的經營發展。2009年社區積極籌集資金改造了長嶺農貿市場,固定和臨時攤位增加到200餘個,使社區居民真正做到足不出社區就能買到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資。2010年社區大刀闊斧一舉處置了閒置多年的停車場,從所得資金中提留部分做為社區農轉非居民的基本生活費,並增添了社區固有資產和必需的辦公硬體,真正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長嶺社區
青島市嶗山區長嶺社區坐落於王哥莊街道南部山地東側,距街道辦事處駐地10公里,北依返嶺村、南望黃山村,是嶗山深處的一個景色優美、風光秀麗的小山村。因該村處在一條土嶺下,故名長嶺社區。長嶺社區現有村民280戶,950人,有劉、林、於等姓氏,以劉姓居多。該村由北長嶺、南長嶺、下長嶺、葛灣四個自然村組成。前三個村因處於土嶺的方位而得名,葛灣村因北山上長滿野葛子,又瀕臨海灣而得名。下長嶺社區的于氏與雕龍嘴村的于氏同源,是清朝末年從雕龍嘴村遷來的。隨後,劉氏十一世族“京福”由後疃遷北長嶺,劉氏十一世族“建白”由港東村遷南長嶺。1939年林氏後祖“林興”從返嶺前自然村遷葛灣定居。長嶺社區東臨海,西依山,居民的住房沿著陡峭山崖的高低依次而建。最早的房屋大都依山石為牆、茅草蓋頂,近年來依山而建的樣式新穎別致的樓房鱗次櫛比,人們站在庭院裡可以西望青山,東看碧海,大有舒嘯林間極目滄海的悠然和壯闊。尤為難得的是這裡出門不足百步可下海撿拾海鮮,或在礁石上懸絲垂釣,很能使人體味到那種“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的曠世情懷。
長嶺社區西面的天茶山,是嶗山巨峰東南海拔940米的又一高峰。天茶山一塊突兀高拔達200餘米的巨大柱石,被當地人稱之為“一氣石”,石上可望日出,又叫“日起石”。巨石之巔有幾個大小不等的水池,其中最大的深不可測,其水碧綠清冽、旱澇不涸,內有游魚,唼喋嬉戲,很有詩意。巨石之間有一夾縫,闊不逾尺,但深不見底,行人到此無不懍懍而懼,很少有敢逾越者。巨石的南垠有很多洞窟,其中有一“清風洞”(又名“高石屋”),平曠敞朗,可納數百人。相傳在清朝初年,有一尼法名廣住,字大方,為膠州王氏女,幼時因病出家為尼,到嶗山起居白雲洞西“沒日嶺”,以後獨居此洞中苦修十八年,圓寂後葬在洞下。發源於高石屋南山坡的石頭河,西南至東北流向,經北長嶺、下長嶺,東流入黃海。石頭河是季節性河流,因河床及兩岸多花崗岩卵石,故名。
長嶺社區1931年前屬即墨縣海潤鄉所轄,1931年劃為青島市嶗東區;1951年4月由長嶺、返嶺、雕龍嘴三村組成返嶺鄉;1956年1月建立返嶺農業第三社;1958年9月建立王哥莊人民公社長嶺生產大隊,1984年4月恢復行政村。
長嶺社區的經濟原以漁業為主,農業為副。該村原有耕地378畝,山巒3509畝,因開發建設現剩耕地196畝。長嶺人從祖上就有上山下海的多般技藝。他們春上張帆出海捕撈魚蝦,夏季收麥種田兼及開採山石、採摘中藥,秋天則收穫莊稼,冬日則布鉤釣魚、登山砍柴,自給自足,怡然長樂。
過去那種農漁樵採的生活方式畢竟太陳舊了,自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緊緊抓住區位的自然優勢,不斷加快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海上捕撈和網箱養魚,做到捕養並舉;建立茶園280餘畝;修建堤壩河蓄水池200多個,用以灌溉;保護好原有的山林,並大搞植樹綠化,已擁有生態公益林2900餘畝及各種果樹;搞好為旅遊服務,發展第三產業等。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4500餘萬元,人均收入5526元。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明村莊的建設。該村與黃山口、黃山兩村聯合集資建起了聯辦國小, 每年集資3至5萬元用於教育事業,村民的子女可就近入國小,還可以就近到黃山口中學上國中。為村民辦理了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了“老有所養”。投資30餘萬元,把近5000米長的崎嶇山路鋪上了瀝青或水泥路,普及了電話及有線電視。村里80%的舊居也翻新改造成了新樓房,村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