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解放前,稱鐵爐堡,1949年解放後,成立鐵爐公社,文革期間更名為紅旗公社,1978年改革開放更名為鐵爐鎮(不含廟壩及江南片),1997年由原廟壩鎮、鐵爐鎮、大道江南片合併而成現在的鐵爐鎮。
自然地理
鐵爐鎮地處秦巴山脈中麓,位於嵐皋縣西北部,距縣城47公里。境內溝壑縱橫,坡陡溝深,土壤貧瘠,氣候濕潤。鐵爐鎮東鄰漢濱區新壩鎮,北臨大道鎮,西部堰門鎮相臨,南部與民主鎮接壤。全鎮東西寬8.5公里,南北長11公里,總面積88.5平方公里。全鎮8個行政村,68個村民小組,2418戶,10476人。2010年人均純收入4100元。總耕地132740畝,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洋芋、玉米為主,洋芋種植面積達總耕地面積的53%,經濟作物為魔芋、蠶桑、畜牧,三種產業成為鐵爐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境內海拔331—1560m,平均海拔750m。
行政區劃
全鎮轄8個行政村,分別為:先進村、蘭加壩村、永紅村、新風村、光榮村、紅星村、柳林村、廟壩村。
先進村鐵爐鎮先進村
位於鐵爐中部,是鐵爐鎮政府所在地,該村轄8個村民小組,371戶1475人,有耕地2656畝,人均占有耕地1.8畝。瀛湖庫區將村子分成東西兩片,嵐大公路穿境而過,既通水路又通陸路,交通十分便利。先進村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該村的尚武煤礦年產煤30萬噸。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組組通公路,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蠶桑、畜牧、蔬菜、西瓜等農村產業不斷壯大,基本形成了“一組一品”特色產業。2010年糧食總產3550噸,人均占有糧食2406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4600元,居全鎮之首。蘭加壩村鐵爐鎮蘭加壩村位於大道河下游,瀛湖庫區右岸,該村轄10個村民小組,329戶1336人,有耕地1488.5畝,人均占有耕地1.1畝。嵐大公路穿境而過,既通水路又通陸路,交通十分便利。蘭加壩村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水上網箱養魚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蠶桑、畜牧、魔芋、柑橘等農村產業不斷壯大,基本形成了“一組一品”特色產業。2010年糧食總產3250噸,人均占有糧食2432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900元,居全鎮第二。
新風村鐵爐鎮新風村與先進村緊緊相鄰,由兩條溝組成,即團溪溝和泔溝。該村轄6個村民小組,285戶1020人,有耕地3926畝,人均占有耕地3.8畝。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魔芋、蠶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結合舊房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蠶桑、魔芋等農村產業不斷壯大,並形成為該鎮的魔芋與蠶桑“一村一品”示範村。2010年糧食總產3850噸,人均占有糧食3775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800元,居全鎮第三。
紅星村紅星村位於鐵爐鎮東北部,北依瀛湖,南與先進、光榮兩村接壤,東與漢濱區新壩鎮接壤,西與蘭加壩村接壤。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246戶900人。擁有耕地2034畝,人均占有耕地2.3畝。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水上網箱養魚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家庭經濟,蠶桑、魔芋等農村產業。2010年糧食總產2850噸,人均占有糧食3167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800元。
柳林村紅星村與蘭加壩村緊緊相連,與大道河鎮隔河相望。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346戶1360人。擁有耕地3889畝,人均占有耕地2.85畝。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水上網箱養魚、速生泡桐林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蠶桑、魔芋等農村產業。2010年糧食總產2650噸,人均占有糧食1952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800元。
永紅村永紅村與民主鎮和本鎮先進村緊緊相連,是有民主進入本鎮的東大門。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258戶915人。擁有耕地4711畝,人均占有耕地5.1畝。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蠶桑、魔芋等農村產業。2010年糧食總產3850噸,人均占有糧食4208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400元。
光榮村光榮村與廟壩村緊緊相連,位於鐵爐東部的沙溝河下游。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309戶1314人。擁有耕地5647畝,人均占有耕地4.3畝。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魔芋、茶葉、畜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結合舊房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茶葉、畜牧等農村產業不斷壯大,並形成為該鎮的魔芋與蠶桑“一村一品”示範村。2010年糧食總產4350噸,人均占有糧食3310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500元。
廟壩村廟壩村位於鐵爐東部的沙溝河上游,全村8個村民小組,274戶1097人,有耕地2990畝,人均占有耕地2.7畝,退耕還林面積4720畝。近年來,該村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魔芋、茶葉、畜牧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結合舊房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該村村民頭腦靈活,經濟意識強,善於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發展茶葉、畜牧等農村產業不斷壯大,並形成為該鎮的魔芋與蠶桑“一村一品”示範村。2010年糧食總產3550噸,人均占有糧食3236公斤,實現人均純收入3400元。
資源狀況
1、土地資源:全鎮土地總面積88.5平方公里,合13.3萬畝,其中:農業用地6.8萬畝,占總面積的56.6%;林業用地3.2萬畝,占總面積的33.3%;不可利用地0.0409萬畝,占總面積的0.3%。
2、農畜產品資源:主要有3大農產品:即馬鈴薯、油菜籽、玉米,2010年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鐵爐盛產的馬鈴薯不但品優質高,而且生產量大;主要畜產品有:豬肉、羊肉、禽肉,其中廟壩烏肉雞以肉鮮、質嫩特點,成為鐵爐鎮的品牌畜產品。
3、水利資源:鐵爐鎮屬瀛湖庫區,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漁業資源前景廣闊,現已經發展網箱養魚2250箱,水產養殖合作社1個。
4、林業資源:境內有林業用地面積32500畝,其中有林地19500畝,灌木林10084.3畝,疏林地110.5畝,未成造500畝,非林業用地200畝,全鎮活立木蓄積45852.7m3,退耕還林面積10400畝,涉及7個村,957戶農戶,退耕還林合格面積為100%。
名勝古蹟
祝加祠堂,位於嵐皋縣鐵爐鄉先進村
三組,建於清朝宣統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據祠堂後面祝家祖墳墓碑記載,清乾隆年間祝家從湖北武昌老屋上陝西有一分支居住鐵爐壩,後來繁衍生息逐步發展成為這裡的名門望族。祝氏家族為了共同祭祀祖先,於是集資修建了這個祠堂。祝家祠堂建築為磚木石結構,飛檐斗拱、雕樑畫棟、高大堅固、美麗壯觀。房屋一進兩重,四合天井,總計十六間。後重五間,供奉祖先牌位;前重五間,接待祭祀賓客;左右兩邊各有廂房三間,用來保管物品。大門由石料做成,門頭刻寫“祝氏宗祠”四個大字,門前蹲放一對石頭獅子。房檐四周雕繪各種圖案:前瞻為“二十四孝”和“八仙過海”,後瞻是“三國演義”,左邊有“封神榜”,右邊是“紅樓夢”,神仙英雄、金童玉女、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一應俱全。室內室外門窗和石墩木柱上都是雕龍畫鳳、刻花繡草,千姿百態、古色古香,煞是好看。圖案工藝精巧,種類繁多;但所有圖案中唯獨沒有《水滸》書上的內容,原因是《水滸》中有“三打祝家莊”的故事。祠堂內立有兩塊石碑,一塊名為“永垂不朽”,另一塊名為“貽厥子孫”。石碑上分別記載了祝家“置產建祠”功德和“家規家法”條例。兩塊石碑現在均完好無損。
民國時期,鐵爐壩祝家出了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叫祝應修,外號祝獻廷,當過嵐皋縣舊政府的文教局長。他比較開明,重教興學,民國五年在祝家祠堂創辦女子私塾學校,招收祝家及其他人家女子上學,有學生三十多人,聘請堰門鄉曹四先生為教師,民國三十六年停辦。解放後,一九五八年我國大躍進時期,鐵爐成立人民公社大煉鋼鐵,鐵爐國小校舍被煉鋼鐵民工占用,隨將學校遷入祝家祠堂,並更名為“嵐皋縣紅旗國小”,一九六八年學校遷回原址又恢復鐵爐國小名稱,至今祠堂大門頭頂“嵐皋縣紅旗國小”名字和大門兩邊的毛主席語錄以及歌頌毛主席的大幅標語字跡清楚醒目,保存完好。
祝家祠堂記載了當地歷史文化變遷和鄉土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它雖曾經戰亂和“文革”破壞,損失較為嚴重,但主體建築還在,許多殘跡遺物尚存,仍然古風雅韻,令人嘆為觀止,不失為鐵爐鄉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