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鐵尺鐵尺,又名“筆架叉”,其形如圓柱、圓楞、尺,四面不內陷,上粗下細,兩側有向上旁枝或兩側沒有向上旁枝,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通常雙手各持一支,所以也稱為“雙鐵尺”。中柄有六稜柱形、八稜柱形、圓柱形,頭有點穴為主的圓頭和刺殺為主的尖頭。可正持或反手持。旁枝多用於格擋時卡住對方的兵器,因此對付刀劍或更長兵器有較大的優勢。鐵尺大約起源於唐宋時期,為我國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在武俠小說中為普通捕快的標準裝備。設計來源鐵尺釵的設計就是用來克制刀劍用的。自近代起,釵將中刺(saki)兩旁的橫架(monouji)改成了向上的樣子;持柄末端加上錘頭(saikasika),用於加強直拳反擊的破壞力。釵成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形態。該設計是針對大刀的,用於卡刀——斷刀——攻喉,而且很明顯,其防禦力強於攻擊力。在沒有什麼資源的硫球人手中,中國威力無窮的鐵尺被改進成了“釵”這么一類由低碳鋼,甚至僅僅只是生鐵構成的低成本武器。少林派是流傳湖南各地的短器械,其套路不一,打法也不盡相同。以流傳株洲地區的鐵尺為例,它系清朝少林寺僧人雷明光所創。雷明光祖籍河南,年青時因反清復明失敗,入少林寺削髮為僧,後潛心研究南北諸家武功,取武術名家器械之精華而創編“鐵尺”功,自此苦練日久,造詣頗深,鐵尺功被列入少林看家功法之一,不得輕使。少林遭劫後,傳人鍾金彪逃到醴陵日月寺定居授徒。“鐵尺”便在株洲地區流傳。在客家比較流行,但如今鐵尺在國內非常冷門。風格特點鐵尺內練氣,外練力,以意領先,以氣催力,剛柔相濟,發勁勇猛,氣勢逼人;攻守兼備,步法穩健,避實擊虛,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進退自如,簡樸多變,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合為一體。特點:套路短小精悍,攻防緊湊,使用靈活,起落大方。既有內家纏繞之柔,又有外家點、捅、劈、崩之剛。歷史變革鐵尺17世紀開始,自江戶幕府發“禁兵令”,規定惟武士階級可以佩刀後,從琉球引進的釵成為浪人們自衛用的極好武器。此時在日本,除了一些對釵術有專門研究的流派(如涉川流釵術、一角流釵術)以外,很多其它武道流派中也都有釵術的技法傳習,如柳生流、無二流、澀川流、石尊真石流、聖天一至流、四心多久間見日流等。在日本江戶時代捕快或浪人階級所使用的釵,其形制是一根長約一尺五寸的鐵棒(中刺,saki),在與持柄(nikidi)連線處處裝有護手(yoko),可用來格擋或阻架刀劍的劈擊。它一般被視為一種用來以生擒為目的、擊昏並捕獲對手的自衛型武器。後來,日本占領琉球,並將之改名為沖繩,同時亦執行禁武,禁兵器令。但當地民眾仍群起反抗,他們以學自中國(當然有加入琉球本身)的武術,甚至加上用作生活的工具(如打禾用的雙截棍,撐船用的槳)嚴加反抗。此種用以反抗、戰鬥的武術當然是以殺人為目標。此時釵在琉球空手道體系中系統性地演化並發展出特定的套路,成為琉球空手道的經典兵器。琉球空手道關於釵的習練重點強調:內練氣,外練力,以氣催力,剛柔相濟,發勁勇猛;攻守兼備,步法穩健,進退自如,簡樸多變,要求手、眼、法、步、神、氣合為一體。主要特點:套路短小精悍,攻防緊湊,使用靈活。這與我國鐵尺的練習要訣基本相同。由此,自20世紀以來,釵又被稱之為空手道短叉或浪人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