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寧夏平羅縣鐘鼓樓]

鐘鼓樓[寧夏平羅縣鐘鼓樓]

鐘鼓樓是漢族傳統建築之一,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

平羅鐘鼓樓 平羅鐘鼓樓

“七十二根柱,三十六角峰,天牆三樓,巍峨頂白雲。”這首詩簡練的概括了平羅鐘鼓樓精細的構造和宏偉的姿態。平羅鐘鼓樓坐落在縣城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鼓樓歷經滄桑,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清乾隆三年(1739)毀於大地震,啟統年間又遭火焚。民國三年由紳士高登監督工修建,保存至今。後經重修才成為今日的造型,現已成為遊覽勝地,登樓扶樓,眺望全城,如畫風景,盡收眼底。後經重修才成為今日的造型。

此樓高三層,完全採用古代宮廷式的民族傳統風格而建築的,有五百三十一年的歷史,鼓樓座基十二米見方,高約四米,用料石楦成圓洞。俗稱“鼓樓洞”。通向東西南北四條街道,洞頂嵌吊一顆鐵鑄大星,據傳為之“鎮邪滅災”。

鐘鼓樓建在十三米米寬的方形台基上,外形似三層,實為兩層,由表面到樓頂高約十五米。順台階而上,使到第一層樓。名洞賓殿,原塑八大仙之一--呂洞賓泥像,為道教徒所供奉。呂洞賓為唐未道士,他對北宋的道教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全真道奉為北王祖之一,通稱呂祖。丘經道教徒渲染“百餘歲而童顏,步雁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洞賓殿是道教徒為紀念呂洞賓而設。洞賓殿走廊四面砌有磚花圍牆,殿門南開。

從樓後登十二級斜梯便到二樓,名叫財神閣。過去曾塑趙玄壇泥像,亦稱趙公元帥為道教所供奉的財神。相傳古人姓趙名公明,壽代得道於終南山。其像墨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鋼鞭,身挎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據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滅瘴,買賣求財,便之宜利,故有守護神、財神之稱。財神閣是道教徒為祈求安康、廣開財源所設。財神閣四邊走廊有木花、欄桿、殿頂樣式別具一格,四壁名系六角峰是用眼楁子裝成,稱為“八仙慶壽”。

平羅鐘鼓樓夜景 平羅鐘鼓樓夜景

三樓頂樣式別具一格,有八根過梁呈“人”字伸向樓尖,為八仙慶壽頂,鐘鼓樓各層各角都有三個趲角,每層有八個暗角,十二個趲角。有明四暗八式之稱,故稱“四明八暗”。三層樓共有三十六個趲角,七十二根柱子。有“三十六天角,七十二地煞”之說。其樓各層邊檐,俱壓飛檐,檐下有兩道掛方,並有升斗、鵝脖,垂條點綴。其方系遂梁,機方、平方、花方,照面方結合而成,並雕刻有並雕刻有各種花卉。所有樓門、廊檐和窗柱,都用油飾彩繪。畫有山水人物、花卉草木、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真切動人。整個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錯落有致。後經重新彩繪、加固,裝點,與步行街相依相融,交相輝映,更具沉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