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平。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活血調經,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後瘀血腹痛,崩漏,跌打傷痛,瘡癰。
相關配伍
1、治產後瘀血腹痛:鏨菜15g,紅花6g,水煎,沖黃酒1盅服。(江西《草藥手冊》)
2、治經期不準,腰腹疼痛:鏨菜9g,雞冠花15g,茜草9g。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小兒黑痘及痘頂不起者:樓台草葉燒灰服之。
4、治絞腸痧肚痛或陰症:樓台草梗研末酒服9g。(3-4方出自《滇南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
8-10月採收,曬乾。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鏨菜
多年生草本,有於其上密生鬚根的圓錐形主根。莖直立,高60-100厘米,單一,通常在莖的上部成對地分枝,分枝或短或長,均能育,莖及分枝鈍四棱形,明顯具槽,密被貼生倒向的微柔毛,在節間上尤為密集,上部具花序。葉片變異很大,最下部的葉通常脫落,近莖基部葉輪廓為卵圓形,長6-7厘米,寬4-5厘 米,3裂,分裂達中部,裂片幾相等,邊緣疏生粗鋸齒狀牙齒,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近革質,上面暗綠色,稍密被糙伏小硬毛,粗糙,葉脈下陷,具皺紋,下面 淡綠色,主沿脈上有貼生的小硬毛,其間散布淡黃色腺點,葉脈明顯凸起,葉柄長1-2厘米,多少具狹翅,腹面具槽,背面圓形,密被小硬毛;莖中部的葉通常不裂,輪廓為長圓形,邊緣疏生4-5對齒,最下方的一對齒多少呈半裂片狀,其餘均為鋸齒狀牙齒,葉柄較短,長在1厘米以下;花序上的苞葉最小,近於線狀長圓 形,長3厘米,寬1厘米,全緣,或於先端疏生1-2齒,無柄。輪傘花序腋生,多花,遠離而向頂密集組成長穗狀;小苞片少數,刺狀,直伸,長5-6毫米,基部相連線,具糙硬毛,綠色;花梗無。花萼管狀,長7-8毫米,外面被微硬毛,沿脈上被長硬毛,其間混有淡黃色腺點,中部以上均綠色,中部以下漸近基部毛被疏少而呈草黃色,內面無毛,脈5,除近基部外明顯突出,齒5,前2齒靠合,較大,長5毫米,直伸,鑽狀,先端刺尖,後3齒較小,均等大,長3毫米,直伸,三角狀鑽形,先端刺尖。花冠白色,常帶紫紋,長1.8厘米,冠筒長約8毫米,外面在中部以下無毛,中部以上被疏柔毛,內面在上部被短柔毛,中部具近水平向的鱗狀毛毛環,其下方無毛,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狀卵形,先端近圓形,基部略收縮,長達1厘米,直伸,稍內凹,全緣,白色,外被疏柔毛,內面無毛,下唇輪廓為卵形,長約8毫米,寬約5毫米,白色,具紫紋,3裂,外被疏柔毛,內面無毛,中裂片較大,倒心形,先端微凹,明顯2小裂,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前對較長,花絲絲狀,扁平,具紫斑,中部以下或近基部有微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絲狀,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平頂。子房褐色,無毛。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黑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大花鏨菜
又名大花益母草,形態近前種,區別在於:本品花冠淡紅或淡紫色,長2.5-2.8cm,萼齒長5-10mm。
生長環境
鏨菜
生於田埂、路旁、山坡石縫及溪邊。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大花鏨菜
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等省。
藥材鑑別
鏨菜
莖呈方柱形,長40-95cm,表面有縱槽,密被貼生的微柔毛,節間處尤密。葉對生,近革質,暗綠色,多已脫落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6-7cm,寬4-5cm,3裂,邊緣有疏粗鋸齒,兩面有小硬毛,下面散有黃色腺點,葉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隆起,使之葉面具有皺紋,葉柄長1-2cm;中部以上的葉長圓形,邊緣疏鋸齒,葉柄長不及1cm。輪傘花序腋生,花萼筒狀,長7-8mm,萼齒長3-5mm,花冠唇形,灰白色,長約1.8cm。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黑色,表面光滑。氣微,味淡。
大花鏨菜
莖有倒生糙伏毛。葉草質,心狀圓形,長7-12cm,寬6-9cm,3裂,兩面疏被短毛,葉面無皺紋;中部以上的葉卵圓形。萼齒長5-10mm,花冠淡紅色或淡紫色,長2.5-2.8cm。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產後腹痛伴惡露不盡等。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破血,產後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丁瘡。”
附註
其果實為中藥茺蔚子。秋季果實成熟時,割下全草,曬乾,打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