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式塑造

在每一階段,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強化,因為強化的標準都是他們可能達到的。 首先,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段沒有總括句的段落,要求學生補充,使之成為一篇完整的段落。 消退的原則表明,一旦消除了對過去所學行為的強化,這個行為就會逐漸消失。

斯金納簡介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1990年8月18日逝世於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納引入了操作條件性刺激。著有《沃爾登第二》(Walden Two,也譯《桃源二村》)、《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等。

學習理論之行為學習

(一)塑造—發展新行為的一種方法
所謂塑造,就是通過小步反饋幫助學生達到目標。斯金納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如何通過強化去塑造行為,斯金納採用連續接近的方法,對趨向於所要塑造的反應的方向不斷地給予強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為。例如,訓練鴿子或老鼠的頭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當其頭朝著實驗所需的方向抬起來時才強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點,直到全部達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這時,新的行為就塑造成了。
在課堂教學中,塑造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假設我們想讓學生寫一段含有一個主題句和一句總結的英文段落,那么,這一任務包括許多部分:能識別並能寫出主題句、佐證材料和總括句;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能正確使用大小寫、標點符號和語法;能正確拼寫。如果教師在一節課里教所有這些技能,要求學生寫出一段文字,並且根據他們的內容、語法、標點和拼寫而評分,那么大多數學生將會失敗,學生從練習中將學不到什麼。
反之,老師可以一步一步地教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終的技能。學生可以先學如何寫主題句,然後寫佐證材料,然後寫總括句,在此之前可能專門談論過如何選題立意。然後,對段落和標點也提出要求。最後,拼寫也作為一條標準。在每一階段,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強化,因為強化的標準都是他們可能達到的。
在塑造行為時要注意這樣一條原則:學生必須在他們能力所及的行為範圍內得到強化,同時這些行為又必須能向新的行為延伸。學生能在15分鐘之內解10道數學題,如果能在12分之內解出就應強化,但不要要求必須在8分之內才予以強化。但是,一個能做20題的學生必須做24題後才強化,不能在少於20題時就予以強化。
下面是兩種行為塑造技術。

鏈式塑造

當學生迅速從成功邁向成功時,使用塑造非常有效。這就要求將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當學生完成每一步時都予強化。這一過程稱之為鏈式塑造,其步驟如下:
(1)選擇目標,越具體越好。(終點行為)
(2)了解學生目前能做什麼,已經知道什麼。(起點行為)
(3)列出一系列階梯式的步子,讓學生從他們目前狀態邁向新的目標。步子的大小因學生的能力而異。(步調劃分)
(4)對學生的每一進步都予以反饋,材料越新,學生要求的反饋就越多。(即時反饋)

逆向鏈式塑造

套用於教學中的另一種塑造形式是逆向鏈式塑造,就是“倒序”教授複雜的技能,我們還是以作文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首先,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段沒有總括句的段落,要求學生補充,使之成為一篇完整的段落。
然後,我們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學生加上一個佐證材料和總括性句子。
再後,只提供一個主題句,要求學生寫出幾個佐證材料和總括句。
這種教學策略的優勢在於,每一次練習的成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這種方式,學生能更好地看見全貌,並且強化的路線較短。

消退與維持

1.消退
消退是指消除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某一個行為。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套用業餘時間完成額外的數學和閱讀作業。幾周后他發現學生只做了數學作業,沒有完成閱讀任務。於是教師改變了規則,只讓學生在業餘時間閱讀,其結果,學生很快就少做數學而多看語文了。在這裡,教師套用消退取消對完成數學作業的強化。再如,在二年級課堂,有些過分焦急的學生不舉手就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時老師可以不理會他們,點那些舉了手的學生起來回答,並且提醒全班學生“××舉了手在等待回答”,“××也舉了手”等。教師很快就會發現全班舉手行為明顯增加,並且那些並不參與班上討論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參與討論的機會增多了。
2.維持
維持就是行為的持續。消退的原則表明,一旦消除了對過去所學行為的強化,這個行為就會逐漸消失。抵制消退對維持行為也是很重要的,一旦形成某一個行為,對正確反應的強化應變得不那么頻繁或不大可預測(變化間隔式和變化比率式強化)。其原因是變化的強化程式在給出一個強化之前要求有許多行為,這比固定程式的強化更能抵制消退。

先前刺激

我們已經看到,行為的結果強烈影響行為,但是,不僅僅是跟在行為之後的刺激有影響,在行為之前的刺激——行為的先前物也能起重要的作用。先前物就是在行為之前的事件。
1.線索
先前刺激也就是線索,因為它告知我們什麼行為將受到強化,什麼行為將受到懲罰。線索表現為許多形式,它暗示我們,什麼時候應當改變我們的行為、什麼時間不應當改變。
2.分化
分化就是知覺刺激的差異並對這種差異作出反應。分化就是利用一些線索、信號和信息,這些線索、信號和信息暗示什麼時候行為更容易得到強化。公司的財政狀況、老闆的心情和你最近的成績是關係到你的加薪要求是否能成功的分化刺激。
3.概括化
所謂概括化就是將行為、技能、概念從一個情景移到另一情景或任務中。很明顯,概括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景或概念中發生,一個新的行為從語文課上更容易概括化到常識課,而不是課餘或家庭情景,但是,概括化並不能想當然就能發生。通常,在某一情景下成功地引入某一種行為管理程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的行為就能自動地在另一情景中發生。

鏈式塑造步驟

鏈式塑造是將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學生每完成一步都予以強化,步驟如下:
(1)重點行為:選定目標行為,越具體越好;
(2)起點行為:了解學生目前能做什麼;
(3)步調劃分:列出一系列階梯式步子,讓學生從起點行為到達終點行為,步子的大小因學生的能力而異。
(4)及時反饋:對學生的每一步都予以反饋,任務越難,反饋越多。

相關研究

老鼠學習動機研究

通過他的試驗他發現老鼠不僅由“事先”的刺激激發撥動開關,而且也由“事後”的刺激撥動開關。他發現動物的行動不僅僅是簡單的“刺激-反應”,動物的行動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事後的磁療獎賞。斯金納將這個行為稱為“條件性刺激”,他不用“學習”這個詞,因為他認為學習這個詞含有動物有意圖地做一件事的含義,而這個意圖並沒有在這個試驗中反映出來,因此是不科學的。

戰鴿研究

由於他的動物心理學試驗非常成功,因此他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在哈佛待了五年,繼續他的獨立研究。1936年他轉到明尼亞波利斯的明尼蘇達大學,但在那裡他沒有繼續他的工作。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使用火箭攻擊英國,而盟軍當時還沒有類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納又開始了他的試驗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來非常古怪)是一個絕對保密的軍事研究。他打算訓練鴿子,讓它們用它們的啄的動作來控制火箭的飛行。後來這個控制由雷達來指揮,沒有用鴿子。但他的試驗也獲得了一些科學結果,一些鴿子的行為的電影非常有效地證明了迷信的起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