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元朝,在渭陽縣(今鳳凰縣)境內設五寨長官司,駐地在竿子營,即今鳳凰縣竿子坪鎮,明正德八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移麻陽縣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廢土司,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範圍覆蓋湘西二十餘州縣廳,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
鳳凰縣歷史悠久。夏、商、殷、周以前,這裡即為"武山苗蠻"之地。戰國時期,屬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黔中郡。秦王贏政統一中原後,把其所轄的廣大地域劃分為36郡,鳳凰所在的黔中郡即為其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後幾經變革,西漢期間鳳凰歸辰陽縣轄,西晉歸鐔成縣,東晉改歸舞陽縣,但一直屬武陵郡管轄。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設渭陽縣”,並載“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鳳凰山,坡山西設縣城,據考,古縣城址就是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址屬錦州盧陽郡。元時,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在渭陽境內設五寨司,五寨長官司駐鎮竿(今鳳凰縣城。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 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陽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廢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範圍覆蓋整個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據載,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改鳳凰營為廳(散廳),升通判為同知;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 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
歷史演遞,雲捲雲舒,悠悠數千年。鳳凰的區位日顯突出,古城鎮竿的地位日顯重要,最終成為統轄“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輻射影響至湘鄂川(渝)黔四省(市)邊區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種中心位置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