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龍城
陳堯佐任太原知府後,徹底治理了汾河水患,興建了著名的“柳堤”,“柳溪夜月”成為文人百姓泛舟賞月的最佳去處。東山上古柏蒼槐,樹木林立,有“錦繡嶺”之譽,陳堯佐在東山腳下建起芳林寺,又在晉祠翻修了聖母殿,使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宋仁宗時詞人沈唐贊道:“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 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涿州出發,用了10天的行程來到太原。在他的眼中,太原城恢宏壯麗,工商業興盛,是製造兵器供給元朝軍隊的重要基地。這裡還種植著很多葡萄,釀造的葡萄酒產量豐富而有名氣,也種養蠶桑,出產的絲品也很多。自太原城能通往州中全境,他騎著毛驢向西走了7天,經過不少城鎮和村莊,欣賞著沿途的美景,了解到有一些大商人從這裡起身,前往印度等地經商牟利。 明初擴建後的太原城周長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全城都用大磚砌就,有八座宏偉高大的城門與瓮城,城牆之上有十六座偉岸的大城樓,城之四隅有四座高大的城角樓,沿城有九十座小樓近萬個垛口。新建晉王府宮城的三個門就是今天的西華門街、東華門街、南華門街,當年晉王府外城城牆,就是現在幾處名為肖牆的街道,當年晉王府的紅四牌樓就在今天的紅市街,而杏花嶺、松柏坡當年都是晉王府的花園。
當時在民間流傳著“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明代著名文學家、侍郎王世貞來到太原,曾驚嘆道:“太原城甚壯麗,二十五睥睨作一樓,神京所不如也。”《陽曲縣誌》載稱:“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昔人有‘錦繡太原'之稱。”
古城風韻
太原城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側包磚,共開八門,東曰宜春、迎暉,俗稱大東門、小東門,西曰振武、阜成,俗稱水西門、旱西門,北曰鎮遠、拱極,俗稱大北門、小北門,南曰迎澤、承恩,也就是民間所謂的大南門和新南門。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太原的兩座南門,大南門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而迎澤二字,更是成為太原城建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迎澤大街、迎澤大橋、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等,甚至還有迎澤啤酒、迎澤肥皂。迎澤、承恩之名來自於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於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迎承南風的恩澤。於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如今已經是文物大省山西的王牌景點,然而,與平遙古城同期擴建,比平遙古城還要大四倍、可以與西安城牆相媲美的明代太原城,卻從我們的目光與記憶中永遠的消失了。
1949年四月二十四日的那個血色清晨,一千四百門大炮在太原城牆嬴老的肌體上撕開了一個個傷口。1950年,梁思成的勸阻沒能留下北京城牆,殘破的太原城牆也在這一年被拆除。平遙、祁縣、代縣,山西這些小小的縣城都被評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千古重鎮太原卻被無情地排除在這一行列之外,這不僅使太原失去了一次向後代、向外界宣傳自己的機會,更為每一個了解太原、熱愛太原的朋友留下了深重的失落感。如果太原城牆能夠保留下來的話,我們還會有這樣的遺憾嗎,痛心疾首,這就是一個太原人每每想到這些時發自肺腑的深切感受。
太原城牆如今還殘留兩段,一段被人遺忘在動物園內,另一段就是小北門,拱極門之所以能夠保留,據說是因為當年解放軍首先從里進入太原。1999年,太原市政府修復了拱極門,嶄新而宏偉,就象這些年各地新建的人造文物,使人很難從漂亮的外表下看到它的真正內涵。其實,以前那段殘長二百餘米的斷土殘垣更能讓人回想起太原的滄桑故事也更有價值。事實上,太原城內還曾保留過宋代西門金肅門的一段城牆,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水西門街與新建路的路口,這段建國初還留有包磚並有一定長度的宋代城牆到了九十年代時,已經變成一座形如漢代烽燧的夯土墩台,並最終在1996年拓寬水西門街時被拆除。
明代親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擁有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而且服飾、儀仗、官邸等待遇也都僅比皇帝低一等,在謝成擴建太原城的同時新建的晉王府,儼然就是一座小一號的皇宮。晉王府的西牆就是宋代太原城的東牆,僅此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威嚴宏大的氣勢。晉王府的位置,在今天太原城區精營街一帶,當年晉王府宮城的四個門,大致就是今天的西華門街、東華門街、南華門街,當年晉王府外城城牆,大致就是現在幾處名為肖牆的街道,當年晉王府的紅四牌樓,就在今天的紅市街。
四條名為肖牆的道路過去只是晉王府牆外的夾道,直到幾年前,它們也只是狹窄擁擠的小巷,1998年,在舊城改造工程中,北肖牆和上肖牆被拓寬打通,統稱為肖牆路,這條道路中央的四株明槐引人注目的出現在大家面前,它們與近在咫尺的東緝虎營、新民北街、柳巷北路的明槐一樣,成為晉王府唯一的見證。
此外,晉王的子孫們也都先後興建了郡王府,其中有許多成為流傳至今的地名,例如寧化府、方山府、臨泉府、大濮府、小濮府等等,位於寧化府胡同內的老字號益源慶醋廠就是明代寧化府里的釀醋作坊。
太原城的前身是晉陽城,舊址在今晉源區晉源鎮古城營村一帶。979年毀晉陽城後,於982年在唐明鎮(今西羊市一帶)建太原城。1376年在宋城的基礎上擴展成為太原明城。今日的太原城,就是在明城的基礎上多次擴展,形成現今的格局。這些區劃的多次演變,都是在明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甚至街巷的名稱、遺址、沿革等都與晉王朱棡有著特殊的關係。
晉王封藩後,由其岳父永平侯謝成於1376年主持建太原新城。他在宋城的基礎上,向北、南、東三面擴展,建成周長12公里,城高11米餘,池深9米多,土砌磚包的新城,後人稱為“明城”。城設八個城門,八門四隅設門樓12座,城周建小樓92座,敵台32座等防禦設施。舊址在今迎澤大街以北,北大街以南,建設路以西,新建路以東,縱橫稱為十里長街的地域。解放後因建設用地大都拆毀。今存拱極門(俗
稱小北門)殘存城牆278米,其中城樓約70米,城門深27米,寬7.7米,高6.6米。據勘察得知,上建三層四重檐城門樓一座,前有廊,通面闊32米,通進深15米,比山海關的兩層兩檐城樓,西安的兩層三檐城樓規模都大。而稱“大南門”的規模顯然比這座“小北門”更大,可見太原城樓不愧是“九邊重鎮”之首的城樓規制。城周又建南關城、北關堡、新堡以拱衛,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起到相當大的防禦作用。
在明城的東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宮城是晉王的府第。府第東西528米,南北696米),開三門,其地今稱南華門街、東華門街、西華門街。它城外有外城牆,今稱東肖牆、南肖牆、北肖牆和西肖牆。晉王府於1646年毀於大火,布局已無考。僅從地名上得知,現稱東丹墀、西丹墀是宮殿台階所在地,東夾巷、西夾巷是宮內的東、西夾道。肖牆內則有祭天地的天地壇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園的杏花嶺街。它的舊址即今以山醫二院宿舍為中心的肖牆(街)以內的一片地方。
太原城還有許多明代遺蹟。如晉王府商店的集中地晉府店,晉府遊園松花被,宮門外牌樓所在地的紅市(四牌樓)街。太原又有好多晉王宗室的府地,已演變成街巷名字的:晉王七子朱濟熇的七府營(緝虎營),五子朱濟煥的寧化府,孫兒朱美塎的臨泉府,朱美垣的方山府以及大、小濮府,大、小二府巷等。明代府衙成街道名的有:北司街、察院后街,按司街、縣前街、都司街、鼓樓街、鐘樓街等。明代建築的寺廟很多,除皇廟、崇善寺家廟外,有開化寺、打鐘寺、純陽宮、關帝廟、文昌宮、清真寺、四美園,以及“三堂會審”的布政司大堂、巡撫衙門舊址、太原府舊址、唱經樓與明代衙門等。
明代親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擁有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而且服飾、儀仗、官邸等待遇也都僅次於皇帝,擴建太原城的同時新建的晉王府,儼然就是一座小一號的皇宮。晉王府的位置,在今天的精營街一帶,這座面積占到太原城區六分之一的王府擁有宮城和外城兩道城牆,外城城牆的位置,大致就是今天幾處以肖牆為名的街道,宋建太原城的東城牆則成為晉王府的西院牆,僅此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威嚴宏大的氣勢。
杏花嶺是今日太原一個城區的名稱,當年,它和松柏坡都是晉王府的花園。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隨著朱明王朝的逝去和晉王府的消失,太原春雨依舊,杏花嶺卻是只聞其名而不聞花香了,只有西肖牆路中央的這幾株明槐,成為晉王府的唯一見證。
除了遠去的晉王府,太原城內的許多建築和地名也都和晉王有著深厚的淵緣。
對於祖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祭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觀念的反映,皇室也不例外。按照禮制,晉王對王府選址做出確定的同時,應在東南方向先建皇廟,它既是朱氏家族在太原的祖廟,也代表著封建皇權對這裡的統治。明代晉藩就在這裡供奉先祖的神位,四時祭祀,此外,每逢國家大典和晉王府的喜慶事宜,皇族成員和駐並文武官員也要在這裡奉告祖先。
做為皇家的祖廟,直到民國之前,皇廟都是太原地區唯一的黃琉璃瓦建築,在享受著崇高規格的同時,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它也充滿了威嚴和神秘的色彩。2005年,有關部門對皇廟進行了修繕,修繕過程中發現的一些現象令人困惑:這隻三寸金蓮的繡花鞋為什麼會被埋在前大殿的柱子下?無人知曉;這個木製的螺旋槳狀器物為什麼會隱藏在中大殿的天花板上?同樣沒有答案。
晉王朱棡不僅為先祖建設了皇廟,也為他的母后建設了崇善寺。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去世,為了報答母后的養育之恩,晉王朱棡在隋唐白馬寺的基礎上歷時八年擴建新寺,取名崇善寺。做為一座由皇室興建的寺廟,崇善寺享受著其它寺院無以比擬的規模和香火,然而,清同治年間的一場大火卻將它輕易吞噬,主要建築全部化為灰燼,現存的大悲殿等建築不及原來的四十六分之一。
除了皇廟和崇善寺,永祚寺也和晉王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永祚寺雙塔,是太原的標誌和象徵,它們是出於原因而修建的呢?為什麼在形制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呢?
趙宋天子焚毀晉陽城後,如願以償地移除了太原王氣、破壞了太原風水,昔日文化之都的瑰麗風采煙消雲散無復追尋,只留下平淡的歷史和平庸的文采。馬背民族統治下的金、元亂世,沒有人會去在意這些,烽煙散盡,當華夏重歸一統之時,文化的衰落為一方士紳平添了淡淡的哀愁,他們渴望重溫盛唐風韻,他們力志振興太原文化。
按照風水家的解釋,太原西北高於東南,“奎星”所處的方位地勢較低,文運難以興盛,必須在太原城東南一帶建造風水塔,才能彌補地形上不利於文化發展的不足,興盛士風,也就是所謂的“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
萬曆二十七年,太原士紳推舉深孚眾望的傅霖為首事,集資在郝莊的向山腳畔興建文峰塔,也就是雙塔中的東塔,同時依塔新建了永明寺。
文峰塔建成九年後,第十一代晉王朱敏淳有感於永明寺狹促簡陋,與太原九邊重鎮的地位很不相稱,於是邀請五台山高僧福登大師前來主持擴建永明寺。
福登大師來到太原後,將永明寺改名為永祚寺。祚,本指福運,也有流傳的意思,永祚二字,出自《詩經?大雅》中的“君子萬年,永錫祚胤”,寺名永祚,大約是為了祝願朱明王朝萬世永存吧。
或許是因為無力背負過於沉重的希冀,文峰塔在建成不久就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因此,福登大師又建議晉王在文峰塔西北新建一座佛塔。四年後,佛塔建成,因為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出資佐助的緣故,所以,新塔用李太后的尊號命名為“宣文塔”。
儘管風水學中含有天人合一、順乎自然的科學成分,但是,讓一座寶塔來背負繁榮文化的願望也未免過於迂腐。文峰塔對於太原文化的振興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對於傅家來說,他們的仁德與義舉卻因此得到回報,傅霖去世五年之後,他的孫子,山西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者傅山先生誕生了。
高山景行的傅山先生,是一個永遠的傳奇,而誕生了傅山先生的明代太原,也是一個不缺乏傳奇故事的年代,晉王和他的晉王府也成為傳奇故事中的一部分。
朱棡十二歲就被冊封為晉王,皇室的優裕生活養成了他驕橫放縱的習性,來到太原後,常有不法行為,以致於被人誣告意圖謀反,朱元璋大怒,準備將其治罪,還是在太子朱標的力救下才得以倖免。父子幾近反目,無異於當頭棒喝,使朱棡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氣焰。幾年後,當他跟隨著巡視陝西的太子回南京時,已經留下了彬彬有禮、謙恭謹慎的美名,朱棡死後諡號為恭,與此不無關係。此後,做為朱元璋倚重的嫡子,朱棡和他的四弟燕王朱棣肩負起了邊防重任,每年都要巡行塞外、督察軍屯。遺憾的是,晉王朱棡卻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否則的話,靖難之役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朱明王朝的最後一代晉藩是朱求桂,公元1644年初春,李自成的到來結束了晉王分藩太原的歷史。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蔡懋德,這個虔誠的佛教徒,黑暗仕途上孤傲的跋涉者,擦乾眼淚,帶領他的下屬們按照封建士大夫修身立世的原則與命運做了最後的抗爭。經歷了兩天無謂的抵抗後,太原城破,意欲自刎的蔡懋德被部下阻攔後向城外突圍,行至水西門,蔡懋德下馬拒絕出城,部將應時盛本來已經衝出城外,回頭看不到蔡懋德便又入城尋找,與決意盡忠的蔡懋德一同退入三立書院,在三立祠的聖賢塑像前自盡,這個昔日留下蔡懋德琅琅授課聲的山西最高學府成了他最後的歸宿。除此之外,太原官員還有四十五人自殺或因為不願屈服而被處死,這其中,包括太原地區早期天主教徒畢拱辰。
被俘的朱求桂此後被押往北京,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之後,他不知所終,大抵是死在了亂軍之中,而留在太原的晉王家族,也在不久遭受滅頂之災,大順政權將一千餘名明朝宗室全部處死於海子堰,這就是晉王家族最後的結局。今天的海子堰已經成為兒童公園的一部分,昔日那片曾被鮮血染紅的一汪碧水如今有個很動聽的名字:文瀛湖。
也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八旗軍用“西洋神炮”攻破太原,滿清王朝的統治開始了。
歷代晉王大多都是坐鎮山西的軍事統帥,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領袖和皇權象徵,晉王府伴隨著明朝的興起而建立,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消失。太原失陷一年多後,晉王府突然失火,大火燃燒了一個多月方才完全熄滅,歷經二百七十年滄桑歲月的晉王府追隨著朱明王朝一起灰飛煙滅。雖然有人用“天火”來掩飾晉王府失火的原因,然而,聯想到大同代王府、長治沈王府、西安秦王府也都在清初化為灰燼,失火原因豈不是不言自明。剛剛入主中原懼怕漢族人民反抗的滿清統治者就是要以此來消除反清志士的心理基礎和精神寄託。或許現代人很難理解一座人去樓空的前朝王府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晉王府失火二十年後,著名學者、反清志士屈大均來到太原,望晉府花園而思朱明王朝,用他的《望晉恭花園》回答了這個疑問:“襟帶河汾玉殿長,一朝弓劍委秋霜。將軍死戰哀寧武,帝子生澤恨晉陽。馬首關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罷清高。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并州不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