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錢驊,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錢驊於1998年和2000年在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於2005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6年在美國Chrontel, Inc.公司從事數位電視接收機晶片設計工作,任數字電路設計工程師;2006年至2010年在美國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從事無線通信晶片設計工作,任主任設計工程師。2010年至2015年通過中科院百人計畫引進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工作,從事前沿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與開發。2016年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工作,從事前沿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與開發。2012年12月起擔任上海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錢驊博士在無線通信、信號處理、晶片設計領域有10多年的研究與工作經歷,是IEEE的高級會員,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學位委員會委員。錢驊博士在IEEE等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文章6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申請專利50餘件,其中PCT授權專利1件,美國授權專利4件;參與編著了2部英文專業著作。為IEEE期刊和會議審閱論文200餘次。
錢驊博士在美國工業界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無線通信系統的物理層算法的研究與實現。精通系統模擬前端和基帶數字系統的綜合性能的最佳化。有實現前沿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標準並產業化的經驗。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過無線區域網路(WiFi)、藍牙(Bluetooth)等多款無線通信系統晶片的物理層的研發。產品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錢驊博士回國後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1、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算法開發、原型樣機試製、晶片開發和國內首款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綜測儀研製;2、國內首款40nm CMOS工藝北斗多模導航型SoC晶片的開發;3、面向智慧型駕駛的車載寬頻無線接入理論研究、原型演示系統開發及其小型化。
個人經歷
2016年1月 ~ 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工作,研究員、博導
2010年4月 ~ 2015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工作,研究員、博導,主任助理兼原型開發部部長
2006年4月 ~ 2010年4月 美國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工作,主任設計工程師
2005年11月 ~ 2006年4月 美國Chrontel, Inc.工作,數字設計工程師
2001年8月 ~ 2005年8月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研博士研究生,博士學位
2000年8月 ~ 2001年6月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電機工程系助研博士研究生
1998年9月 ~ 2000年7月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研究生,碩士學位
1994年9月 ~ 1998年7月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本科,學士學位
主要成就
錢驊博士在無線通信、信號處理、晶片設計領域有10多年的研究與工作經歷,是IEEE的高級會員,曾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學位委員會委員。錢驊博士在IEEE等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文章60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申請專利50件,其中美國授權專利4件;參與編著了2部英文專業著作。為IEEE期刊和會議審閱論文200餘次。
錢驊博士在美國工業界的主要工作集中在無線通信系統的物理層算法的研究與實現。精通系統模擬前端和基帶數字系統的綜合性能的最佳化。有實現前沿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標準並產業化的經驗。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過無線區域網路(WiFi)、藍牙(Bluetooth)等多款無線通信系統晶片的物理層的研發。產品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錢驊博士回國後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1、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算法開發、原型樣機試製、晶片開發和國內首款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綜測儀研製;2、國內首款40nm CMOS工藝北斗多模導航型SoC晶片的開發;3、面向智慧型駕駛的車載寬頻無線接入理論研究、原型演示系統開發及其小型化。錢驊博士作為核心骨幹獲得了2015年中國通信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201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4年科技部寬頻無線感測網創新團隊等學術獎勵;2011年和2010年分別獲得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的支持。
研究方向
無線通信系統的物理層算法的研究與實現、系統模擬前端和基帶數字系統的綜合性能的最佳化、射頻功率放大器的數字預失真線性化算法和實現。
主要研究內容
主要工作集中在無線通信系統的物理層算法的研究與實現。精通系統模擬前端和基帶數字系統的綜合性能的最佳化。對通信系統中的非線性模組的建模與補償算法有深入研究,在射頻功率放大器的數字預失真線性化算法和實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錢驊博士有實現前沿的無線通信系統的標準並產業化的經驗。在Chrontel及Marvell公司工作期間,作為項目主任工程師主持過無線區域網路(WiFi, 802.11a/b/g/n)、藍牙(Bluetooth, 802.15.1)等無線通信系統SoC晶片的研發。作為物理層系統工程師參與了全球定位系統(GPS)接收機、數字調頻(digital FM)接收機、數位電視(DVB-T)接收機等晶片的物理層的研發。所有設計均已通過驗證,部分產品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回國後,主持研發了基於FPGA平台的峰值速率1Gbps的4X6 MIMO OFDM無線通信系統,符合IEEE802.11p標準的車聯網無線通信系統,符合IEEE802.11a/b/g/n/ac標準的無線區域網路物理層原型驗證系統;研發了面向基站射頻功率放大器的獨立預失真線性化系統;主持開發了符合ZigBee標準的協定棧,並設計增強了協定在複雜網路環境下的低功耗性能。
獲獎及榮譽:
2016年,上海市浦東百人計畫
2015年,中國通信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無線通信多通道技術測試評估平台,排名第7)
201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系統測試技術及套用,排名第6)
2014年,科技部寬頻無線感測網創新團隊
2011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
2010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已承擔國家、上海市及企業科技項目十餘項,科研經費總額超過7000萬元。目前在研項目包括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非線性多元無線通信系統建模與補償,項目編號:61671436,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課題負責人
2. 上海市科技創新計畫,無線區域網路內的組播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16511104204,2016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子課題負責人
3.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Gbps超高速無線區域網路商用晶片研發和產業化,項目編號:2015ZX03004006-003,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子課題負責人
代表性論文
[1]. H. Qian, and G. T. Zhou, "Adaptive digital baseband predistor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Digital Processing for Front En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Broadcasting, Ed.: F. Lu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107002135
[2]. H. Qian, X. Wang, K. Kang, and W. Xiang, “A depth-first ML decoding algorithm for tail-biting trellise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accepted, Sept. 2014, DOI: 10.1109/TVT.2014.2360528.
[3]. H. Qian, S. Cai, S. Yao, T. Zhou, Y. Yang, and X. Wang, “On the benefit of DMT modulation in nonlinear VLC systems,” Optics Express, vol. 23, no. 3, pp. 2618-2632, Feb. 2015, DOI: 10.1364/OE.23.002618.
[4]. H. Qian, J. Chen, S. J. Yao, Z. Yu, H. Zhang, and W. Xu, “One-bit sigma-delta modulator for nonlinear VLC systems,”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vol. 27, no. 4, pp. 419-422, Feb. 2015, DOI: 10.1109/LPT.2014.2376971.
[5]. H. Qian, S. Yao, H. Huang, and W. Feng, “A low-complexity digital predistortion algorithm for power amplifier linear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60, no. 4, pp. 670 - 678, Dec. 2014, DOI: 10.1109/TBC.2014.2352911
[6]. H. Qian, S. Yao, S. Cai, and T. Zhou, “Adaptive post-distortion for nonlinear LEDs i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IEEE Photonics Journal, vol. 6, no. 4, pp. 1 - 8, Aug. 2014, DOI. 10.1109/JPHOT.2014.2331242.
[7]. H. Qian, H. Huang, and S. Yao, “A general adaptive digital predistortion architecture for stand-alone RF power amplifi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59, no. 3, pp. 528 - 538, Sept. 2013, DOI. 10.1109/TBC.2013.2261215.
[8]. X. Wang, H. Qian, W. Xiang, J. Xu, and H. Huang, “An efficient ML decoder for tail-biting codes based on circular trap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61, no. 4, pp. 1212 - 1221, Apr. 2013. DOI. 10.1109/TCOMM.2013.09.120275.
[9]. G. T. Zhou, H. Qian, L. Ding and R. Raich, "On the baseband representation of a bandpass nonlinear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vol. 53, no. 8, pp. 2953-2957, Aug. 2005.
[10]. R. Raich, H. Qian, and G. T. Zhou, “Orthogonal polynomials for power amplifier modeling and predistorter desig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53, no. 5, pp. 1468-1479, Sept.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