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 名: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 作 者: 錢文忠 著
出 版 社: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2-1
I S B N : 20591666
定 價: ¥60.00
內容簡介
隨著2009年春節期間錢文忠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三字經》,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開年的重點圖書《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書,將於2009年2月28日在全國各書店同步上市和讀者見面。
《三字經》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啟蒙讀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用。錢文忠先生是著名國寶級大師季羨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2008年錢文忠先生曾入主《百家講壇》主講《玄奘西遊記》,立即引起轟動。此次央視《百家講壇》經過量身打造,聘請錢文忠先生重新出鏡主講《三字經》,意在提振雄風,再創輝煌。錢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借鑑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代,將積澱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鑒。《三字經》必將再度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也必將成為一部可以傳世的“新國學經典”,毫無疑問更有可能成為2009年中國大陸和華文讀書界最熱銷的圖書!
由於電視版《三字經》共43集,將在央視《百家講壇》一直連續播出到2009年5月份,這就為《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書的宣傳、發行提共了良好的時空環境。
作者簡介
錢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貫江蘇無錫。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獎學金”一等獎。19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學系,師從著名印度學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學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學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學五年。1996年,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編纂委員會委員。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醫聖李時珍》、《汶川集》、《巴利文講稿》,譯作有《繪畫與表演》(合譯)、《唐代密宗》、《道、學、政》,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表各類論文一百餘篇。
圖書目錄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三字經》致謝
第一講 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講 昔孟母,擇鄰處
第三講 子不學,非所宜
第四講 香九齡,能溫席
第五講 一而十,十而百
第六講 曰春夏,曰秋冬
第七講 曰仁義,禮智信
第八講 父子恩,夫婦從
第九講 論語者,二十篇
第十講 孟子者,七篇止
第十一講 孝經通,四書熟
第十二講 有典謨,有訓誥
第十三講 大小戴,注禮記
第十四講 詩既亡,春秋作
第十五講 經既明,方讀子
第十六講 五子者,有荀揚(上)
第十七講 五子者,有荀揚(下)
第十八講 經子通,讀諸史
第十九講 唐有虞,號二帝
第二十講 夏有禹,商有湯
第二十一講 湯伐夏,國號商
第二十二講 周武王,始誅紂
第二十三講 周轍東,王綱墜
第二十四講 始春秋,終戰國
第二十五講 贏秦氏,始兼併(上)
第二十六講 贏秦氏,始兼併(下)
第二十七講 高祖興,漢業建
第二十八講 魏蜀吳,爭漢鼎
第二十九講 北元魏,分東西
第三十講 迨至隋,一土字
第三十一講 唐高祖,起義師
第三十二講 二十傳,三百載
第三十三講 梁唐晉,及漢周(上)
第三十四講 梁唐晉,及漢周(下)
第三十五講 炎宋興,受周禪
第三十六講 至元興,金緒歇
第三十七講 明太祖,久親師
第三十八講 傳建文,方四祀
第三十九講 迨崇禎,煤山逝
第四十講 昔仲尼,師項櫜
第四十一講 頭懸樑,錐刺股
第四十二講 蘇老泉,二十七
第四十三講 謝道韞,能詠吟
《三字經》全文
編輯手記 心中自識《三字經》
書摘
第一講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初:初生,剛開始有生命。苟:假如。性:天性。教:訓導、教誨。本:本來、原來。遷:轉變、變化。性:性情。道:此處指方法。習:習染,長期在某種環境下養成的貴:注重、重視。特性。專:專一。一本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一本傳統的兒童識字課本,為什麼會被大家尊稱為《三字經》?為什麼它一經問世就廣為流傳?在看似簡單易懂的文字背後,到底包含著什麼樣的深意?
錢文忠解讀 三字經
每到開學的時候,我們都會看見很多可愛的孩子,背著一個很大的沉甸甸的書包,裡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課本,課本分門別類,語文、數學、外語,印製精美,由國家教育部門統一編纂,統一發放。這是現代的孩子。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在傳統中國,孩子們用什麼東西來做教科書呢?用什麼樣的教科書來啟蒙呢?當然毫無疑問是有的,只不過,當時沒有一種政府統一安排的啟蒙教科書!
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大量這樣的教科書,比如說《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非常整齊的語句,比如四個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較容易記誦,這樣來教孩子們識字,來傳達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這些書,像剛才我講的這幾部,都沒有能夠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學教授,花費一生的時間都未必能讀懂的書,當時卻是小孩子的啟蒙書。
到了中國宋朝以後,突然出現了一部《三字經》,來歷不明,我們連它的作者是誰都不知道。而這部《三字經》,從宋朝開始,一直流傳到今天。這部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個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誦,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區,比如客家人,我們知道他們主要居住在廣東梅州,或者福建一帶,他們對《三字經》還是可以像歌謠一樣唱的。從內容來看,它用最簡單的語句,最凝練的方式,把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所集聚下來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識,匯聚在裡邊。也正因為如此,《三字經》一直流傳不絕。在中國宋朝以後流行的這種傳統的啟蒙書,主要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都是孩子的啟蒙讀物。大家一聽這個"三百千",馬上會有一個感覺,為什麼只有《三字經》稱"經"呢?為什麼《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經》呢?為什麼《千字文》不叫《千字經》呢?這就彰顯了《三字經》的重要性。
在傳統文化中,把一部書稱為"經",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古往今來,在漫長的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中華兒童就是靠《三字經》啟蒙,開始了他們的求學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許未必識字,也許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他們從小也聽誦《三字經》,對《三字 經》耳濡卻不一定目染,也從中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字經》就是這么重要的一部傳統的啟蒙經典。
也許大家會說,既然是給兒童看的書,那它一定很簡單了,有什麼值得講的呢?這個看法錯了!《三字經》的確非常簡明扼要,但是也正因為此,它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必須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體會,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經》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經》為什麼能夠流傳到今天,才能夠理解《三字經》對於中國人來講,特別是對今天還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孩子們來講,有什麼不可替代的意義。
為什麼一本兒童啟蒙讀物被大家尊稱為《三字經》?在看似簡單易懂的文字背後都包含著什麼樣的深意?
《三字經》開始的六個字是什麼,我想中國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這六個字,從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就是善的。就在這么貌似簡單的六個字背後,有著非常豐富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講的是一個關於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也就是說,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傳統,都繞不開人性論的問題,因為無論如何,我們必須首先認識我們自己,認識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關於人性論的討論豐富多彩。 在先秦的時候,儒家傳統當中,就有三派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