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家寨

錢家寨,是原揭陽縣霖田都一個知名的大鄉寨。今屬揭西縣的一個鎮,改名為“錢坑”。居住著的是林姓一族,因人口眾多,乃分為錢東、錢西、錢南、錢北等幾個行政村。並與周邊的9個行政村合成一個鎮,名為“錢坑鎮”。全鎮人口4萬多,屬於潮語系,與棉湖方言大體相同。

歷史沿革

“錢家寨”後來為何改名為“錢坑寨”呢?這裡有一個歷史轉化過程。

據《揭西縣誌》(1994)介紹:“宋代,錢家寨是錢姓為主的多姓聚居地方,元朝初,林姓南山公從福建莆田遷至此地定居,後其它姓氏或遷離或湮沒,唯獨林姓繁衍興旺,遂取代錢家,便改‘錢家寨’為‘錢坑寨’,即今之‘錢坑鎮’”。

縣誌的記述,清楚表明,錢家寨本是錢氏主姓的鄉里,只是,鄉村為什麼稱寨呢?按“寨”的原義是指防守用的木柵,引申為軍營,如“營寨”。後來詞義又再引申,指地勢險要,或有牆垣圍起來,可以防衛的鄉村也稱為“寨”。如霖田都管轄下的160多村莊,就有28個村名帶有寨字的,有以姓氏為名的。如“劉厝寨”、“趙厝寨”、“錢家寨”;有以處所為名的,如“東畔寨”、“西溪寨”、“後埔寨”。棉湖,古時也曾稱為“棉湖寨”。其實,“寨”字作為鄉村稱謂在舊時是十分普遍的,如“寨前”、“寨內”、“大寨門”、“全寨人”都把寨代表鄉里。

那“錢家寨”何時改為“錢坑寨”呢?又為什麼只改個“坑”字?清朝末年,《揭陽縣誌》(清代雍、乾二朝代所修,光緒年間續修),都仍稱“錢家寨”。到了民國廿一年,才在行政區域上看到“錢坑”之名。至於“錢家”改為“錢坑”,是有深義的。一是近音很易改變,二是義有變化,“錢”字作為財寶不作姓氏,可保留。“坑”是處所,聚集事物之地方。“錢家”卻明顯表姓氏之家,“錢坑”卻是指聚集財富的地方。這樣一字之差意義全變,真是十分巧妙!但在人們口中,總是稱為“錢家寨”,直至解放後,習慣叫法才漸漸改變,稱“錢坑”者多起來,直至成為“錢坑鎮”。

錢坑始祖南山公,據林氏的總譜上所說,也是“九牧”的後代,因也是從福建莆田遷來的,正與陽夏、東畔寨、喬林等同宗。林氏在揭子孫,民國年間,凡屬“莆田九牧”的後代,便在縣城店馬路合建“九牧公祠”(即八房祠),而錢坑林姓卻沒列入,就是因為房號不雅,乃獨自於西馬路建一“南山公祠”以為紀念。南山公祠,規模也宏大,是錢坑人建的,祀其祖南山公。祠堂至今完好。

解放初,錢坑鄉屬五聯管轄,後改五聯為揭陽第五區。1957年,錢坑從五區拆出,成立錢坑鄉。1958年8月人民公社建立,錢坑與金和合成“錢坑人民公社”,開始成為地方行政中心。1961年,錢坑又與金和拆開,自成一個公社。1976年,又劃出大溪鄉。1985年,改為“錢坑區”。一年後又改為“錢坑鎮”。這便是“錢家寨”改為錢坑後的歷史沿革過程。

概況

錢坑屬於丘陵地帶,西北有金山,東北有新架山,水利設施良好,地理環境優越,基本上不受旱、澇災害威脅。糧食作物以水稻、蕃薯、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花生,還有茶葉、鳳梨、橄欖、柑橘、梨、梅、李、柰等。以金山茶葉最負盛名。

錢坑鎮水陸交通便利,榕江南河貫穿境內,可通木船。棉湖至河婆公路越境而過,村道四通八達,是發展經濟的良好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