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章

銅章,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銅章指古代銅製的官印。

基本信息

詞目:銅章

拼音:tóng zhāng

解釋:古代銅製的官印。唐以來稱郡縣長官或指相應的官職。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1),光祿大夫無(2)。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3)。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4)。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釋義

(1)銀印青綬:師古曰:“《漢舊儀》雲銀印背龜紐,其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也。”

(2)光祿大夫無:謂光祿大夫無印綬。

(3)無:謂大夫以下亦無印綬。(4)銅印黃綬:師古曰:“《漢舊儀》雲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謂鈕但作鼻,不為蟲獸之形,而刻文雲某官之印。”沈欽韓曰:“《漢官儀》皇太子黃金印,龜紐,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為通官印。案:自此以上印,皆取方,曰通官印,其百石以下,則為半印,曰半通。”陳直曰:“以現時出土漢印證之,漢代不用純金印,最多用塗金印,御史大夫章,西安漢城遣址曾出一方,系銅質,並非銀質。至於二千石以上之卿官,如奉常、太僕、衛尉、大鴻臚、大司農、水衡都尉、長水校尉、京兆尹等,皆出過 銅印,並非銀質亦不塗銀。《百官表》所云可能為漢初制度,後來鑄印不一定遵照制度。又半通式印,僅見於揚子《法言》,及仲長統《昌言》,為低級官吏所用,亦為本表所未詳。又文官及侯印多鑄字,武官多刻字,然文官因倉猝需要,亦有用刻字者。”

用典示例

漢 應劭 《漢官儀》:“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六百石銅章墨綬。”

唐 岑參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

明 宋濂 《處州季君墓銘》:“手麾義旌,從者如水,左捕右攘,朱衣銅章。”

唐 岑參《送李明府赴睦州,便拜覲太夫人》:“手把銅章望海雲,夫人江上泣羅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