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銅仁古城,東、南、西三面臨水,僅北面依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靠奪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自立為永樂皇帝的燕王朱棣,已經穩穩噹噹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了。這十一年中,他把那些不肯臣服的大臣們收拾得差不多了,完全有能力來對付西南地區那些經常鬧事、不肯聽話的土司,於是,便將長期鬧內部分裂的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徹底廢除,用這兩個宣慰司原管轄的三十九個長官司建立了銅仁等八個府,同時,還建立了一個貴州省,當時叫做貴州承宣布政使司,來管理這新成立的八個府。所以,銅仁的老人們常說:先有銅仁府,後有貴州省。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分守思仁道的參議劉望之,命令銅仁守備張大儒,經歷劉仲芳等再次修築銅仁城牆。這次還開啟了七個城門,除東(景和)門、北(拱辰)門、西(阜城)門外,西面還為方便百姓取水,加了一個便水(賓陽)門,而南面,由於修築了三個城門,便從上而下依次叫做正南(又叫清流、江宗)門、中南(文昌)門和下南(迎薰)門。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開啟的七個城門的格局,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這一年,增修了新東門、後水門兩處水門以方便百姓取水。但新修的新東門面向北方(今地區養護段處),老東門又隨之封閉了,如按面向北方取名,銅仁城便沒有了東門。於是,修城門時便不同城牆平行,而是有意向東斜了一點,使城門面朝東面。後來,據說因為封閉了老東門,對全城的風水特別是對學子們考取功名有很大的影響,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銅仁府知府馮翥鵬採納了城內父老的建議,於第二年冬十一月初八動工,臘月十二完工,重新開啟了老東門。所以,才會有了“好個銅仁城,八門開九門”一語傳世。
中南門街東依東山,西接府台衙門,南臨錦江,過去它占有很大的地理優勢。因為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的大宗貨物的運輸,都是依靠水路運輸來完成的。中南門街緊靠中南門碼頭和渡口,水運的貨物進出方便,人流量大,成了商家的首選之地。民國期間,銅仁城的老八大號和新八大號,大多聚集在中南門一帶,因此,中南門在過去最為繁華,成了銅仁城三街六巷之首。
現狀
銅仁之美,美在有梵淨山的蘊蓄,美在有錦江水的茂潤,自然生態有詩畫寫意的山水風情,梵天淨土山,幽幽錦江水,孕育了夢幻桃源的世外勝景。黔中武陵山脈的梵淨山是從佛教“梵天淨土”一語點化而得名,山體巍峨龐大,拔地參天,最高峰為2572米,落差竟達2000多米,氣勢磅礴,重巒疊嶂,群峰聳峙,摩雲接天。梵淨山是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早在明代初期就尊為“名岳之宗”,“武陵正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本作為軍事工事的古城牆不但失去了原有的軍事作用,而且還限定了銅仁的城市發展空間,加之在一定時期內,人們對古物價值認知的缺失,於是在後來的城市建設當中,古城強連帶城門基本被完全拆除,現今唯一保存下來的就只有江宗門和江宗門至中南門的這一段古城牆了。銅仁古城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保護性修葺和開發,已於2013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古城煥發出了嶄新生機,極具觀賞和體驗價值。
乘公車遊覽銅仁九門故址,大致位置可參考如下:東門靠近漁梁灘站、北門靠近北門口站、西門靠近錦江廣場站、便水門靠近地王廣場站、江宗門靠近尚都站、中南門靠近盛世中南站、下南門靠近市一醫站、新東門靠近東關站、後水門靠近逸群國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