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理論
![金融自由化](/img/8/52e/nBnauM3XxczN3EDO4UDM0cz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1A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什麼是金融自由化
他們嚴密地論證了金融深化與儲蓄、就業與經濟成長的正向關係,深刻地指出“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認為開發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因此主張開發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進經濟成長。金融自由化就是針對金融抑制這種現象,減少政府干預,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成長的目的。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業經營、業務範圍自由化、金融機構準入自由、資本自由流動——都有引發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理論發展進程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理論經歷了兩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理論革命是指二戰後至80年代初期,一批西方經濟學家,如羅納德·I·麥金農(1973)、愛德華·S·肖(1973)、約翰·G·格利(1960)、雷蒙德·w ·戈德史密斯(1969)等從開發中國家經濟的“欠發達性”出發,針對當時開發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綜合干預症”而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因此他們主張開發中國家應該進行金融深化。第二次理論革命是指以羅納德·I·麥金農(1993)、馬克威爾·弗萊(1988)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在總結髮展中國家金融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論。該理論認為,開發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方法及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後次的,如果金融自由化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就一定能夠保證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穩健性。金融自由化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對於開發中國家正確處理經濟與金融、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將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遲緩的原因歸結為“資本匱乏”,認為開發中國家若要實現經濟發展,要么提高儲蓄率,要么引進外資,加速資本形成。在著名的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中,資本積累被看作是經
![金融自由化](/img/0/b03/nBnauM3XyQDN2UDMzYDM0cz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2A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金融自由化](/img/5/981/nBnauM3XyATM2ATM5YDM0cz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2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與金融發展
金融自由化促進了金融發展,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成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理論和實證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於風險,所以應當贊同金融自由化。在實踐上,由於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壓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個不得不走的過程。因此,必須推進金融自由化。而最優的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安排,將減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所以金融自由化又要講究方式。這一切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金融市場化實踐。
利與弊
觀點一:金融自由化利大於弊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能夠更為準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為接近最最佳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
![金融自由化](/img/9/5b3/nBnauM3XyMTO3EDM1YDM0cz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2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範圍得到改善。
觀點二:金融自由化弊大於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複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遊資的衝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衝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複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欺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欺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儘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以取消金融分業管理為例,80年代初英國的Big Bang和 1995年美國旨在取消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的里奇法案的主要背景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在世界各國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條件下,採取分業管理的國家銀行業受到外資金融機構嚴重衝擊,因而取消分業管理加強本國銀行實力的呼聲日益高漲。事實上,金融自由化之後金融風險加大的現象早已引起金融界,尤其是各國中央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的高度重視,加強金融監管、
![金融自由化](/img/d/03b/nBnauM3XzczN4QzM3YDM0czNwITM5YTO2QDMwADMwAzMxAzL2A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