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博物館
金融交易、投資問題、貨幣和銀行業務經常使很多人感到錯綜複雜、困惑難解。不過,位於紐約曼哈頓金融區中心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卻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華爾街以至整個國際金融世界。在耗資9百萬美元重新整修並搬遷到華爾街之後,美國金融博物館的新家終於落成並對外開放了。美國金融博物館附屬於史密森學會,現址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前紐約銀行總部,距離紐約股票交易所僅隔一條街。
美國金融博物館坐落在1784年由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創建的美國銀行遺址上,博物館所在地本身就是美國金融史的一部分。但是重新整修、搬遷新址的美國金融博物館希望展現給人們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它要成為一個既有娛樂性又有知識性的互動式展覽中心,讓公眾盡情探索金融世界的奧秘。博物館館長謝樂仁說,他希望人們能從中得到啟發,並且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他們個人的金融決策中去。
謝樂仁說:“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參訪者學以致用。他們來這裡參觀,所了解的知識具有實用價值。通過展示我們金融歷史的廣闊範圍、重要性和豐富內涵,我們希望公眾從中受益。”
謝樂仁說,這個博物館既是現實金融問題的詮釋者,又是美國整體金融發展足跡的守護者。博物館通過各種各樣的歷史文物,包括1929年股市大崩潰時的收報機紙條、華盛頓總統1792年簽署的政府債券,以及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挖掘出來的一塊重達60磅的金塊。這個金塊是從一艘在1857年失事的沉船中找到的。
除了實物和原始文獻以外,博物館還通過錄像和錄音短片,探討諸如債券、股票和商品等方面的金融問題。在一個紀錄片中,前紐約股票交易所執行長約翰.塞恩正在講述紐約這個具有217年歷史的金融之都的重要性。
他說:“紐約市歷來都是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從一開始,紐約股票交易所就坐落在這裡,這裡目前仍然是美國以至全世界金融市場的首都。”
自從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並摧毀了紐約世貿大廈以後,出於安全考慮,紐約股票交易所的參觀遊覽項目被取消了。不過謝樂仁說,美國金融博物館就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附近,這個博物館能代替股票交易所成為這裡的參訪中心。他說,對交易所感興趣的遊客現在能有地方參觀,而且更能增長見識。
博物館的金融歷史學家查德.西拉說,每一個參訪者都能各取所需,包括那些在華爾街上呼風喚雨的交易商們。他希望博物館琳琅滿目的展品能把各種各樣的人都吸引過來。
西拉說:“我認為,華爾街的老手也能從博物館得到好處,美國的老百姓更能從中受益,外國人更會來參觀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融歷史博物館。”
目前,美元對歐元持續貶值,次級房貸和信貸危機仍占據商業新聞的頭版頭條,石油價格接近每桶100美元的高位,面對金融市場的起伏動盪,或許我們都能從對貨幣更透徹的理解中受益,從而懂得金錢到底是如何推動世界的。
瀋陽金融博物館
瀋陽金融博物館是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的重要組成部分——邊業銀行建設而成的。該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展覽面積5100平方米,總投資6000餘萬元。展覽共分為七個部分,包括序廳、東北金融展覽、財運民俗和錢莊場景、邊業銀行金庫復原陳列、貨幣的故事、金融主題公園、臨時展覽,共展出古今中外各類展品2800件,其中有很多十分珍貴的金融文物。該館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觀眾參與性為一體,是目前國內同類型博物館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陳列形式與觀眾參與項目最多樣的專題博物館。邊業銀行是1919年皖系軍閥以開發邊疆為名於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時歸中國管轄)籌建,1920年設總行於北京並正式開業。1924年奉軍占領京津,張作霖改組並控制該行,設總行於天津。1926年7月將總行遷至瀋陽,1932年後被併入偽“滿洲中央銀行”。張學良又重設總行於天津,至1937年最終關閉。
瀋陽邊業銀行辦公樓由德國人設計,1930年竣工後為邊業銀行總行。1945年日本投降後改為“中央銀行瀋陽分行大南門分理處”。1949年以後由遼寧省煤炭局等單位使用。作為張學良舊居的組成部分,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浦東金融博物館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主辦的銀行博物館位於浦東世紀金融大廈7樓,展廳面積總計1500平方米。博物館主館內容以上海近代銀行發展史為主線,展示上海百年銀行滄桑,陳列展品1000餘件。博物館另設錢幣館和展示廳。銀行博物館是全國首家金融行業博物館,1998年6月開始籌建,2000年4月9日正式開館。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行長姜建清、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為博物館揭幕。自開館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上海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銀行發展歷史悠久,各類文物豐富,建立銀行博物館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隨著現代銀行的發展,銀行所特有的工具如舊銀行存摺、賬卡、記賬機等文物日益流失,而這些恰恰是銀行歷史的見證。為挽救和保存這些文物,從1998年開始籌建這座博物館。通過整理銀行舊庫存、動員老員工捐贈或提供線索、向社會徵集等方式,博物館收集到照片、行業實物、文史檔案等6000餘件,主要是近百年內的文物。遺憾的是,由於歷史風雨的銷蝕,19世紀的遺存已少得可憐。
整個博物館展廳面積約1500平方米,分主館、錢幣館和展示廳三部分,展出文物6000餘件。展示廳主要是與銀行有關的繪畫展或其他展覽;錢幣館展示了中國貨幣的發展過程,包括“中國古代錢幣”、“中國近代錢幣”、“中華人民共和國錢幣”三部分,展品1000餘件,其中珍貴的有戰國時期齊國“金餅”、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等。
博物館主體部分是濃縮上海銀行業150年發展滄桑的主館。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幅描繪上海開埠之初外灘景象的巨型圖片,當時已是百舸爭流,一片繁華。此後,1847年,中國第一家銀行———英國的東方銀行開業;1850年,中國戶部銀行上海分行(後改為大清銀行,1912年改為中國銀行)設立;1897年盛宣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成立,其它還有花旗銀行、滙豐銀行等,上海金融機構盛極一時。可銀行業興起的背後卻是中國經濟的蕭條與行業的凋敝。上海30年代被譽為遠東金融中心,但外商銀行尤其是滙豐銀行操縱金融數十年,它們可以發行鈔票,決定匯兌,控制貨幣市場;國民黨時期銀行也沒起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而40年代的通貨膨脹更導致國民經濟的崩潰,館內就藏有一張新疆銀行發行的面值高達60億的紙幣,堪稱世界之最。第二部分體現了解放後到1978前上海銀行業發展情況,此間雖取得很大成績,但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使銀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一切要到改革開放後才得到改觀。第三部分是80年代後工商銀行的發展史。為增加參觀者的興趣,館內還設有“清末民初錢莊”、“兌銀元”、“80年代初人民銀行儲蓄所”三個場景,再現當日景況,人像雕塑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