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
中 文 名: 黃雀俗名別名: 黃鳥、金雀、蘆花黃雀
英 文 名: Eurasian siskin
拉丁學名: Carduelis spinus
地理分布 在東北大小興安嶺繁殖,遷徙時經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在浙江、福建、廣東、台灣等地越冬。
瀕危狀態
繁殖方式 巢呈深杯狀,由蜘蛛網、苔蘚、野蠶繭及一些嫩草莖、草根、各種植物纖維纏繞而成,內襯獸毛、散絮、羽毛等柔軟物質。每巢4—6卵,呈淺藍白色,綴以褐色、紫色斑,多集中在鈍端。雌鳥孵卵,雄鳥餵雄,孵化期I2—14天。雌雄共同育雛。但以雌鳥為主。
食性 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
黃雀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黃雀體長約12厘米。大體呈綠黃色,具褐黑色羽乾紋,翅有鮮黃色花斑。雄鳥頭頂大部黑色,頦部及喉中央黑色。
1、鳥的選擇
黃雀是北方籠鳥,尤其是北京地區,飼養得很多。因為它容易馴熟,省事,除換羽期外,整天鳴叫,每年歌唱可長達8個月。一般認為,嘴尖細、身腰長、尾長的健美且善鳴叫的較好。也有的依下體羽色選擇,有青色、白色、黃色之分。還有人喜歡紅腳(俗稱“紅爪。)或頭、頸、胸染紅的。實際上這些顏色與食物有關,一般自然界的黃雀都是黑腳的,經人工養一段時期就變成肉色的,春季遷過的黃雀羽毛常呈紅色,但一換羽紅色就消失了,其原因尚不清楚。
成年黃雀雌、雄很容易區分。雄鳥身體的黃綠色較濃,羽乾紋少,頭頂或頦部有黑斑。但剛離巢不久的雄性幼鳥與雌性成鳥較難辨別。這種幼黃雀俗稱“麻鳥”,是養鳥者最珍愛的。價格要比雄性成鳥高2—3倍。一方面由於幼鳥易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剛離巢不久,還未學會老鳥的鳴叫,即沒有“野口”。
2、籠的特點
黃雀每年春、秋兩次遷徙時途經我國北方,常可捕獲,容易飼養和馴熟。黃雀籠有多種多樣,但比較講究的是漆竹圓籠,宜為封閉底,內鋪薄布墊,因為其主食粉料或乾粉料,糞便少面乾,不易污濕籠底。還應有較高底圈,防止粒料殼亂飛以及鳥糟踏食物。為教以技藝,或做“囿子”,有的人把雌黃雀用架養,多數為直架。
3、飼料和餵法
黃雀在野外主吃針葉樹種子,故在家養情況下喜歡吃蘇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種子。新捕來的黃雀可用蘇子誘食,但不能長期飼喂,否則容易過肥。一般是改餵穀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蘇子的混合物。黃雀吃食時,常揀蘇子吃,其他種子全剔出,造成浪費,不如餵混合粉料好。可把玉米、花生米、蘇子(3:1:1)研磨成粉狀,再加少量砂粒,並經常給些葉菜(白菜、菠菜、油菜、馬齒莧)。另外,也有餵雞蛋小米的,但冬季需加餵些油料作物的籽實。
4、管理和調教
籠鳥中,飼養黃雀是最省事的,管理只要保證食水充足、新鮮,每周清理1—2次籠子就可以了。秋、冬、春三季常讓黃雀曬太陽,夏季將籠子掛涼爽地方。換羽期多給葉菜、補充些蘇子。黃雀羽毛換得快,“開叫”早,羽毛閃銀灰色光,顯得十分漂亮。
北京地區對黃雀的鳴叫要求很嚴格,講究“三大口”,即叫喜鵲、油葫蘆。如雜有其他鳥的叫聲,常被認為是“雜口”,特別忌諱有太平鳥、金翅雀、燕雀的叫聲。因而培養一隻真正“三大口”的黃雀是很困難的,除能得到“麻鳥”並嚴格隔離外,須經常早起竄入小籠到有灰喜鵲棲息的樹林中去遛。途中要藏在書包里,聽到灰喜鵲叫時再拿出,並打開籠套。如此經過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學會。讓其學油葫蘆叫口,一般是在自家養油葫蘆,晚上油葫蘆喜鳴,就把黃雀置燈下聽。
至於黃雀的技藝,無非是“叫遠”、“撞鐘”、“抽籤”(過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簡單動作,全是用蘇子引誘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黃雀在人工飼養下的繁殖問題,應引起養鳥愛好者的廣泛注意。人工繁殖能得到滿意的“麻鳥”,不必去野外捕捉,也有利於保護自然界的種群。國內已有繁殖成功的,須先在大籠中飼養幾對,細心觀察,發現有親密成對的,放進繁殖籠內,安上草巢,就有可能產卵。
習性 黃雀在山區、平原均可見到。山區多見於松、杉等針葉樹上,平原則多棲大柳樹、榆樹、白楊等樹冠,常結群活動、覓食。
雀科中的屬
雀科(Frinfillidea)是雀形目的一個科,與鵐科比較相似,但閉嘴時上下嘴間沒有縫隙,雌雄鳥羽毛的顏色常有區別,以果實和種子為食。雀科廣布於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亞洲最南部以外的世界各地,共有139種,我國境內非常豐富,約有17屬56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