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鄰里節

入夜的一則戶外廣告 點亮一座城

從觀音橋到回渝中的路上,沿途近日來更換了兩則戶外廣告:一則位於渝澳大橋一居民樓樓頂,一則位於吳姐所住小區達美.菁英年代的樓上。吳姐和所有看見這兩幅戶外廣告的重慶市民一樣,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東西被輕輕拔動,吳姐說,她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怎么來表達,只是可以確定的是,有一份流淌在心底的溫暖象一條溪澗流淌的小河……

吳姐在龍湖江與城買了一套花園洋房,最近忙於裝修,天天往返在江北與渝中的路上。目前吳姐所住的達美城市花園,小區內有幾幢單體樓,其中E幢是還建房,大多原來拆遷的居民都回遷於此。

最讓吳姐羨慕的是,E幢的業主由於之前都是老鄰居,每到夏日,這些老街坊仍然保留了十多年前的習慣,吃完晚飯,大嬸大爺們都端上一根小板凳,聚集在C幢車庫的入口,因為那裡風很大,特別涼快。

一家宴不如百家宴 金科式鄰里節

以前我們住在平房裡和居住在現在的大樓中截然不同的鄰里關係是怎么造成的?到底是什麼隔斷了鄰裡間本該“勝於遠親”的親密與和諧?我們又該如何找回漸行漸遠的鄰里關係呢?

住在天湖美鎮的曹先生退休前是嘉陵廠的職工,原來一直住在單位修建的集資房裡,曹先生說,原來鄰居都是一個單位的,比較好一些,相互比較熟悉,現在搬到這裡,相對來說生疏一些。

隨著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化,以及城市住房的全面市場化,改變了同一單位職工共住的格局,素不相識的人由於商品房的購買成了鄰居,客觀上造成了鄰居間的不熟悉;而沉重的工作壓力與較快的生活節奏,使人們少有時間和機會進行更深入的溝通。

如何給“相見不相識”的鄰居們創造交流平台,金科於今年7月發起了“鄰里節”活動。7月18日晚,金科天湖美鎮舉辦了第一屆“百家宴”私房廚藝賽,邀請金科業主一起聚餐。

因為“百家宴”,住在天湖美鎮裡的張阿姨和毛老師走到了一起。而在“百家宴”上,更多原本不接觸的鄰居也成了朋友.

76歲的姚老先生是退休幹部,回家後和鄰里的交往一直比較少。姚先生說,他在單位從65年當領導幹部,一直當到1990年下來:“之前,我架子沒放下來,來參加(活動),思想觀就轉過來了,已經轉過來了。”

而住在天湖美鎮洋房的張阿姨也是百家宴收穫頗豐的一位,她參加了廚藝比賽的“肉”類比拚,張阿姨稱,自己平時特別喜歡做菜,和家裡人去酒店吃飯,如果碰到味道好的,或者自己不會做的,就會去問這道菜怎么做,正好在百家宴給大家露一手。

張阿姨說,她參加比賽的這道菜很特別,做法也不一樣。原料和配料都沒有採用金科提供的,而是自己專程去超市挑選的上好瘦肉,麥芽糖等配料也是只有麥德龍才買得到。

看到鄰居們都大塊大塊的吃著自己做的菜,還不時的讚不絕口。張阿姨笑得合不籠嘴:“今天高興啊,象過節一樣,還結交了不少新鄰居。”

家住金科天籟城的王大媽搬家前就住在金科花園,自從搬家之後,與老鄰居都沒有常走動了,剛好這次百家宴邀請金科所有業主參加,來了之後遇見不少老相識,坐在一桌聊家常聊得特別高興。

吃過飯之後,老鄰居拉住王大媽的手稱,好不容易見面,今天必須耍晚點。邀請王大媽又去跳壩壩舞。王大媽說,搬家之後雖然有了新鄰居,但是始終有一個熟悉的過程。不過老年人總是喜歡湊熱鬧,只要大家都願意主動去認識,互相傾訴,鄰里之間的關係必然能夠和諧共處。

天湖美鎮27歲的年輕業主楚雲(網民)則說:“本來不想參加的,沒想到還認識了好多鄰居,我們那幢樓好多人都來了。”楚雲說,大家在一起的心情有種說不出的開心,這一天,大家好象變得一家子了。

金科地產副總馮濤認為,“百家宴”受歡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它表達了現代城市居民重新喚回“和睦互助”鄰里關係的強烈渴望。“百家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大家都能參與的平台。

實際上,鄰里關係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折射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關係遠近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上講,金科只是做了一個有效的嘗試,只有當每一個社區裡的居民都和睦相處,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