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應墓

金應,廬陵吉水人,宋江南西路兵馬都監。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閏三月十二日,宋丞相文天祥在通州城西雪窖(今將軍園一帶),親自安葬了跟從自己二十多年的親隨金應。葬儀簡樸,僅斂以隨身衣服,有異於一般的是在棺木上釘釘七根,上覆以小板片。文天祥淚如雨下,焚所作之詩兩首以悼念,其一為:“我為吾君役,而以一抔土,相望淚如傾。”
金應,廬陵吉水人,宋江南西路兵馬都監。他重義知武,亦擅文詞,為文天祥書吏。元兵進攻,臨安危急,文天祥出使元營被拘,旋被驅北上,時“雖親仆亦逃去,惟應上下相隨”。文天祥逃出元營,“白骨叢中度一春”,金應也曾被俘,出所帶銀兩方得身免。金應對文天祥,“委身以從,死生休戚,俱為一人”,相知甚深,東行途中,文天祥的十二名部屬,被俘者、受傷者、怯逃者俱有之,至通州,金應沒,僅存其六。金應棺上釘七釘,大概是文天祥和六人各釘一釘以示紀念的緣故吧!
文天祥本欲待覆國大業成功,取金應遺骸歸葬故鄉,奈何局勢一蹶不振。六年後,文天祥與大都柴市引頸受戮。“間關未返廬陵骨,淚漬青山草罕青”(劉名芳《謁金將軍墓》)金應便長眠於通州了。
“豈聞渡海人亦滅,柴市雪窖兩茫茫。”(王猷定《改葬宋金將軍墓碑》)文天祥、金應的復國大計雖是失敗了,然忠義之氣永不泯滅。據傳,雪窖金應墓旁有一棵大樹,人呼“將軍樹”。風雨之夕,如聞樹上雷霆甲馬聲,至明末甲申之變後,聲始絕。這傳說正是人們對金將軍一生忠義無比景仰的反映。
經四百來年的滄桑變化,金應之墓湮沒在荒煙蔓草之中。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南昌人王猷定尋訪金墓遺蹟,“時苦澇,墓當水沖,忽侵洪濤中……及往觀,見大樹浮波上,兩骨著樹根不去”(王猷定《改葬金將軍墓碑》),其景何其動人心魄!王猷定請於州守,乃設儀仗彩樂,以帛裹兩骨,納入石函中,移葬狼山。至乾隆中,閩中劉名芳和海門丁有煜又大修其墓,今在駱賓王墓之右側;劉名芳對狼五山開發頗多貢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逝世後,通州人亦葬其於駱賓王墓左側。三墓同存狼山東南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