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贈盧譫

[6]白登:山名,在今大同東。 [10]隆:使……興盛,作動詞用。 [14]聖達節:通達事理,不拘常禮。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重贈盧譫

創作年代:晉代

作者:劉琨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重贈盧諶[1]

握中有懸璧[2],本自荊山璆[3]。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4]。鄧生何感激[5],千里來相求。白登幸曲逆[6],鴻門賴留侯[7]。重耳任五賢[8],小白相射鉤[9]。苟能隆二伯[10],安問黨與仇[11]?中夜撫枕嘆,相與數子游[12]。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13]?誰雲聖達節,知命故不憂[14]?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15]。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16]。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17]。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18]。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19]。

作品注釋

[1]盧諶(chén):曾為劉琨主簿,轉從事中郎,後為段匹磾別駕,與劉琨有詩歌贈答。劉琨被段匹磾所拘後,自知必死,曾寫詩激勵盧諶。然而,盧諶的答詩並未體會劉琨的詩意,只以普通之詞酬和。於是,劉琨再以詩贈之。詩中抒發了作者為國出力的志願和事業經受挫折、抱負無法施展的悲哀。

[2]懸壁:用懸黎(美玉名)做成的壁。壁是平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

[3]荊山璆(qiú):春秋時楚人卞和曾在荊山得璞玉,世稱和氏壁。璆,美玉。以上兩句用玉比喻盧諶的才質之美。

[4]惟:思。太公望:姜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姜尚隱於渭水之濱,周文王出獵時遇到他,非常高興,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以太公望為號。叟:老頭。

[5]鄧生:鄧禹。東漢人,他聽說劉秀安撫河北,從南陽北渡黃河到鄴城投奔劉秀。感激:感奮激動。

[6]白登:山名,在今大同東。曲逆:漢代陳平封曲逆侯。《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劉邦曾被匈奴圍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幸得陳平用奇計解圍。

[7]鴻門:地名,在今陝西臨潼東。賴:依靠。留侯:漢代張良封留侯。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范增想在席中讓項莊舞劍時藉機殺害劉邦,幸虧張良事先謀劃防備,使項莊不得下手,劉邦才得以脫險(見《史記·項羽本紀》)。

[8]重耳:晉文公。五賢:曾隨他出逃,幫他復國稱霸的五位賢士: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

[9]小白:齊桓公的名。相射鉤:指任管仲為相。管仲先輔佐公子紀,公子紀與小白兄弟爭奪君位,管仲用箭射小白,射中帶鉤。後來,小白即位,不記前仇,任管仲為相,終成霸業。

[10]隆:使……興盛,作動詞用。二伯:晉文公和齊桓公,“伯”,同“霸”。

[11]黨:同黨。指趙衰輩。仇:指射鉤之仇。

[12]數子:指姜尚至管仲等人。

[13]“吾衰”二句: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不能成就功業。《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14]聖達節:通達事理,不拘常禮。《左傳·成公二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知命故不憂:《周易·繫辭》:“樂天知命故不憂。”這兩句說,誰人說聖人因為達節知命而能夠沒憂愁呢?

[15]宣尼:孔丘,漢成帝追謚孔子褒成宣尼公。獲麟、西狩:指魯哀公曾在魯國西面狩獵,捕獲麒麟,孔子認為此獸出現得不是時候,“反袂拭面,涕沾袍”,因而感嘆:“吾道窮矣。”(事見《春秋》)

[16]功業四句:謂日月飛逝,時不我待,功業已來不及建樹了。與,待。雲浮,指時光流逝之快。

[17]朱實:紅的果實。隕:落。勁風:強風。意謂自己已到暮年,不能經受時間的打擊,就像繁花和成熟的果實墜落於秋天勁風之中一樣。

[18]華蓋:華麗的車蓋。輈(zhōu):車轅。二句說在狹路上翻了車子,馬受驚把車轅折斷。喻世途險惡。

[19]何意:怎么會想到。繞指柔:能纏繞手指的柔軟之物。二句感嘆自己經歷失敗變得無能為力,好像經過千錘百鍊的堅鋼,如今卻變為可以纏繞在手指上的柔軟之物。

古今點評

1、琨詩托意非常,攄暢憂憤,遠想張、陳,感鴻門、白登之事,用以激諶。諶素無奇略,以常詞酬和,殊乖琨心,重以詩贈之。(房玄齡晉書·劉琨傳》)

2、越石英才遇此失路,萬緒悲涼,前詩不能自已,重有此贈。拉雜繁會,哀音無次,有離騷之情,用七哀之意,沉雄變宕,自成絕調。宣尼二句名字迴環,具見悲憤,雜集不足為累。(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3、劉琨答盧諶篇,拙重之中,感激豪盪,準之變雅,似離而合。(沈德潛《說詩晬語》)

4、慷慨悲涼,故是幽并本色。越石時為匹磾所幽,故有白登、鴻門之語。前史所謂以張陳激諶者也。下二聯則謂所志惟在興復晉祚,比績桓文,不計黨讎,欲諶深達此意於匹磾,使其顧念前好,同獎王室,我終不以被幽為恨,如小白於管仲,何嘗問從前射鉤之事也。(何焯《義門讀書記》)

5、“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非英雄失志、身經多難之人,不知此語酸鼻。又曰:“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一事作兩句,略無分別,古人全不暇檢點。(施閏章《蠖齋詩話》)

6、題雲重贈,蓋因前詩意有未盡,故復贈此。乍看似止首二美盧,已下皆述己懷,無與盧事。細加研究,並參閱《晉書》所云“琨詩托意非常,攄暢幽憤,用以激諶”等語,始知前引古處,後感慨處,皆含得勉盧激盧意,不粘亦不脫也。首二,即以璆壁比盧才質之美,立定篇主。“惟彼”十二句,歷引昔賢,為盧之影,言才質美者固當有為如是。勒到想與之游,即是冀與盧同建功業也。“吾衰”十句,落到己身衰暮無成,即將孔聖亦憂,拓空作引,然後實點出功業未建,時不我與,感慨頓住。後六,忽疊四比,比出遭世多艱,士氣固易摧折,再用鋼金繞指,比出有志者亦復灰心,闋然竟止。語似自嘲,而意則諷盧當早樹功,勿沮喪也。觀其以玉起,以金收,以本自呼,以何意應,空中激射,通體皆靈。(張玉榖:《古詩賞析》)

7、詩中征事雜沓,比興錯出,各有指歸,太公、鄧禹,述己匡扶王室之志。白登、鴻門冀脫己患難之中。重耳、小白欲與匹磾同獎王室。比跡桓文,不以見幽小嫌為辱,望諶以此意達之匹磾,披瀝死爭,必能見悟也。“知命”以下,慨功業之不偶。(陳沆《詩比興箋》)

8、孔北海《雜詩》:“呂望老匹夫,管仲小囚臣”。劉越石《重贈盧諶》詩“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又稱:“小白相射鉤”,於漢於晉,興復之志同也。北海言“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越石言“時哉不我與,去矣若雲浮”,其欲及時之志亦同也。鍾嶸謂越石詩出於王粲,以格言耳。(劉熙載《藝概·詩概》)

作者簡介

劉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西晉時著名詩人和愛國將領,精通音律。他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他的祖父劉邁、父親劉蕃均為當時顯宦。少有文名,胸懷大志,與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為後人稱道。後期他參與平定內亂,抵禦外侮,有很高的政治威望。早期的作品不傳,後期的作品雖少而精,激昂悲壯,充滿對戰亂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敵人的決心,字裡行間飽含英雄失路之悲,在魏晉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