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概況
建築風格
廊橋又稱風雨橋,分為橋、塔、亭三部分,是中國西南武陵山區的土家族和苗族建築藝術的一種。
黔江濯水風雨人行橋內里寬約5米,高8米。 廊邊護欄中部統一是橫按著40公分寬的厚木板坐位。
主要用途
在縱橫交錯的溪河上,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廊橋為路人提供了避風雨的場所,也是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在大山深處的行人們的休憩之所。廊屋內設有長長的坐凳,部分廊橋旁設有店鋪,行人可以買到點心充飢,大多廊橋旁設有供行人免費飲用的茶水,為風塵僕僕奔波在古道上的人們提供了解渴之便利。
黔江濯水風雨人行橋緊連古鎮,像一弧漂亮的彩虹,臥在阿蓬江上,寬寬的廊橋遮風避雨,夏暑冬涼或天氣惡劣之時,對做買賣的或土著鄉民自然是一種庇護。這讓我想像地看到這裡人在廊橋內走動、休息過往,似乎不管天氣好壞、時間早晚都會在廊橋上的雕花護欄邊眺望遠山近水,往來的日子就打發了。他們在廊橋上熱情的招呼相遇親朋,和熟人閒聊、吹牛,使廊橋瀰漫著生氣。
古鎮上的居民也就能把閒暇時間的其他事都搬到這廊橋中來做,而且這長長的廊橋易於鄰居間往來交流,是一個既自在又十分包容的空間。
廊橋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廊橋特徵
風雨廊橋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分上下兩層,一層可供遊人、市民通行,二層可供觀賞和休閒娛樂,其橫跨於阿蓬江上,長658米,寬5米,是亞洲第一廊橋,獲評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建築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濯水古鎮風雨橋建有三層塔亭,橋內擺放有紅漆長凳,遊人累了可隨時小坐。從水碼頭上看風雨廊橋,看見的是整齊有序的廊柱,以及略帶弧線的人字形房檐,很堅實又很規則的空間。
廊橋緊連古鎮,像一弧漂亮的彩虹,臥在阿蓬江上。內里寬約50米,高8米; 廊邊護欄中部統一是橫按著40cm寬的厚木板坐位。寬寬的廊橋遮風避雨,夏暑冬涼或天氣惡劣之時,對做買賣的或土著鄉民是一種庇護。原來廊橋中段,還有木結構二層眺望樓。初夏有充足的光線反射進來,上下午陽光甚至可直接照射進來。人字形廊橋青瓦木樑,四面通透,雨水自然不會浸到廊橋中去,廊橋始終保持乾燥。而且在趕場天人多擁擠時,像槽子一樣的廊橋也可起到規順人流秩序的作用,不至於像街巷上亂成一鍋粥。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功能,無形中有了劃分,有起伏有層次。廊橋長,廊橋寬,人的走動是流暢的,自在的。
廊橋失火
事發時間
重慶黔江區官方證實,2013年11月28日凌晨4時許,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發生火災,4時40分,黔江區消防支隊官兵趕到現場開展滅火工作。上午8時許,火勢被完全控制並迅速撲滅。據初步判斷,橋面上的木質建築被燒毀,已無法修復,橋墩、橋面鋼筋混凝土建築未毀,未造成人員傷亡。
中午12時30分許,大火已被撲滅,救援人員還在清理火災現場。所幸,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火災發生後,中共黔江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及部門,迅速趕往現場開展相關工作。
現場處置
因處置及時,火災對臨近的芭茅島酒店及濯水老街未造成影響。黔江區委書記楊宏偉組織有關部門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成立了綜合統籌協調組、火災調查組、現場穩控組、信息報送組、損失評估組、後勤保障組,開展火災處置及善後工作。
楊宏偉要求,要迅速查清火災原因,準確評估火災損失,嚴格火災責任認定;做好民眾疏導穩控,嚴防次生災害發生;主動做好輿論引導,及時公布調查結果。楊宏偉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要深刻吸取此次火災教訓,全面排查安全隱患,重點排查居民集中居住區域、尤其是木質房屋,堅決杜絕類似火災再度發生。
災後重建
“風雨人行橋雖然被燒毀了,但我們堅定發展濯水旅遊的信心和決心仍然不變,濯水創建4級景區目標不會動搖。”楊宏偉要求,有關部門在做好火災善後工作的同時,要積極做好風雨人行橋恢復重建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