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古名為巴岳山,亦稱西山。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東南邊陲,系華鎣山支脈巴岳山背斜地帶,公園總面積3517.3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2%。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跨玉龍、龍水、郵亭、拾萬四個鎮,緊鄰周邊的銅梁區、永川區、雙橋經開區。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帶。

2004年,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大足區東南部,上距成都250千米,下至重慶82千米,離大足城區3千米,隔27千米與成渝高速路相連,地理位介于于北緯29°23′-29°52′,東經105°28′-106°02′之間,公園總面積3517.39公頃。

地形地貌

華鎣山支脈 華鎣山支脈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大足區境東南邊陲,系華鎣山支脈巴岳山背斜地帶。景區質地為紅色砂岩、泥岩和灰白色石灰岩,山體東南豐滿靈氣,西北陡斜,園內上部絕壁天成,中部平緩,下部山溝縱橫。

氣候特點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 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 主要集中在夏季。工程區內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降水量1006.6毫米,最高海拔934米。

資源情況

植被資源

玉龍山森林公園森林 玉龍山森林公園森林

重慶玉龍山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1.5%。玉龍山植被條件較好,天然林為 樹竹混交或針闊混交林,竹類資源較為豐富,農業植被以水稻為主,旱地為小麥、油菜、紅苕及各類蔬菜。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園內植物種類繁多,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樹,有古木參天的原始次生林;有保存完好的三清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茶山、竹海、垂松濤林、杜鵑林、七個坡森林迷宮、珙桐、香樟、古楠、虬松、怪柏、奇石、青槓、梅竹、茶叢。

動物資源

大足黑山羊 大足黑山羊

重慶玉龍山森林公園園內有野生動物有35科67種,分獸類、鳥類、魚類,節肢、兩棲、爬行類,腹行類,常見浮遊動物等。湖區候鳥群棲,每至秋冬,數以百千計的鳥群,狐狸、刺豬、山羊、岩羊、野兔、山雞、大足黑山羊等野生動物。

主要景點

綜述

重慶玉龍山森林公園園內人文景觀眾多,有道教景觀三清洞,有天主教堂,有佛教聖地白雲古剎、禪樂寺、皇煙寺、御封寺,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景點

景點實圖景點介紹
巴岳山西溫泉 巴岳山西溫泉
巴岳山西溫泉 巴岳山西溫泉位於銅梁區西溫泉山和巴岳山境內,面積51平方千米,距重慶60千米。西溫泉在溫泉山背斜峽谷中,有竹林、瀑布、溶洞等自然景觀;有鐵圍寨、烈士陵園等人文景觀,巴岳山主峰香爐峰海拔778米。
邱少雲紀念館 邱少雲紀念館
邱少雲紀念館 邱少雲紀念館位於銅梁區巴川鎮西北飛西門鳳山頂。1959年為紀念抗美援朝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國際主義戰士、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而建。
三清洞風景區 三清洞風景區
三清洞風景區 三清洞風景區為天然一體石洞穴之一,洞高2米,寬4米,進深10米。洞內原供奉三清神像,神像為石雕,雕刻精細。
龍水湖風景區 龍水湖風景區
龍水湖風景區 龍水湖景區地處山峰層疊、景色秀麗的西山(巴岳山)麓下,延綿約10公里。湖區港汊縱橫,有姿態各異的108個島嶼。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1999年,經重慶市林業局批准,大足區就設定成立了桫欏園區級自然保護區,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 一切開發建設活動。

2003年12月,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批建,面積為35.1739平方千米。

2016年,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度假式養老“森時代”,這是市區唯一一家建在森林公園的養老公寓。

品牌建設

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於2003年12月23日批准成立。

交通信息

外部交通

玉龍山公園距重慶市85千米,距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鐵路27千米,距縣城23千米,距五金之鄉——龍水鎮7千米。

重慶汽車站有開往大足的班車:九廣西鐵天水圍站轉乘輕鐵705或706線,在濕地公園下車,步行5分鐘便能到達。金鐘 (西)巴士站乘967線巴士至俊宏軒站下車,再步行約3分鐘。705、706、761線均途經濕地公園站,也可乘九巴264M、265M、265S、276A、276B或967在公園門外下車。

自駕線路:主城—成渝高速—三環高速—玉花路—玉龍山。

實用信息

星期一、三至日、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下午5:00 (下午4:00停止售票)。
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農曆年初一及初二:休息。

歷史人文

宋人沈立《海棠記》:天下海棠無香,惟大足治中海棠獨香,故大足又稱“海棠香國”。境內人文自然風光不勝枚舉,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大足縣 大足縣

大足縣始建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取“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又因“有海棠而獨香”的傳說,故有“海棠香國”的美名。唐末至宋末,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屬重慶府。清末民(國)初屬重慶府、川東道。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解放後,先後隸川東行璧山專區、四川省江津專區、永川地區。1983年永川地區撤銷隸屬重慶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