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名:重口味心理學2
作者:姚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定價:39.80元
ISBN:787510823718
頁碼:320頁
作者簡介
姚堯,套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暢銷40萬冊《重口味心理學》作者。九型人格中的第五種——觀察者。生活在自己內心的城堡中,喜歡站在城堡的視窗觀察周圍世界,帶著出世的心入世。能從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樂趣的簡單主義者。
內容簡介
續接暢銷心理學圖書《重口味心理學》,繼續講述心理學中最重口、最好玩、最幽暗的部分,矯正大眾對於心理學的種種誤解,揭開人類各種怪癖背後隱藏的終極秘密。
《重口味心理學2》是一個心理學照妖鏡,在它的照耀下,自閉症、潛意識、抑鬱症、催眠、同性戀、碎屍殺人狂、性變態、臨終關懷等再也沒有秘密可言。
比如:為什麼男人會對妻子性冷淡?為什麼有些自閉症患者可以瞬間說出8000年內的任何一天是星期幾,還有人只看一遍,就可以憑記憶畫出紐約、東京、香港、羅馬的全景圖?為什麼有的人隨便看到一樣東西,就陷入催眠狀態?為什麼遭遇過地震、火災、戰爭、強暴的人容易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什麼東西讓同性戀者變得與眾不同?噩夢真的能夠指示人的命運嗎?……
編輯推薦:
● 暢銷40萬冊《重口味心理學》第二部,作者姚堯2013年唯一正宗續篇!
● 讓各種變態和心理不正常者切齒痛恨,最重口、最好玩、最幽暗的心理學讀本!
● 內附自閉症女孩兒芝芝作品4幅+作者所繪心理學圖3幅+插圖40餘幅,全書雙色+四色印刷,內外雙封,超值閱讀享受!
本書目錄:
第一篇孤獨星人——我來自孤獨星
“特立獨行的孤獨星人”
“不聰明那么多,只聰明一點點”——智力發育遲滯
“規矩不能破”——刻板行為
“你說我世上最孤獨,我說我世上最神奇”
我們又何嘗不是“外星人”呢?
第二篇“被拿掉支桿的稻草人”——潛意識的神妙世界
潛意識的“馬腳”
“沒有你我怎么辦”
收了潛意識!
第三篇神奇的九層催眠空間——催眠
被操控的“靈魂”——分離性障礙
催眠九層地宮
潛行者
第四篇被抑鬱精附體的那些年——抑鬱症
被“抑鬱精”附體
病因盒子
“斬妖利器”
“春天來了,可我卻看不見”
第五篇恐怖的欲望——碎屍殺人狂
“漢尼拔”們的來時路
困惑的浪漫——戀屍癖
心理癌症——反社會人格障礙
第六篇睡眠那些事兒——睡眠障礙
“馬牌需要寶塔”
奔跑著的睡眠小男孩
“發令槍故障”——失眠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突發性睡眠症
第七篇“同志”style——同性戀
什麼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我們戀愛吧”
結婚還是不結婚?這是個問題
“同志”style
第八篇樹木人格分析——“畫的解析”
“佛說了,你是狗屎,所以你看對方才是狗屎”
畫紙的講究
樹的講究
紙樹合一
第九篇死亡是一生中最大的高潮——臨終關懷
真的怕死
死神五部曲
死亡是真理的時刻
第十篇“失樂園”——那些與性有關的秘密和禁忌
愛之三角
歡迎乘坐“性愛小火車”
“性趣”決定一切
“上帝,賜予我貞操,但別是現在”
眼睜睜地看著你,卻無能為力
刀尖上的性
幕後真兇
第十一篇生不如死——創傷後應激障礙
“我的心真的受傷了”
親歷噩夢
“誰讓我心痛?”
媒體訪談:
編輯訪談:《人人都有隱秘的心理問題》繼《重口味心理學》熱銷之後,正宗續篇《重口味心理學2》於今年11月推出。該書將11種心理狀態分專題講述,如自閉症、潛意識、抑鬱症等,著眼於當下人們的深層心理需求。從《重口味心理學》到《重口味心理學2》,從“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到“怎樣證明你不是變態”,本書繼續挖掘心理學中較隱秘的話題。關於該書的內容特色以及心理學書籍暢銷的現象分析,記者採訪了該書的策劃蒙塵。 記者 張雙
心理學圖書中的另類暢銷黑馬
山東商報:《重口味心理學2》到底有多重口味?會不會有一些人受不了這個“重口味”?蒙塵:相比《重口味心理學1》,《重口味心理學2》寫到了性怪癖、戀屍癖等,重口味十足。至於是否有人受不了這么重口味,那是一定的。不過這也沒關係,我設定的讀者群並不是全體讀者,只要一部分人喜歡就夠了。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或明或暗都有重口味的需求,既是隱秘窺私,又是發泄釋放欲望,所以“重口味心理學”的讀者其實是海量的。
山東商報: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心理學圖書,讀者為什麼對《重口味心理學2》情有獨鍾?
蒙塵:就像我在上面說的,市面上的心理學圖書雖然多,但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通俗心理學圖書並不多。很多國外翻譯過來的心理學圖書,因為閱讀習慣的不同,很多並不適合中國讀者閱讀。另外,現在市面上有太多攢出來的書,質量很低,濫竽充數。比如《重口味心理學》暢銷之後,就出現了十幾種跟風書,甚至很多書名也直接叫《重口味心理學》。這樣的圖書,自然無法給讀者提供真正的價值。《重口味心理學2》是《重口味心理學》作者姚堯的正宗續篇,內容更加精煉,分析更為透徹,包裝更加精美,並配有自閉症女孩兒芝芝的四幅畫作,比《重口味心理學1》更為精彩,更耐讀。
山東商報:據說這本書曾受到謝娜的推薦?
蒙塵:其實謝娜推薦的是我去年在北京時代華語圖書公司做的《重口味心理學1》,那是在2012年下半年。另外,本月的9號,謝娜又在《快樂大本營》推薦《重口味心理學1》,可見謝娜對這本書的喜愛。新出版的《重口味心理學2》 最近已經通過朋友送給了謝娜,我想謝娜會更喜歡《重口味心理學2》的。
人人都有隱秘的心理問題
山東商報:現在大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看這本書能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嗎?蒙塵:目前大眾的心理問題,我認為主要是有太多的煩惱,壓力太大,感到不快樂、不幸福,力不從心同時又過於放縱。因此表現出來的,就有強迫症、抑鬱症、性功能障礙、恐懼症、失眠、人格障礙等,這些都是內在壓力的集中表現。而《重口味心理學2》其實並沒有神奇的治療功能,讀者不會看了這本書就百病全消,活蹦亂跳。心理疾病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診斷和治療也非常複雜,所以《重口味心理學2》的主要功能是讓大家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了解一些真正的心理學知識,發泄釋放一些內心的壓力,學著用心理學的方法來開導自己。能做到這一點,就算相當成功了。要治療心理疾病,還是得去看心理醫生。
山東商報:讀者讀了這本《重口味心理學2》會有哪些收穫?讀者對於《重口味心理學2》的隱秘需求有哪些?
蒙塵:讀者的收穫就在於了解真正的心理學是什麼樣子的,學到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同時能夠認清自己和他人,學會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來開解自己。
但是,讀者對《重口味心理學2》的需求並不僅限於此。有一些讀者其實很想從這本書里看到一些重口味、刺激的內容,這些都是讀者的隱秘需求,不太能見得光,但也算正常。此外,還有一些讀者希望學到心理學“法咒”,一眼看穿他人的秘密和心思,這顯然是對心理學的誤解,但確實又反映了中國讀者對心理學的特殊需求。
山東商報:那些心理學專業的人,真的可以一眼看穿別人的心底隱私嗎?《重口味心理學2》是“讀心術”“操控術”嗎?
蒙塵:真實答案是,就算是學心理學的人,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別人的心底隱私(當然,極少數的大神可能例外。)。令很多心理學專業的人苦惱和哭笑不得的一點,就是別人往往一臉好奇地問他們:“你現在能看出我在想什麼嗎?”
真正的心理治療,心理醫生要花費很大的精力,用同理心跟病人多次溝通,這中間還會出現反覆,甚至需要更換治療方法。所以,凡是喜歡簡單下結論,斷定對方是某某疾病的人,都不過是對心理學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或者是騙子,碰到這樣的人,你大可不必理會。
理解了這個,大家也就明白接下來的那個問題。其實心理學並不是簡單的讀心術和操控術,將心理學看成讀心術和操控術,那是把心理學庸俗化了,而且市面上那些“讀心術”“操控術”,看起來頭頭是道,但很多根本不具備實用性,看著解悶兒還行,想靠這個發財,那肯定要讓人失望了。
其實人是一個充滿氣的球
山東商報:編輯在整理文稿時是否對心理疾病有更深刻的認識?蒙塵:首先要聲明,我並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只是對心理學很感興趣,看了一些東西而已。通過這兩年整理文稿、看資料和反覆思索,我對心理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病”是人的另一種“正常”狀態,是身體本能的反應和對身體的保護。人就是一個充滿氣的球,如果裡面氣太多或者亂竄,就會在球表面薄弱的地方凸起,這裡就是“病症”,而其根源則是球里的氣。所以,我認為要治療心理疾病,不能單純地把那個凸起按下去完事兒,應該同時把球里的氣放掉或者理順,否則按下葫蘆起了瓢,治標不治本。(註:以上純粹是我的個人看法,僅供讀者參考。)
山東商報:書中目錄里有一個自閉症女孩兒芝芝的四幅畫作,這四幅畫作跟常見的畫作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蒙塵:芝芝是一個13歲的自閉症女孩兒,身體狀況很差,但是她有自己的愛好和天賦,那就是畫畫(在此提一下,畫畫是治療自閉症的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仔細琢磨芝芝的那四幅畫作,你能感覺出芝芝對於美乃至對於世界的認識,跟普通人是很不一樣的,他們更多地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雖然少數自閉症患者具有一些藝術天賦,但更多的自閉症患者其實一直遭受著疾病的折磨,如同永遠沉睡在永遠的噩夢中。就像我下面要談到的那本同樣很有名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裡面寫了很多有趣的有著獨特世界觀的精神病人,讀起來非常獵奇,很過癮,但是我們不能據此認為精神病人都活得有滋有味整天樂呵呵的,真實情況是,大部分精神病人的痛苦常人根本無法想像。
山東商報:《重口味心理學》 系列的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她能寫出這么暢銷的心理學作品,是否就完全沒有心理問題,有一個“金剛不壞之軀”?
蒙塵:《重口味心理學》系列的作者是個心理學專業的姑娘,心理學碩士,瘦弱,端莊,文靜。但是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也並不能讓這位作者小姑娘擁有“金剛不壞之軀”,就像《重口味心理學2》的封面上寫的那樣:“在我的上一本《重口味心理學》出版暢銷的這一年,我卻碰到了人生的一大挫折,焦慮、抑鬱、嚴重失眠,所幸最後挺了過來。這也說明,我雖然說是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卻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軀,大家有的煩惱我也有,大家碰到的問題我也會碰到,差別在於我能用心理學更好地開解自己。”
其實從事心理治療行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心理治療師要接觸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同時又得用同理心去理解病人,深入病人的內心,所以心理治療師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危職業,就像《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提到的,精神病醫師弄不好就成了醫師精神病。
媒體連載:
噩夢為什麼可以預示未來?
有個男人最近諸事不順:家庭破裂,事業失敗,朋友反目,可以說是進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狀態十分糟糕。作為一種補償,他發展了一種幾乎是病態的癖好,攀登陡峭險峻的山峰,來追求“鹹魚翻身,超越自我”的境界。一天夜晚,他夢見自己從一座高山的頂峰踩空而跌入虛無的空間。當他把這個夢告訴他的心理醫生的時候,醫生根據他的情況,立刻察覺到了他所面臨的危險,竭盡全力勸說他注意夢向他發出的警告,不要再去登山。心理醫生甚至直白地告訴他,他的夢預示著他將死於一次登山事故,但是他對心理醫生的勸告置若罔聞。六個月之後,他真的在一次登山中踩空,“跌入虛無的空間”。一位登山嚮導描述了當時的情況:“我看到他和他的一位朋友抓著繩子到了一個險處。他的朋友在崖壁的突起處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立足點,而他則繼續向下探尋。突然間,他鬆開了手中的繩子,仿佛是跳進太空中一樣。他的身體落在了朋友身上,他們一同跌進深淵,雙雙斃命。”
這個男人的噩夢就這樣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了!
那么,做夢者真的能通過夢預示自己的未來嗎?
按照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我們都知道潛意識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影響著整個人的“運營”,卻是我們平時覺察不到的,而夢其實就是潛意識的“信使”,它把潛意識想表達的東西傳遞給意識,這樣人們才能通過夢來了解潛意識的內容。
可是潛意識為什麼需要夢來做信使,自己不跟意識說呢?那是因為潛意識想表達的東西多半是“本我”的內容,它主要是一些人的性本能和攻擊本能,這些東西不被社會倫理道德所接受,如果直接跟意識說,恐怕難以被接受,也顯得太放肆了。可是潛意識的想法總被這么壓抑著,簡直就要憋壞了。於是,在人們睡覺時,趁意識的警惕有所放鬆,那些衝動和願望就會改頭換面,以夢的形式表達出來。
簡單地說,夢就是願望的補償,可以藉此使我們的心理達到平衡。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在清醒時有著不切實際的想法,自視甚高,制訂與他們實際能力相差甚遠的龐大計畫的人,會經常夢到自己從高處墜落;而有自卑心理的人則常會夢到自己在高空飛翔。關於夢的電影神作《穆赫蘭道》就很好地詮釋了夢的這個功能。
只是,夢在滿足願望和補償不足時,同時也在提前警告一些人:他們身上存在著有缺陷的人格,任其發展下去將會真的面臨危險。如果警告一直被忽視,那么真正的事故便會發生,受害者會跌下樓梯,或者遭遇交通事故……
比如,一個男子夢見他的父親在一間著火的房子裡被燒死,沒過多久,他本人就死於發燒引起的肺炎。
因此,上面那個登山男人的例子其實並沒有太神奇和難以理解的地方。他潛意識裡希望用冒險來擺脫他目前的困境,只是他沒有料到,為了錯誤的追求將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由此可見,在某些事真正發生之前,夢有時很早就會預先顯現。這並不一定是奇蹟,在我們生活中,為數眾多的災難皆有著漫長的潛意識預警。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它們走去,對即將發生的災難一無所知。就像人類聞不到的氣味會被動物察覺,意識不能感知的東西,常常會被敏感的潛意識捕捉到,潛意識則通過夢的方式來向人們發出警報。
鬼壓床和外星人的真正答案:突發性睡眠症!
在民間有種說法,人的魂魄分為三魂七魄,睡夢中的人只留有心魄在體內,魂會出外游離,如果定力不夠,就會遭遇“鬼壓床”:時值午夜,四周一片漆黑,萬籟俱寂。平時睡得很好的小陳,今晚卻突然感到胸口堵得慌,一下子驚醒了。迷迷糊糊中他聽到屋裡有噼啪的聲響,隨之泛起一片亮光,朦朧地看到枕頭旁邊站著一個人影,忽而又消失無蹤,心中不由得一驚。他心裡慌張,想一躍而起弄個明白,可是渾身酥軟,動彈不得,想喊也喊不出來,唯一能做的只有眼珠子左右轉動。這時小陳只覺得似有千斤重物壓在胸部,而且一直延伸到腳上。與此同時,他的呼吸變得更加急促,喘不過氣來,臉憋得通紅。由於恐懼,小陳內心深處喊道:“完了,完了……”結果也沒完,就這樣不知不覺掙扎到了天亮。
這個“鬼壓床”,其實就是突發性睡眠症的一個特點——“睡眠性癱瘓”,它的表現就是在睡眠甦醒後短時間內無法移動和說話。這是一個可怕的場面,尤其對第一次經歷睡眠癱瘓的人來說,會感到煉獄般的焦慮和死亡的恐懼,事後會感到“劫後餘生”。
除了“睡眠性癱瘓”,突發性睡眠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睡前幻覺”。
這是一種極其逼真、令人毛骨悚然的體驗,它在睡眠開始時出現,真實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它不僅包括視覺幻覺(看見彩色的圓圈,物體的一部分,而且還在不斷地改變大小),還包括觸覺幻覺(被困在火中,被燒傷)、聽覺幻覺(聽到旁人惡毒的咒罵聲),甚至身體移動的感覺(有患者會說:“我從床上飄浮了起來,看見自己躺在下面。”)。
這些幻覺如此生動真實,以至於患者醒後會信以為真。因此睡前幻覺可以對一種異常現象作出解釋——遭遇外星人。
每年都有很多人聲稱自己看到了外星人,或者不明生物。大部分UFO事件的報告都發生在夜間,而且60%的外星人事件都在睡眠時段發生。特別是那些關於外星人的描述,與睡眠幻覺中常見的描述非常相似,下面是一段記錄:
我正躺在床上,面對一堵牆,突然心跳開始加速。我能感覺到有3個生物體站在我旁邊。我無法移動身體,但可以移動眼睛。其中一個男性生物體正在嘲笑我,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意念。他令我感到難堪。他通過心靈感應對我說:“難道現在你還不知道嗎,除非我們允許,否則你根本不能做任何事!”
那些UFO的目擊者關於外星人的真實、可怕的故事可能並不都是虛擬的想像或者欺騙,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受到睡眠障礙的干擾。有時候,儘管有的人並沒有突發性睡眠障礙,但是也會偶爾出現“睡前幻覺”的情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是每一個UFO目擊者都患有突發性睡眠障礙。
精彩內文試讀:
第一篇《孤獨星人——我來自孤獨星》“孤獨”這個詞,不管怎么說,都帶著濃濃的悲情色彩。無論是誰,似乎一提到孤獨,總是可悲的。如果你試著關起門窗暗無天日地待上一個禮拜,也許會稍稍了解孤獨的滋味。那種感覺就好像把自己扔進深淵裡,極力呼喊卻聽不到一絲應答。唯一有的,只是自己的回聲。
孤獨不是孤立,有時候,身邊有人陪伴但內心依然孤獨,因為身體的依偎難以平復心靈的空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人過著與他人完全隔離的生活卻能享受隱居的樂趣,而有一些人經常與人交往,被人圍著,卻感到孤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在我們身邊,出現了一群奇特的“孤獨星人”。從外表上看,他們與我們並無兩樣,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些地方又是那么與眾不同……
“特立獨行的孤獨星人”
“遺世而獨立”——社會隔絕
當一個漂亮的、謎一般的小男孩踮著腳走到你身邊時,他的目光從你的身上移開。他手中拿的不是玩具,而是一根奇怪的、髒兮兮的、纏繞在一起的繩子,他會時不時地搓著這根繩子。當你關心他的時候,特別是當你的手碰到他的頭時,他會躲開你對他的接觸。他凝視著窗外,而不注意你和你周圍的東西。他似乎很孤單,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就是孤獨星人,當地球人三五成群、熙熙攘攘、推杯換盞的時候,孤獨星人則永遠靜靜地站在一邊,漠然地忽略著這一切。
這種情況從孤獨星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曾經有個叫托馬斯的心理學家,研究出了“地球嬰兒”的三種氣質類型,它們分別是:
容易型
大多數的嬰兒屬於這一類型。這類嬰兒吃、喝、睡都很有規律,容易適應新環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俗稱“不認生”。他們常常興高采烈,非常愛玩,很配合父母的養育,比如給他們第一次洗澡時只是睜大眼睛、皺皺眉頭,沒有驚叫,也不哭,甚至連打針時也比較安靜,不怎么鬧騰。容易型的嬰兒這么“乖”,所以更容易受到大人的關懷和喜愛。
困難型
這一類嬰兒比較少。他們是名副其實的“連哭帶鬧”地降臨到人世的,最突出的表現是愛發脾氣,經常大聲哭鬧,不易安撫,對新事物、新環境接受很慢。大人們需要費很大氣力才能“降伏”他們。比如,護士給他們穿衣服時,他們就大喊大叫,或用腳踢、用手推開護士。睡醒後他們就立刻哭,從深睡到大哭之間幾乎沒有過渡。每次餵奶對母親來說都是一場戰鬥。由於這種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較大的麻煩,在養育過程中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疏遠,所以需要成人極大的耐心和寬容。
遲緩型
沒有容易型嬰兒的“喜不自禁”,也沒有困難型嬰兒的“大哭大鬧”,遲緩型的嬰兒常常是安靜地退縮,情緒低落,悶悶不樂。他們對新事物、新變化、新刺激採取逃避的態度,“死開,離我遠點兒”。但在心情好的時候,他們也會像樹袋熊一樣,慢騰騰地挪近新事物,“圍觀”一下。
這樣來看,“孤獨星嬰兒”的氣質應該跟地球嬰兒的“遲緩型”最接近,卻又更冷漠、更疏離,不如我們就稱他為——
孤獨星的嬰兒
孤獨星嬰兒“目空一切”,幾乎不搭理任何人,包括他們的父母。跟地球嬰兒不同的是,孤獨星嬰兒不會對身邊的人報以微笑,或者低聲細語,或者主動和他們一起玩耍。甚至感到恐懼的時候,他們也不會依偎到父母懷裡。大多數地球嬰兒在身邊人愛憐地看著他們的時候,也喜歡望著對方,但是孤獨星嬰兒幾乎從不與對方做眼神交流。稍大一些,小孤獨星人也不喜歡跟其他小孩兒一起玩耍,而更願意自己玩自己的。
孤獨星人的這種“社會隔絕”的特點能讓他們禁止掉外界傳遞給他們的信息,然而這種禁止只涉及人,孤獨星人對事物的關注和體驗跟“地球人”沒有任何差別,有時反而會更勝一籌。比如像小孤獨星人A這樣——
和很多孤獨星人一樣,A擁有巨大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種能力能為她在混亂和騷動的“地球環境”中創造出一個平靜有序的世界,一片屬於她自己的天地。A可以坐在海邊用幾個小時堆沙子,任沙子從她的指尖滑落。她可以一粒一粒地觀察沙子,仿佛一個正在通過顯微鏡觀察事物的科學家。其他時間,A會慢慢審視她手指上的每條紋路,沿著其中一條觀察,仿佛它是地圖上的一條路……還有的時候,她會鏇轉自己或者鏇轉一枚硬幣,全神貫注到周圍的人仿佛都變成了透明的,即使是突然間的一聲巨響,也不能將她從自己的世界中驚醒。
不要以為孤獨星人對人冷漠就沒有情感的流露,他們會經常控制不了自己驟然間的衝動,尤其是當事情的發展不順時,他們就會暴怒,並難以捉摸。比如小“孤獨星人”B這樣:
正常的地球孩子用泥巴捏各種東西,而B則用自己的糞便,並且還把“成果”扔得滿屋都是。他把拼圖放到嘴裡嚼,還把紙漿吐到地板上。他脾氣暴躁,感到挫敗時會摔打手邊的任何東西,包括珍貴的花瓶和殘餘的糞便。他會不停地尖叫……
隨著小孤獨星人慢慢長大,成人後,他們“與世隔絕”的問題會更嚴重,周圍人對他們來說常常“形同虛設”。來看下面這幅圖:
這是一項比較孤獨星人和地球人看待社會交往的區別的實驗:
同時讓他們觀看一部電影。從圖中你可以發現,地球人注意的是有社會意義的部分(用白線表示),視線停留在談話人的眼睛之間,還有背景人物身上;而孤獨星人關心的是電影場景中非社會性的方面(用紅線表示),比如女演員的嘴和對面男子的夾克衫。
這說明孤獨星人對社會場景不感興趣,因此並不享受與他人的社交關係,也沒有能力去發展這種關係。因此,孤獨星人不能理解人類社會關係中正常的慣例和禮節——他們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社交,比如買東西,對他們來說也是困難重重的。
有些孤獨星人,不像其他普通的孤獨星人那般躲避所有的社會接觸,進入一種極度孤獨的與世隔絕的狀態,而是會多多少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我們稱這樣的孤獨星人為“高功能孤獨星人”。
但是,高功能孤獨星人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也是不成熟的,對友誼的理解存在問題。
比如,小高功能孤獨星人喜歡與比自己大很多的人一起玩兒,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交友形式。曾有個小高功能孤獨星人告訴他的媽媽,他在學校午休時間都會與某位固定的朋友見面。他媽媽後來發現,他所謂的“朋友”其實是學校的勤雜工,每天中午孩子都要去幫助勤雜工做些事情。
還有一位高功能孤獨星人說道:“我從童年、青少年一直到成人階段,很少能和同齡孩子和睦相處,我喜歡和老年人待在一起,或許是因為他們通常比較溫和安靜,比較有耐心聆聽小孩子講的一些特殊話題,並且主動發起對話。”
社交有問題的高功能孤獨星人分不清友誼的界限,所以回答不上來類似下面的問題:
誰是你的朋友?
為什麼他是你的朋友?
平常你是怎樣交朋友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朋友?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成為他人的好朋友?
……
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是對他們態度友好的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被當作朋友。而且他們認為朋友就應該像是一台永不發生故障的機器,所以如果你某一天有事沒辦法陪他們玩,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朋友!
“不聰明那么多,只聰明一點點”——智力發育遲滯
小亞在3歲時被別人收養,他的親生母親在懷他的時候酗酒成性,在小亞出生後不久便死於酒精中毒。小亞早產了差不多7周,體重低於正常水平,在被收養前遭受過虐待,而且營養不良。3歲時他的身高低於同齡兒童平均水平,不會使用馬桶,只會說約20個詞。他被確診為輕度的智力發育遲滯。他的養父希望小亞在積極的環境下能夠康復。然而4歲時,小亞依然需要使用尿布,體重只有24斤。他很難記住其他人的名字,而且過分活躍,一個人的時候會有節奏地將身體搖來晃去。這一年,他遭受了第一次嚴重的痙攣發作,昏迷了幾天,而且看起來無藥可救。
上學以後,小亞不會計算,不能識別顏色和繫鞋帶。他注意力不集中,連簡單的指令也難以執行。儘管他的老師都非常盡力,但在完成國小學業後他仍然不會加減運算,不會辨別自己的家庭住址。他的智商只有65分左右。
小亞20歲時搬到了一個專門監護智障病人的療養中心,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於自己收集的毛絨玩具、紙質娃娃、報紙上的卡通畫、家族照片和以前的生日卡片。23歲時,小亞死於交通意外。
下面這個是測試智力的評分標準:
140分以上 —— 天才
120~140分 —— 最優秀
100~120分 —— 優秀
90~100分 —— 常才
80~90分 —— 次正常
70~80分 —— 臨界正常
70分為智商及格線
60~70分—— 輕度智力遲滯
50~60分—— 中度智力遲滯
20~25分—— 重度智力遲滯
20分以下—— 極重度智力遲滯凡是智商
低於70分的,都是智力發育遲滯。小亞的智商在65左右,所以他被診斷為輕度智力遲滯。而大約有75%~90%的孤獨星人的智商都低於70。但同樣是智力發育遲滯,孤獨星人和地球人還是有區別的:智力測試通常包括測試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等,孤獨星人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要比在語言能力上好得多,而地球人則在所有測試上都表現得差不多。
那么,為什麼孤獨星人在空間能力上的表現比在語言能力上要好得多呢?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說都不會話了”——語言缺陷
超過一半的孤獨星人根本就不說話。而說話的孤獨星人則會發出類似咿呀學語的聲音、嘀咕聲、尖叫聲……有時還會毫無目的地重複歌曲、電視劇的片段,以及看到或聽到的對話片段。比如在電影《雨人》中,“雨人”總是重複說著小時候看到的一本書中的內容:“誰是第一棒……誰是第一棒,誰是第一壘上的誰便是第一棒……我問你誰在第一壘?那是那傢伙的名字……誰?那個一壘手……誰在一壘上?誰在一壘上?”甚至有的孤獨星人能僅憑記憶演出一整部電視劇,而且使盡渾身解數,用儘自己的聲音、手勢、掌聲做全天候“循環播放”。
一些孤獨星人在表述的時候使用的人稱很奇怪,他們會用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他、她)來指代自己(我)。還有的說話方式會太過於“正式”。比如孩子想知道母親是否在家,通常會這樣問:“媽咪在家嗎?”用這種非常口語化和隨意的方式。而小孤獨星人卻說:“請問,X女士現在是否在家中?”
而且孤獨星人說話沒有語調,像是沒有情感的機器人。我們都知道在一句話中加重不同字的語氣時,表達出的意思會不一樣。比如像下面這樣: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是別人說的)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我的確沒有說)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不過我暗示了)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其他人偷的)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肯定對我的錢做了什麼)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其他人的錢)
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她偷了別的東西)
而對孤獨星人而言,他們做不到“抑揚頓挫”的表達,也理解不了這樣的表達。如果要他們來說這句話,則永遠都是沒有聲調、沒有感情的“我……沒……有……說……她……偷……了……我……的……錢”。
從根本上說,孤獨星人不會進行“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式的對話,而且他們也不會圍繞著某個主題進行交流。
“規矩不能破”——刻板行為
“雨人”要求星期一早上必須吃比薩,在規定的時間觀看《人民法庭》節目的錄影帶。有的小孤獨星人的玩具必須被放在同一個架子中的同一個地方,早餐必須按一種不變的順序進行,先吃雞蛋,再喝果汁,接著吃烤麵包。這種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步驟做規定的事,就是孤獨星人典型的“儀式性行為”!
孤獨星人很難接受新的事物,如果事情沒有按照順序完成,或者遺漏了哪個步驟,他們就會感到惶恐,末日將至,從而大發雷霆。例如去學校的途中,母親在銀行門口停下來,小孤獨星人也會為此勃然大怒,因為他的媽媽“不走尋常路”。
除此之外,孤獨星人還有特別的“戀舊情結”,他們會重複不停地做同一個動作,比如鏇轉、踮腳、擊掌、搖晃……在電影《雨人》中,111分鐘的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雨人”像木馬一樣邁開步子前後搖晃著自己的身體。有的孤獨星人還會通過重複這些動作來“自殘”,撞頭和咬手是最常見的,他們不停拉扯頭髮和啃咬指尖,直至血流如注。
小孤獨星人也有自己喜歡的活動,比如撕紙、玩玩具車和娃娃。但是他們跟小地球人玩遊戲的方式不同,他們只關注玩具的一部分。比如他們對車的輪子感興趣,而不是對車的整體感興趣;他們不會用兩個洋娃娃玩“過家家”的遊戲,而是將洋娃娃的胳膊卸下來在手中拋來拋去……
同樣一件事,對於地球人來說,是先整合信息,抓住要點,但通常會漏掉細節;而對孤獨星人來說,他們更注重處理細節而忽略整體,比如像下面這樣:
H A A
HH A A
HH A AAA
H H H HA A
H HA A
H H A A
對大多數地球人來說,總是會先關注總體的形狀。當看到上圖中左側由許多小“H”組成的“A”形狀,大多數人不會立刻看到小“H”,而是會先看到整體組成的“A”。對於孤獨星人來說就正好相反,他們要努力看才能看出總體的形狀——“A”,因為他們大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散的細節上——“H”。右圖同樣如此。
還有,大多數地球人是通過辨認熟悉的詞組來閱讀,因此許多人會漏掉細小的拼寫錯誤或重複的字,例如下面這個句子: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此手。
快速地看,許多人都不會發現第二個句子多了個“此”字,但是這絕對逃不過孤獨星人的眼睛。只看局部而不關注總體也有個好處,就是查看細節的能力很強,例如擅長校對。
孤獨星人C和D的故事
以上說到的“社會隔絕”“智力發育遲滯”“語言缺陷”“刻板行為”的特點,全部出現在孤獨星人C一個人身上:C是一個不和他人交流也不應答他人的孩子,她幾乎不會和任何人做目光接觸。如果讓她一個人待著,她就會把手放在喉嚨上,伸出舌頭,發出奇怪的聲響。除非有事物轉移了她的注意力,否則她就會站在或坐在椅子上,前前後後搖晃好幾個小時。如果有人要接近她,她可能會一把薅下他們的首飾或眼鏡,然後扔出去。C不喜歡有新的體驗,有一次,一個新的實習醫生走進房間想親近她,結果被她給打了。
雖然C不說話,但要她吃飯或洗澡時,她也可以理解並照做這類簡單的要求。她有一本圖畫書,其中都是她可能需要的物品的照片,如:餐盒、小甜點、一個喜歡的玩具,或者洗手間,當有需要的時候,她就用這本圖畫書來和別人交流。但是C似乎不會也不願意區分顏色,不理解“對”“不對”這樣的概念,不願意做超過一個步驟的要求(比如:拍拍手然後把手放在鼻子上)。她以前的老師說,儘管她能在課堂上學會區別紅色和藍色,但是換一個環境後她就忘了。
C被發現“與眾不同”的時候,還是個嬰兒。那時她就抗拒別人抱她,接下來就是她到了3歲還不說話。一開始,他們還以為她是耳朵聾了,後來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她是個孤獨星人!
類似的情形還出現在孤獨星人D身上:
D是一個3歲的孤獨星男孩,他遠離他人,看起來自給自足。他早晨不和母親打招呼,父親下班回家時也同樣沒有任何反應。他對其他兒童毫無興趣,對自己的弟弟也同樣視而不見,只會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咿咿呀呀或者尖叫。如果他說話,說出來的詞和句子也是以前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腔調也和別人一模一樣。比如他說:“你想喝點兒什麼?”其實是表示他自己渴了。他不會用表情、手勢或者模仿動作來表達自己,如果他想要什麼,就把別人的手拉到他想要的東西上。
對D來說,對他最大的挑釁就是試圖改變或者擴展他的興趣。比如拿走他的玩具汽車,打亂拼圖或者物品擺放的位置,糾正他的一些做法,比如正確使用勺子,或者讓他坐下來看圖畫書。如果你膽敢這樣做,迎接你的將是長達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咆哮、尖叫、大發脾氣、踢打、咬自己或者咬別人。除非恢復原樣,否則他不會停止哭鬧。
“你說我世上最孤獨,我說我世上最神奇”
孤獨星畫家
上面提到孤獨星人存在智力遲滯的情況,但奇特的是,某些有嚴重智力遲滯的孤獨星人卻能在某個單項技能上,比如數學、藝術和音樂,擁有超凡的表現,甚至達到驚人的高度!這何嘗不是一種補償呢,就像盲人可能會有特別敏銳的聽力一樣。Y是一個嚴重智障、無法說話的孤獨星人,他臉色蒼白,弱不禁風,很多人認為他是個白痴,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會做。有一次,一位學者給了Y一塊懷表,想讓他畫出來。身邊立馬有人阻止道:“他根本就不認識表,對時間也沒有概念,你別在這兒浪費時間了。”
可是當Y看到懷表,並開始動筆作畫的時候,第一次,在他臉上一改常態地浮現出了身心合一、無所畏懼、毫不遲疑、鎮定自若的神情。他對周圍的一切概不理會,完全專注於繪畫之中。他畫得很快,但是非常仔細,線條清楚,沒有塗抹。
下面右側就是Y畫的小懷表。
Y畫的懷表相當傳神,除了一些“防震”和“××製造”的字樣外,每個關鍵的細節都沒有漏掉。他不只標上了時間(準確地標在11點31分上面),還標出秒針的位置,以及嵌入的秒盤;不僅如此,他還畫出了凸出在外的發條轉輪和系表鏈的把手。
除了把手畫得有點兒誇張以外,其他部分的比例都正常。表上面的數字的大小、形狀和風格都各不相同:有些胖,有些瘦;有的很整齊,有的陷進去;有些很簡單,有的精描細寫,帶點兒哥德式的風格。原本嵌在上面的、毫不起眼的秒針卻被畫得非常突出,就好像星盤上的小轉盤。Y對這個懷表的整體把握和感覺完全畫出來了,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對時間毫無概念,要不然他怎么會畫得那么逼真、那么精準,還融合了些奇怪的“抽象”藝術?
但是身邊又有人說了:“這只不過是在照貓畫虎,他僅僅是複印了一遍。”於是這個學者又給Y看了一張照片(兩個人傍著大山和夕陽,在湖上划著獨木舟),然後把照片拿走,讓他畫下來。
左側是原圖,右側是Y的畫。
這次Y給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的繪畫速度和逼真程度都讓人驚嘆。他僅僅是看了照片一眼就開始了自己的繪畫,這意味著他能夠理解當中的景象,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有所領悟。而且他畫出的圖像,還有一種原畫沒有的強烈質感。舟上的小人經過放大,變得更強烈,更有生命力,有一種原畫沒有的投入和意境。所以他的能力能凌駕於簡單的複製之上,他有完整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圖上畫的不是一艘普通的獨木舟,而是承載著他自己的獨木舟。
同樣的,他還畫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魚”。
左側是原圖,右側是Y的畫。這不是一條簡單的魚,而是一條獨特的、頑皮的魚。原來的那條魚沒有個性,看起來死氣沉沉,也沒有立體感,有點兒像標本。相反,Y畫的魚,魚體傾斜,姿態平衡,很有質感,與原來的魚相比更像活的。
Y的畫不僅逼真有活力,其中還添加了一些不全像魚但非常具有表現力的東西:一個深邃巨大如鯨魚般的嘴巴,有點兒像鱷魚般的短尾,一對非常機靈的眼睛,而這些特徵加起來組成了一副相當淘氣的表情。這是一條非常有趣的魚,應該叫半人半魚才對,它簡直像《愛麗絲漫遊仙境》裡面的青蛙侍者,是個童話角色。
完全不懂計算的數學奇才
E和F是兩個看上去不怎么討人喜歡的孤獨星人,是雙胞胎。他們的長相怪異,個頭比正常人矮,頭和手的比例嚴重失衡,上顎和足部嚴重彎曲,說話吱吱響,沒有高低起伏的音調,總是作出許多奇怪的抽搐動作,還有高度近視,佩戴的眼鏡片太重,以至於看起來眼睛似乎歪了。他倆還總是帶著一種失常的、不安的而又詭異的注意力,盯著某個地方不放。然而,在E和F所表現出的數學才能面前,你可以完全忽略這一切不足!他們對周圍人說:“給我們一個日期,往前數或者往後數4000年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然後你給了他們一個日子,他們就幾乎同時告訴你那天是星期幾!他們還能告訴你8萬年內的復活節都是哪一天!除此之外,他們還能說出一生中(大概從4歲開始),任何一天發生的事情。他們會用一種平板單調的聲音告訴你當天的天氣,聽到的政治事件,以及自己那天都做了什麼。令人心酸的是,這些內容還包括了他們童年的痛苦和強烈的自卑,以及遭受的鄙夷、嘲弄和羞辱。但是他們說這些的時候,音調沒有任何起伏,不帶任何個人感情,不夾雜個人意見,也找不到重點,就像在表述一份檔案或者資料。
但是,如果測試他倆的計算能力,得到的結果卻出奇糟糕,差不多就是智商測試60分的水平。他們連簡單的加減法都算不出來,而且根本不懂乘法和除法!
曾經有人寫過一本書,叫《孤獨的質數》,不知是不是巧合,孤獨星人與質數有著不解之緣。
那么什麼是質數?質數是指在一個大於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自身,不能被其他自然數整除的數。在100以內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共25個質數。
有一次E和F坐在一個角落裡,臉上掛著神秘莫測的微笑,好像正在享受著某種奇怪的安寧和樂趣。他們在對話,用“數字”對話:E說出了一個6位數字,F聽到後會意地點頭微笑,看上去像是在品味那個數字;輪到F的時候,他也說出一個6位數字,這次換作E在品味。他倆看上去就像是兩個品酒師在分享人間的極品佳釀,很有意思的場景。後來人們發現,他倆對話中提到的數字都是質數!
一次,有一個人好奇地加入了他們的對話,試探性地說出了一個8位的質數。E和F頓時靜下來,轉向這個人,停了大概有半分鐘,突然發現這個人說的8位數是質數,他們因此變得非常開心,好像終於有人看懂了他們的遊戲。接著E說出了一個9位的質數。這位參與者趕緊翻書,在書里查出一個10位的質數來做應答。大概五分鐘後,F突然說出一個12位的質數。此時,參與者傻眼了,因為他的書里最多只有10位的質數。
不僅是E和F,很多孤獨星人對質數都情有獨鍾,質數仿佛是有語言障礙的他們向外界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比如孤獨星人G,他也幾乎不懂數學,卻花了12年的時間做了質數表,其中所載數字的數量將近800萬。按照一般人的壽命,在沒有機器幫助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的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