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

醫藥行業

醫藥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相結合,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產業。其主要門類包括化學原料藥及製劑、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抗生素、生物製品、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醫療器械、衛生材料、製藥機械、藥用包裝材料及醫藥商業。醫藥行業對於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計畫生育、救災防疫、軍需戰備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醫藥行業是一個被長期看好的行業,到201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醫藥大國。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快速發展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2000年醫藥工業(英文表述:MedicalIndustry)完成總產值2332億元,年均增長17.5%,高於"九五"計畫15%的目標。實現工業增加值578億元,年均增長15.5%。醫藥商業銷售總額完成1509億元,比1995年增加705億元,年均增長13.4%。醫藥商品進出口總額達64億美元,其中:出口3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8億美元,年均增長4.8%,醫藥外向型經濟逐步形成。醫藥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70億元,比1995年增加155億元,年均增長18.6%,實現利潤143.8億元,比1995年增加了94.3億元,年均增長24.5%,均超額完成"九五"計畫確定的18%的目標。醫藥商業實現利潤7.6億元,比1995年增長4億元,年均增長16.1%。醫藥行業實現了效益增長快於總量增長的局面,經濟成長方式開始轉變。

2009年第三終端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014億元,同比增長26.7%。

2010年8月醫藥行業收入及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速為25.69%、34.71%。

結構改善

2.醫藥經濟結構有所改善。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醫藥行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兼併與重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醫藥企業規模過小、布局過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產集中度。醫藥行業已有25家企業進入國家520家大型企業的行列。醫藥工業銷售額前6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為35.7%,比"八五"末的19.7%提高了16個百分點,一批優勢名牌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發展壯大。青黴素、維生素C、合成維生素E、阿斯匹林、撲熱息痛等大噸位產品的生產企業數量已大幅度減少。片劑、粉針劑、水針劑、輸液、膠囊5大類製劑前50家的生產集中度分別達到44.3%、97.6%、66.5%、58.9%和56.2%。

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按產值計算,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國有經濟從55%下降到36.1%。

醫藥流通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醫藥商業打破了長期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有商業一統天下的格局,產權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組建了一批較規範的股份制企業和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經營方式開始轉變,總代理、總經銷,集中配貨,連鎖經營等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湧現,尤其是連鎖經營在"九五"期間有較大的發展,全國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200家醫藥連鎖企業,連鎖經營的藥店超過5000個。一批企業積極進行了醫藥電子商務的探索與試點。

西部地區的醫藥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四川己成為我國中藥生產大省,雲南、貴州、青海、甘肅、內蒙、廣西等省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已成為我國民族藥生產基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最佳化了地區經濟結構。

科教興藥

3."科教興藥"取得一定成績。

醫藥行業貫徹"科教興藥"方針,加大了新產品研究開發的力度,1999年新產品產值率達15.8%。"九五"期間,我國醫藥企業與科研單位共獲得各類新藥證書5043個,涉及2112個品種,其中國家一類新藥證書108個。

臨床上療效確切、毒副作用低的β內醯胺類系列產品在抗生素類化學原料藥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提高到1999年末的20.3%;一些緊缺的醫藥專用關鍵中間體如6-氨基青黴烷酸(6-APA)、7-氨基頭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醯氧基頭孢烷酸(7-ADCA)、異植物醇、三甲基氫醌等基本實現了替代進口。天然維生素E,羅紅黴素、阿齊黴素等重要產品實現了產業化,控釋、緩釋、透皮等新劑型有較大發展。

高效分離與純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技術、微囊化及靶向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在醫藥生產中得到推廣套用。青黴素產率已由"八五"末的0.7-0.8噸/年?立方米發酵容積提高到的1.0-1.1噸,維生素C的總收率由"八五"末的48%提高到60%左右;地塞米松生產採用生物脫氫新工藝,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不僅替代了進口,而且有批量出口。

中藥新產品開發加快,尤其是在治療與預防心腦血管、消化系統、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種有所突破。中藥"杏靈顆粒"、"丹參滴丸"已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預審,並進入臨床試驗,為中藥進入國際市場又邁出了一步。藏藥等民族藥物也從少數民族地區走向了全國。

製藥裝備水平和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九五"期間,有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設備如雙環流氣升式發酵反應器、動態提取設備、微孔濾膜過濾器等實現了產業化,並廣泛套用到製藥工業生產中。一批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到2000年底,有780多個製藥企業(車間、劑型)通過了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認證,藥品質量有所提高。

醫療器械中的一些高、精、尖產品如磁共振、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裝置)、彩色B超等實現了產業化,中低能直線加速器等基本實現國產化,鏇轉式伽瑪刀、數字減影成像系統、雷射手術器、纖維光纖內窺鏡等能批量生產,符合國際技術標準的全中文直接數位化X線醫學影像系統在我國研製成功並投入了臨床套用,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臟雷射治療儀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國家專利。醫療器械產品標準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零部件的配套採購已開始實現國際化,有近10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認證。

對外開放

4.對外開放取得明顯成績。

醫藥行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也是利用外資比較成功的行業。世界排名前20位的製藥公司都已在中國投資建廠。醫藥商業的中外合資試點工作正在順利進行。這些"三資"企業的建立,不僅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的經營方式與管理理念,對國內企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存在問題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1.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問題突出,缺乏大型龍頭企業。

全國醫藥工業企業3613家,其中大型企業423家,只占總數的11.7%。多數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種。大多數企業不僅規模小、生產條件差、工藝落後、裝備陳舊、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遠遠低於先進國家的水平。2000年,我國醫藥工業銷售額最大的6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製藥企業的銷售額占全世界藥品市場份額的60%左右。

2.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新藥創新基礎薄弱,醫藥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醫藥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產品更新慢,重複嚴重。化學原料藥中97%的品種是"仿製"產品。老產品多、新產品少;低檔次與低附加值產品多、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少;重複生產品種多、獨家品牌少。有些產品如慶大黴素、撲熱息痛、維生素B1、甲硝唑等製劑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生產。即便是新產品,重複生產現象也很嚴重,如二類新藥左鏇氧氟沙星製劑就有34個企業生產、克拉黴素製劑有35個企業生產。

套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較慢。多數老產品技術經濟指標不高,工藝落後,成本高,缺乏國際競爭能力。

3.醫藥流通體系尚不健全。

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三級批發格局基本打破以後,新的有效的醫藥流通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藥品集貿市場屢禁不止。加上生產領域多年來的低水平重複建設,致使多數品種嚴重供大於求,流通秩序混亂,治理任務艱巨。

4.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性能較差。

我國自己能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大多數是附加值較低的常規中低檔產品,而臨床上所需的高、精、尖醫療器械與新型實用醫療設備多數需進口。常規醫療器械產品的更新換代慢、科技含量低,產品質量不能滿足醫療衛生高質量的要求,產品返修率與停機率高於國外同類產品,產品的可靠性不穩定。

5.製劑品種與原料藥品種不相匹配。

我國已是國際上原料藥生產大國,但對藥物製劑技術開發研究不夠,製劑水平低,大多數製劑產品質量不高,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我國平均一種原料藥只能做成三種製劑,而國外一種原料藥能做成十幾種甚至幾十種製劑;製劑技術落後,製劑產品質量穩定性不高。

6.醫藥產品進出口結構不合理。

我國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出口附加值較低、污染較重的化學原料藥及常規手術器械、衛生材料、中藥材,而進口價格昂貴的製劑及大型、高檔醫療設備的進出口模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較低。

國際市場開發力度不夠,信息渠道不暢,對國際市場信息反應遲緩。特別是缺乏聯合開拓國際市場的意識與機制。

市場環境

發展趨勢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經濟影響

醫藥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一直是已開發國家競爭的焦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跨國公司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大規模的聯合與兼併和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建立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網路,擴大市場份額。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得我國醫藥行業的競爭對手變得空前強大。國內市場國際化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嚴格,使市場競爭變得更為直接和生死攸關。世界範圍的經濟結構調整使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成為我國強勁的競爭對手。

2.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對醫藥工業產生革命性影響,對疑難疾病認識的深化,眾多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的問世,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都將極大地改變醫藥工業的面貌。世界已開發國家利用資金、技術、市場上的優勢,實施壟斷,我國醫藥將在生物技術領域同已開發國家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3.天然藥物熱潮湧起。

隨著回歸自然潮流的湧起,國際市場對天然藥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植物製品銷售額近300億美元,其中天然藥物銷售額已達160億美元,並以年10%的速度遞增。為此,各國競相採用現代技術研究開發傳統醫藥,搶占國際天然藥物市場。這為我國中藥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

受中國醫藥行業高速發展和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影響,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發展迅速,連鎖企業不斷擴張,藥店數量持續增加。2013年中國醫藥連鎖百強的總銷售規模達到596億元,醫藥連鎖百強銷售額占整個藥品零售行業的比重達到39.7%。截至2013年底,中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達到3012家,同比增長6.3%,連鎖藥店數量達到18萬家,同比增長26.4%。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醫藥連鎖行業前景研究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十一章。首先介紹了中國醫藥行業相關概述、世界醫藥連鎖經營對比狀況等,接著分析了中國醫藥連鎖行業發展環境,然後介紹了中國醫藥連鎖業運行狀況、中國醫藥零售消費市場狀況。隨後,報告對中國醫藥連鎖行業企業競爭力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最後分析了中國醫藥連鎖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前景。您若想對醫藥連鎖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醫藥連鎖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採用國家統計數據,海關總署,問卷調查數據,商務部採集數據等資料庫。其中巨觀經濟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部分行業統計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計局及市場調研數據,企業數據主要來自於國家統計局規模企業統計資料庫及證券交易所等,價格數據主要來自於各類市場監測資料庫。

市場預測

國際市場

1996年1999年,世界藥品市場的年增長約為5.5%,2000年全球藥品銷售約3680億美元。儘管各國政府均在控制醫藥費用的增長,但由於新藥開發,人口結構變化及人們對健康預期的提高,藥品市場的增長仍快於經濟成長的速度,預計今後5年內將以8%的速度遞增,2005年將達5400億美元左右。據《2013-2017年中國醫藥商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分析,今後國際醫藥市場發展的取向和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5條:

(1)所有已開發國家(以及少數開發中國家)人口日趨老齡化,適合老齡人口疾病特點的治療藥品需求量增大;

(2)由於住院醫療費用昂貴,凡是能夠縮短住院日,特別是能夠改變住院治療為門診治療的新藥都有極好的發展前景。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於服用的控、緩釋等藥品將進一步發展;

(3)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影響以及疾病譜的變化,一些醫療領域尚缺乏高效、特效藥物,從而為新藥創製提供了機遇;

(4)生物技術的發展和在醫藥領域的廣泛套用,將使許多疑難病症得到有效治療,預計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治療用生物藥品、診斷試劑、疫苗將迅速發展,並將逐步擴大在世界醫藥市場的份額;

(5)非專利藥品穩步增長,預防性藥品及與保健相關的產品將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

國內市場

我國醫藥市場除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之外,還將受以下國內環境變化的影響和制約:

(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人均年藥品消費約300美元,中等已開發國家人均藥品消費為40_50美元,而我國不到10美元,這既反映了我國與已開發國家藥品消費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國醫藥市場發展的潛力。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醫藥消費觀念的更新,我國醫藥市場增長將快於世界醫藥市場增長。

(2)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十五"期間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將全面展開,這一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低水平、廣復蓋"。它的實施,一方面將擴大醫療保險人群範圍,即從的1.6億增加到3億,另一方面將調整不合理的醫藥消費,抑制價格昂貴的進口藥品及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促進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的國產普藥的使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總體上會促進醫藥產品的消費,從而拉動醫藥經濟的增長。

(3)城鎮化水平提高。2000年,我國有4.6億城鎮人口,並且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長,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十五"期間,每年約增加1000萬城鎮人口。我國城市人均藥品消費與農村藥品消費水平比約為7:1,城鎮化的發展將增加對醫藥產品的需求。

(4)人口淨增長。2000年,中國有12.95億人口,2010年我國人口達到13.397億。到2015年我國人口將達13.3億。人口淨增長將對醫藥產品產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齡化。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預計"十二五"期間還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十二五"期間老年人用藥總額將有較大增長。

(6)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隨著我國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制度的實施及進一步完善,零售藥品市場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5%左右

(7)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三級衛生預防網的加強、農民收入的提高,為醫藥市場創造了發展空間。"十五"期間,農村藥品消費需求是醫藥市場主要增長點。

發展方向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1)充分利用現有資產存量,嚴格控制新建製藥企業,引導新的生物工程藥物品種向現有企業集中。

(2)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儘快設立醫藥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現代生物技術領域。鼓勵國有經濟增加在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上的投入,以占領技術制高點,擴大控制力。

(3)加強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及有關生物技術科研機構與重點醫藥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機制。引導企業早期介入生物技術套用研究。

(4)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化項目的科研補助、技改貼息及企業資本金注入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5)重點利用重組DNA技術和原生質體融合技術構建新菌種或改造抗生素、維生素、胺基酸等產品的生產菌種、提高發酵水平、降低消耗。開發預防、診斷與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愛滋病及免疫缺陷等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診斷試劑和生物技術藥物;開發現有生物技術產品的新劑型,包括塗劑、栓劑、氣霧劑、滴劑等;採用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生產瀕危和稀缺中藥材。

推進中藥現代化

中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之一,加入世貿組織和天然藥物需求的日益擴大,將為中藥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機遇。但由於中藥產業基礎較差,現代化水平比較低;中藥材質量不穩定,部分中藥材重金屬和農藥殘留量超標;中藥工藝技術落後,不能對中藥進行有效的提取、純化;中成藥製劑水平較落後,影響名優傳統中成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中藥的質量標準體系不夠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較落後。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中藥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發展。

為保持中藥優勢,"十五"期間中藥行業的主要任務是積極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借鑑國際天然藥物的發展經驗,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質量控制指標和方法,完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2)積極推進中藥材生產規範化、產業化和集約化進程,建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推廣中藥材的規範化種植。套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生物技術,提高中藥材質量和產量。加強野生藥材資源保護,開展野生藥材變家種、家養和代用品研究。規範道地中藥材的種植和經營,實現產業化。鼓勵和支持中藥提取物的標準化、商品化生產。

(3)逐步制定全國統一的飲片炮製規範。加快中藥飲片濃縮顆粒和優質飲片的研究,建立飲片質量標準體系。加強毒性中藥飲片的生產管理。

(4)中成藥生產要積極推廣套用先進的提取、純化和製劑技術,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現代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套用。開發新的中藥劑型。爭取有2-3箇中成藥正式進入國際藥品市場。

(5)加強重點中藥企業技術改造。中藥企業的技術改造要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發揮已有的基礎,通過自主開發和技術引進,切實提高中藥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

發展優勢原料藥

我國化學原料藥有相當基礎,是化學原料藥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2000年出口22.5億美元,在世界化學原料藥市場占有較大份額,有60多種化學原料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努力擴大化學原料藥出口,特別是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是醫藥行業實施主動"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分層次發展化學原料藥,在滿足基本醫療用藥需求的同時,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國內短缺的產品及新的出口優勢產品。克服主要依靠維生素C、撲熱息痛等少數品種出口的狀況,發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種。

(2)克服過分依靠北美、西歐兩大市場的情況,努力開拓東歐、非洲、亞洲、拉美等廣闊的國際市場。

(3)深入研究國際競爭對手,支持企業按國際慣例建立自主的國際行銷網路,由供應中間商逐步轉為直接供套用戶。鼓勵出口企業間的聯合與協調,努力建立有效的出口產品協調機制。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到海外直接投資創辦製藥企業,促進產品出口。

(4)重點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藥的關鍵生產技術,如β內醯胺類、維生素類、大環內脂類、胺基酸類產品及其中間體生產中的發酵、結晶及分離、提取等技術。開發一批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率、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的共性技術。

(5)充分發揮石家莊、瀋陽、山東、哈爾濱、重慶等老醫藥工業基地作用,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改進工藝,提高競爭力。同時,建立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發展新產品,完善環保設施。

(6)鼓勵出口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

通過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爭取到2005年,我國化學原料藥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國化學原料藥生產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處方利弊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處方藥的關係行銷(帶金)有兩個先天的不足:

1、僅僅體現了藥品的普通商品屬性,沒有將產品的內涵體現為高價值;

2、僅僅停留在“銷售”的層面而非“行銷”的層面,競爭手段單一。

在獲取批號困難、商業賄賂艱險的逐步規範的醫藥市場,關係行銷(帶金)直接導致好產品沒有好品牌,賣產品依賴拼政策,帶來兩個嚴重後果:

好產品賣不了好價格;好產品不長命;

處方藥必須要走專業化學術推廣之路,才能將產品做的好、做的大、做的長。國內絕大部分企業對專業化學術推廣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有一些企業做學術不得要領、做專業缺乏能力,照外企之貓畫自身之虎,投入大產出少,茫然無措。

發展歷程

醫藥行業醫藥行業
回顧中國醫藥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藥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5年,醫藥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藥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藥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

2006年,醫藥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536.9億元,同比增長18.43%;實現累計工業銷售產值5267.82億元,同比增長19.41%;完成累計出口交貨值670.59億元,同比增長25.51%,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

2007年上半年,中國醫藥經濟增速加快,行業效益明顯回升。醫藥工業完成累計工業生產總值2913.2億元,同比增長21.31%;銷售收入達2677.82億元,同比增長21.75%;利潤總額達231.14億元,同比增長34.06%。

2007年1-9月份,中國醫藥商品實現進出口總額1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進口總額為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0%;出口總額為6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實現貿易順差19.27億美元。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藥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藥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藥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藥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藥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藥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醫藥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78年至2008年,歷經30年改革大潮洗禮的中國醫藥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30年來,中國醫藥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到2007年,醫藥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8%,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已經具備了比較雄厚的醫藥工業物質基礎,醫藥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為2.7%。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撲熱息痛等大類原料藥產量居世界第一,製劑產能居世界第一。中國藥品出口額占全球藥品出口額的2%,但是中國藥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經達到20%以上,國際平均水平是16%。與此同時,中國藥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占世界藥品市場的份額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台。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藥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保證了中國醫藥行業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醫藥行業增加值增長14.9%,同時我國醫藥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