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告訴你的那些事兒:看病的智慧

醫生不告訴你的那些事兒:看病的智慧

作為一個行醫40多年並長期主持科室工作的醫生,作者深知患者看病之苦!《醫生不告訴你的那些事兒:看病的智慧》不但深度揭秘醫生鮮為人知的工作習慣和行事方式,以及醫療機構的內幕和潛規則,更站在病家的立場。對如何避免過度醫療、如何抓住主治醫師、送不送“紅包”甚至如何識別疾病信號等一系列大眾普遍關心的棘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幫助大家在看病時不花冤枉錢、不走冤枉路!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醫生不告訴你的那些事兒:看病的智慧》:如何合理防範“過度檢查”?開刀要不要給醫生送紅包?如何能“抓到”主管醫生?什麼情況下要看專家門診?手術時醫生會順手牽羊嗎?準媽媽生病了該怎么辦?孩子發燒該吃退燒藥嗎?如何發現那些疾病信號?怎樣才能和醫生交朋友?……
這些醫生不會告訴你的智慧,都在《醫生不告訴你的那些事兒:看病的智慧》之中!
人吃五穀,自然生百病;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看病的智慧!

作者簡介

信天翁,資深醫生、深受歡迎的科幻作家。
擁有40餘年的臨床經驗和30餘年的寫作經驗。曾以綠楊為筆名發表多部科幻小說。作品常見於《科學與生活》、《知識窗》等雜誌。
曾出版過四本著作:
《雙子星號歷險記》(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基因幽靈》(2002年,福建少兒出版社) 、《天使終結》(2004年,海天出版社) 、《魯文基系列》(1998年,新華出版社)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戳穿過度醫療的把戲
1.怎樣區分是否“過度檢查”
2.如何合理防範“過度檢查”
3.“大會診”還是“大雜燴”
第二章 了解醫生是怎樣工作的
1.醫生最怕什麼樣的病人
2.如何正確評價一個醫生
3.怎樣尋找一個可靠的醫生
4.開刀要不要給醫生送紅包
5.打開肚皮時醫生會順手牽羊嗎
6.找關係看病不如交個醫生朋友
7.如何能“抓到”主管醫生
第三章 尋醫問藥該注意什麼
1.什麼情況要看專家門診
2.X光檢查必須脫衣嗎
3.如何看待個案療效
4.藥物說明書該怎樣讀
5.停藥要謹遵醫囑
第四章 別讓錯誤觀念害了你
1.“打點滴”到底有多重要
2.三九天喝酒真能祛寒嗎
3.B肝表面抗原陽性,要用藥嗎
4.天氣寒冷是感冒的“元兇”嗎
5.感冒竟然是“不治之症”
第五章 醫生沒告訴你的事
1.喝香灰真能治病嗎
2.割傷擦破的傷口要上藥嗎
3.尿頻尿急多喝水還是少喝水
4.“咳嗽藥水”真止咳嗎
第六章 做一個聰明的病人
1.怎樣識別身體發出的SOS信號
2.突然咳血時怎樣自救
3.身體有指標偏低莫煩惱
第七章 你就是稱職的醫生
1.對咬人惡犬“緩刑”幾天
2.準媽媽生病該不該用藥
3.孩子發燒該保溫還是散熱
4.小寶寶眼珠發黃要緊嗎
5.老年人鍛鍊越多越好嗎
第八章 危急關頭你要這樣做
1.如何救助癲癇發作病人
2.有人跌倒一定要去扶嗎
3.魚刺卡在咽喉里怎么辦
4.撥打120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5.發病時應選擇急診科還是專業科室

文摘

1.怎樣區分是否“過度檢查”
病人到醫院看病,無論看門診還是住院,總要在各種各樣的檢查和化驗上花掉不少錢,這在今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檢查和化驗的目的是為了查清病情、明確診斷,是獲得正確治療所無法省略的先決條件。過去我們盼望的是醫生具有豐富的經驗,而醫生依靠的工具也只是聽診器、血壓表和體溫計這“三大件”。現在醫學進步了,醫生手裡不再是那三件簡單的老法寶,時常要運用以當代最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各種儀器與化驗的檢查。儀器檢查比依靠耳聽目視要客觀準確得多,是診斷病情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多半檢驗項目收費都很高,是人們“看不起病”的原因之一。就拿看門診來說,即使最普通的感冒,通常至少也要查個血常規,有時還要再加幾項其他檢查。稍微複雜些的疾病要檢驗的項目就更多了,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B肝免疫指標、心電圖、肝膽B超、心臟M超等,單子一開就是一大疊,釘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小本子。
人們確切地感受到看病時花在檢驗上的錢越來越多,時常還超過了藥費,於是總覺得這裡頭有貓膩。這種懷疑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眼下的公私醫院最來錢的途徑就是大型儀器檢查,不管賣多少藥、開多少刀和收多少掛號費,都沒有高檔檢查來錢快。因而有些醫院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明里暗裡鼓勵醫生濫用昂貴的檢驗,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最明顯的要數早些年的CT檢查了,因為收益頗高,各地醫院爭相購置設備,連縣級的醫院都咬著牙向銀行貸款幾百萬、上千萬,從外國進口CT設備(往往還是人家醫院淘汰下來的二手貨),一個小縣城裡甚至還不止有一台CT機。CT雖然是個好東西,但多了就要競爭,一競爭大家都“吃不飽”,於是就出現了只要醫生開單,就給提成的高招,外院醫生介紹病人來檢查,回扣比自家醫生開得還高。就這樣,不少醫生只要病人肯花這個錢,不管是什麼病都勸人家做個CT,“享受”一番現代文明的最新成果。
有人說,醫生要搞病人錢財比打劫店鋪還容易。這話雖然難聽,卻是事實。打劫的劫匪要自己到處去物色合適的下手對象,找準目標後還得拼上性命搏鬥一番才能得逞,而醫生則只要往診室里一坐,病人就自己找上門來了。你既然找到我,就委屈你一點,我說怎么辦就怎么辦。這和農民工求包工頭給點活乾時的情況有點相似。
缺少了醫德的約束,素質不高的醫生就可能亂來了。病人喉嚨發炎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這原是很普通的小毛病,吃幾天消炎藥,喉嚨好了淋巴結腫大自然也隨之消退,根本無須特別的處理。但是如果想乘機賺來今天的“買菜錢”,就不妨對病人進行一番科普宣傳:鼻咽癌也會引起頜下淋巴結腫大,腫瘤發現愈早,手術效果就愈好,晚了就沒救,所以“您老別省那幾個錢了,做個頭顱CT看看,不是腫瘤的話,不就放心了嗎”。病人心想也對,就當花錢買個放心,於是就掏票子。CT的報告出來了,什麼問題也沒有。對此,有的病人不但放下了心,而且感到很欣慰:今天總算遇到一個認真負責的好醫生,考慮得周全就是水平嘛!但也有的病人很惱火,普通的喉嚨發炎怎么就花掉我幾百塊檢查費呢?
套用尖端技術診斷疾病本來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大家都感覺到現在患癌症的人比以前多了,為什麼會多?人們都想到了環境污染和劣質食品的影響,但忽略了另外一個確確實實的原因:現在對癌症的檢查水平大大提高了,原來不可能被發現的隱蔽腫瘤也被查了出來。沒有胃鏡時許多胃癌漏診過去了;沒有CT的話,多種器官的癌瘤都得不到明確診斷;肺癌也許直到死亡還以為患的是肺結核。或者反過來,這些問題現在都不難查清楚了,這無疑是檢查手段大大提高的結果。
尖端儀器設施的投資都很大,所以檢查費用也很昂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加之目前醫院自負盈虧,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不管是否必要,就動輒讓病人做CT、核磁共振等大型檢查的,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情況凡是看過病的人體會就更深了——處方還沒開,銀子就已經用掉了一半。這還只是說門診病人,住院病人的檢查名目就更多了,有人出院結賬時一看,檢查費竟然比手術費還多。
正由於此,一肚子氣的民眾對於各種昂貴的大型檢查,都籠統地稱之日“過度檢查”。
然而這樣一概而論的提法並不妥當,也不準確。按說“過度檢查”指的是病情並不需要的檢查,醫生之所以開單主要是出於牟利的動機,對此病家應該拒絕接受,不花這個冤枉錢。不過事實不完全是這樣,被指責為“過度檢查”的,實際上有許多是正常的或必要的檢查。醫學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一項檢查是否必要,各種不同因素混雜在一起,別說病人很難分清,就是醫務人員自己也不容易說得清楚。所以病家不宜憑一己之見,就輕率地拒絕醫生的檢查要求——除非你有較大的把握,否則有可能貽誤大事。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講一個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有幾種不同的結尾。
X先生感冒了,覺得很軟弱疲倦,於是上醫院看病。醫生診查後要他去驗個血常規和做個心電圖檢查。X先生斷然拒絕,“不檢查了。我只要吊兩瓶水,別的都不要。”醫生仍然堅持己見,X先生也不讓步。見勸說無效,醫生便把病歷遞過去:“那么,你簽個字,有問題自己負責。”X先生更不快了,隨手簽上名字,扔了回去。

序言

前些時候看到一則信息,一位住在香港的人把發燒的小孩帶到深圳去看病。原因是香港的醫生不肯給孩子打退燒針,無奈只好到深圳去尋求幫助。
從常理上講,香港醫生不少,為什麼沒人肯給孩子打退燒針,害得人家要大老遠地往深圳跑呢?問題顯然不是出在醫生身上,而是那位仁兄的要求有悖醫學原則,讓醫生愛莫能助。
按照醫學原則,如果發熱不是很高的話,最好不要使用退燒藥,而應採取頭部冷敷等溫和的降溫措施。因為體溫升高時病菌受到高溫的傷害比人體更大,而且人的免疫系統在體溫升高時會變得更加活躍,更有利於病菌的消滅。此外,退燒藥多是通過發汗作用退燒的,發汗過多時病人有虛脫的危險,因此,除非體溫很高,否則醫生一般不輕易給病人打退燒針。雖然這一約定俗成的原則是為了保護病人利益而形成的,然而病家不了解這些,他們著急的是要趕快把燒退下來,想當然地以為燒一退病就好了七八分了。
這位奔赴深圳求援的先生,顯然也是因為不懂得正確處理髮燒的原則,進行了一番不必要而且焦心的奔波。
類似這樣病家在就診過程中盲目地做出不當抉擇的,遠不是絕無僅有的罕見新聞。在40年的行醫生涯中,我遇到過的這類大小事件可謂不計其數。據我的觀察,造成病家誤解的原因不僅限於診斷、用藥、開刀等醫學知識層面的問題,還有大量使病家感到迷惑的屬於醫療機制、社會習慣等層面的問題,如不了解醫療制度規定、醫院的行事規則以及醫生的工作方式和慣例,乃至不大公開談論的各種潛規則等,都可能導致病家的困惑或誤解,並由此遭受身心或經濟上的損害。
這些問題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的是醫生在應該如何正確抉擇上未對病人耐心說明,有是則是病家自以為是、自信心過高所致。但無論如何,結果受到傷害的總是病家,甚至受了傷害還不自知,令人扼腕嘆息。
我挑出一些經常會使病家感到困惑或誤解的問題,並作簡略的說明與解釋,以使讀者今後遇到類似情況時不至於茫然無措而做出盲目的抉擇。
需要說明的是,醫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有時候總體上合理的原則不一定完全適合於具有特殊情況的患者,而每一個人又都可能有自己的獨特情況,所以怎樣才是最佳選擇也不能一概而論。此外,由非專業人士去判斷一個專業問題的是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者,本文所述及的也僅是我的一己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因此,讀過拙著的讀者,遇到具體問題時不妨多加思考,同時應該及時徵詢自己的醫生,以醫生的意見為準,以免失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