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溺膏”是綽號,又名“處妙高”,本人姓張,是清光緒年間出現在天橋的民間藝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調、山歌、碼頭調等。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場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胡子老長,蓬頭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為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修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天橋雜詠》中有詩讚“醋溺膏”:
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
而今尚有人傳說,處妙高訛醋溺膏。
草珠紗褂態婆娑,鼓板須敲又打鑼。
五十年來誰繼起,人間冷落鳳陽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稱“山曲”,是晉西北河曲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小調。它的歌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無嚴格約束,可自由伸縮。最出名的便是表現山西與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內蒙古一帶去謀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調分“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以及“宮調式”,簡潔優美,節奏鮮明。
小調亦稱“小曲”。其特色為曲調柔婉流暢,抒情優美,歌詞通俗形象,內容以田間山野勞動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當年所唱的小調,有《孟姜女》調、《五更》調、《繡荷飠》調、《蘇武牧羊》調等。他擅長用不同的曲調,更換不同的歌詞,使之不斷變化,常唱常新,令聽眾不倒口味。
碼頭調亦稱“社火調”。“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區,每逢節日到來之時,各處的村莊都要辦社火,如跑旱船、鬧秧歌、啃高踐等,所用曲調稱碼頭調。其音樂分為說唱性和抒情性兩類,前者以敘事為主,內容風趣生動,風格明快、樸實,但鏇律不強;後者的歌唱性很強,曲調流暢豐富,歡快活潑,委婉柔和,亦兼有蒼涼淒切者。
“醋溺膏”賣藝時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濃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罵譏諷時弊的言詞,加上表演中服飾動作的異樣神態,使觀眾百看不厭,不想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