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是明末清初詩人顧炎武的詩作,作者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酬①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是日驚秋老②,相望③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④,愁眼⑤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⑥。

多蒙千里訊⑦,逐客⑧已無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酬:以詩文相贈答。 王處士:王煒暨(jì)。處士, 舊時指有才德而不出來做官的人。九日:指陰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②秋老:指暮秋時節。

③相望:互相懷念。一涯:一個角落。這句說:兩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濁酒:新釀的酒。

⑤愁眼:憂愁的眼光。黃花:菊花。這句說:天地間還存在有肝膽相照的人。

⑥閱:經歷。鬢華:鬢髮花白。華,同"花",這句說:經歷江山(指國家)的興衰變化,不覺兩鬢已經花白。(在文中也可譯為“見證”,讓故國的江山見證我斑白的鬢角吧)

⑦訊:問訊。

⑧逐客:這裡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樣。

白話譯文

重陽節這一天突然發現已經到了晚秋時節,不免心驚,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矚望。

離別思念的情懷唯有靠濁酒排遣,憂愁中滿目都是叢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這一腔報國的忠肝義膽留存給蒼天大地,讓故國的江山見證我斑白的鬢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關懷詢問,我是一個亡國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樣,已經無家可歸。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贈詩。王處士,名煒是作者的好友。此詩寫出了他們雖天涯淪落,卻肝膽相照的友情,寫得沉著深摯。這是一首酬答詩,但與一般應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寫離情別愫之中,又交織著對國家興亡的深沉感慨,而這兩種情感卻是如此有機地熔鑄在一起,整首詩蒼涼沉鬱,情切意深,表達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頗能打動讀者的心弦。詩中"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出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此詩風格:沉鬱悲愴,深沉凝重。

顧炎武的這首《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寫著身事、家事、國事的情懷——驚覺秋老,滿眼黃花,蕭索的色調充溢字裡行間;故人天涯,離懷濁酒,悲愴的感慨觸手可接;兩鬢斑白,逐客無家,蒼涼的情緒瀰漫不散;天地變色,神州易主,鬱結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膽猶存,江山作證,堅貞的心志更催人淚下。詩人將滿腔塊壘,訴諸這些交織的形象,熔鑄成一首節奏鏗鏘的五言律詩,展現出沉鬱蒼涼,悲壯凝重的風格特徵。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傑出思想家、愛國學者。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曾自署蔣山傭。崑山千燈人。少年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後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後十謁明陵,終身不仕清廷。他遍游華北,登山涉水,行程萬里,訪問風俗,蒐集材料,研究邊防和地理,墾荒種地,糾契約道,不忘復興。晚年卜居華陰,卒於曲沃。顧炎武不僅是有氣節、堅強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有偉大成就的學者。他倡導經學研究,反對唯心空談。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在《日知錄》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觀點。這句名言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愛國熱情。顧炎武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左傳杜解補正》、《九經誤字》、《石經考》、《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金石文字記》、《譎觚十事》、《求古錄》、《菰中隨筆》、《救文格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