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酒泉路是蘭州舊城區中心的一條老街道,自清末以來,由南向北分段稱為孝友街、南大街、綢鋪街;1942年統稱中正路;解放初更名為人民路;1958年以本省酒泉縣名命為酒泉路,至今。
酒泉路街道辦事處,解放初設蘭州市區第一、二街和三區第七、八、九、十街等共六個街政府,1953年屬一區,設第一、二、三、七、八等五個街公所;1955年成立城關區人民路、和平路兩個街道辦事處;1959年分屬白銀路、慶陽路兩個公社,稱酒泉路、慶陽路兩個管理區;1962年合併成立酒泉路街道辦事處;1969年改稱酒泉路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恢復酒泉路街道辦事處名稱。2004年本著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進一步便於管理,方便居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城關區委、區政府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合理調整。調整後的酒泉路街道辦事處轄五個社區居委會,即:中街子社區居委會、暢家巷社區居委會、南稍門社區居委會、楊家園社區居委會、張家園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中街子、暢家巷、井兒街、互助巷、鹼灘巷等17條街巷;市區的主要街道甘南路、靜寧路跨經街道轄區,因街道地處市中心地段,交通十分便利,有(1)、(9)、(18)、(140)、(130)等十幾路公車從境內路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在區委、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街道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科教興街的戰略。目前,轄區城市建設與管理有了顯著進步,現轄區內高樓聳立,商廈林立,現代化的城市氣息已初具規模,轄區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機構
酒泉路街道辦事處內部設有“五室一所”的辦事機構,即:黨政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城市管理辦公室、經濟辦公室、民政辦公室、勞動保障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所。
街道有九名領導,其職責分工情況為:街道黨工委
蘭州實驗國小
蘭州實驗國小,歷史悠久,教學質量高,現為省屬重點國小,擔負著全省國小教育的實驗任務。“隴上名校”甘肅省蘭州市第一中學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甘肅省最早的學校,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現為省屬重點中學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許多知名人士曾在此就學或任教,如原國務院副總理楊靜仁、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張西銘、蘭州大學副校長陸潤霖教授、西北師範學院鄭憲祖教授及美國太平洋大學竇宗義教授等,還有已故原中共甘肅省委書記高健吾、中國共產黨在甘肅省的最早組建者之一的張一悟、甘肅省知名人士元貞博士等。
文物保護單位
轄區內的鼓樓巷,因曾有清隆五十一年(1786年)所建鼓樓一座,故名。同治六年(1867年)該鼓樓毀於戰機(見《皋蘭縣誌》)。
建於崇禎四年(1631年)的甘肅省級保護文物“玉佛寺”(原白衣寺塔)坐落於轄區靜寧路號。
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位於轄區互助巷2號(原名為“國民革命第十八集團軍駐甘辦事處)。建於1937年5月,是黨中央為營救被俘、流落的紅西路軍將士所設立。期間在黨代表謝覺哉、處長彭加倫、伍修權等領導下,在開展營救,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同蘇聯外交。代表處和軍事處代表的處的聯繫,指導甘肅主要工作,輸送進步全年到安,接待有關過往人員和轉運抗戰物資等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被周恩來同志命為革命的“接待站”,戰鬥的指揮所。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年接待觀眾上萬人次,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現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1939年至1940年,周恩來、鄧穎超西渡住在這裡,1938年至1941年,伍修權在這裡工作,賀子珍、蔡楊、任弼時、李先念、胡志明、陳雲、王嫁祥、王明、林解等先後在這裡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