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鄱陽瓦屑壩位於江西省鄱陽縣的蓮湖鄉(明代稱立德鄉)、鄱陽湖東北岸的吳家港邊。是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一。元末明初時,在“江西填湖廣”的浪潮中,有二百一十餘萬江西移民從瓦屑壩出發,移民到湖廣地區。六百餘年來,數以萬計的瓦屑壩移民後裔來根祖之鄉---瓦屑壩祭祖,形成一種久經不息,長盛不衰的祭祖習俗,延續著中華民族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緬懷先輩的特殊情結。
瓦屑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聖地”美譽,其地表層遍布陶片瓦器,綿延長達十餘公里,考古專家認為至遲在唐代,這裡曾燒窯制陶。在長達四百多年的大遷徙中,曾有幾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離鄉,自瓦屑壩遷徙,被史家稱為“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與山西“大槐樹”並列成為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首。遷居的移民後代懷著思鄉之情,“尋根”之意,從全國各地來鄱陽瓦屑壩尋根問親,形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鄱陽瓦屑壩根親祭祀習俗”。主要包括:瓦屑壩移民碼頭祭祀先祖活動、鞠躬禮儀、瓦屑壩尋宗問親、拜竭家譜、祭祖大典等內容。
歷史淵源
《太平寰宇記》(北宋樂史著)在“鄱陽縣”項載:“蓮荷山在縣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葉浮水面”。此山即蓮湖鄉,明代稱立德鄉,瓦屑壩有古代制陶歷史和大規模移民史,源於歷史的鄱陽瓦屑壩根親文化習俗源遠流長。
瓦屑壩是明代江南最大的移民集散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實行“計口授田”和移民墾荒措施,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長達四百多年的大遷徙中,曾有幾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離鄉,從瓦屑壩走向鄂豫皖,被史家稱為“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與山西“大槐樹”並列成為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首。據《明史·食貨志》及《中國移民史》載,明洪武年間,僅是江西一省,移民總數就達234.3萬人。
據史志及家譜記載,明代瓦屑壩移民大體從瓦屑壩河下登舟,經鄱陽湖出湖口入長江,然後或溯江而上至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或沿江而下至安徽、江蘇等地,其中分布較多,影響較大的是安徽的鳳陽、合肥、桐城、安慶,湖北的武漢、黃州和湖南的長沙等縣市。迄今這些地方還留有當時遷徙的痕跡,如武漢市有“鄱陽街”,漢川有“江西湖”、“江西垸”,蘄州城東還有地名稱“瓦屑壩”。
移民的時間和原因。朱元璋立國伊始,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安定社會,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地位,實行了大移民政策。大批貧苦無地的農民及流民,被強制移民到因戰亂而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的人少地多的寬鄉之地湖廣地區。
移民人數。瓦屑壩是明初“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集散地。據《明史》、《明太祖實錄》、《中國移民史》和大量民間宗譜記載及專家學者考證,江西移民人數達二百一十餘萬人,其中近百萬移民是饒州府人。江西移民絕大多數人是從鄱陽瓦屑壩遷出的。從江西各地和從饒州府各屬縣來的一批又一批移民到瓦屑壩集中後,在瓦屑壩碼頭乘船駛過茫茫鄱陽湖,經滔滔長江,忍受著難以想像的與親人,與故鄉分離的痛苦,走向未知的世界。
移民的流向。在聲勢浩大的移民中,移民的流向,史書上未做詳情記載,地方志中也只有片言隻語,以至數百年來,移民後裔無法準確地說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處及先祖始遷祖地。
家譜是家庭的歷史,她記載著家族的起源,發展,遷涉,定居的時間及地域,寫明家族的根及家族的來龍去脈,標明該姓氏祖先的始遷祖地及定居地。我們共收集到近900部宗譜,在這些宗譜中,移民後裔都記載著他們的根在瓦屑壩,都自稱自己是“饒州人”或“瓦屑壩人”。
從收集到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各地姓氏及鄱陽各鄉鎮的家譜中,我們發現瓦屑壩移民分別分布在這些省的96個縣市。計安徽34個縣市,湖北28個縣市,湖南19個縣市,河南、四川15個縣市。
基本內容
一、祭祀活動有放河燈、燒紙錢和尋根祭祖。
1、放河燈放河燈是盛行於明淸兩代的湖區祭祖習俗。據記載,以漂流謀生的湖區人,在老人故去後,子孫們為了使先祖的靈魂認得回鄉之路,於是就製作多盞“蓮花燈”放於河、湖面上,讓其隨波逐浪漂流。傳說“河燈”可為陰間鬼魂引路,謂之“冥照”。後來,遠離故土的江西移民在老人去世後,後裔子孫延續了故鄉祭祖習俗,在祭祖時製作多盞河燈放於河面漂流,滿足故去老人靈魂回歸故土的願望,傳承了鄱陽湖湖區“放河燈”的祭祀習俗。“放河燈”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時放,歷時各家各姓,將數百盞“蓮花燈”於夜間放於河、湖水面上,讓其隨波遂流,場面蔚為壯觀。
2、七月半燒包即在每年七月十五曰(中元節)那天,燒紙錢給先祖。紙包內放紙幣及用紙製作的各種物件、金銀首飾。燒包時一家人要在先祖遺像前點燃香燭、擺上飯菜、酒水,供先祖享用,以求先祖保佑,降福於子孫後代。
3、尋根祭祖。瓦屑壩移民後裔尋根祭祖習俗,是以移民後裔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祭拜先祖及祈福求安為主要內容的祭祖活動。這種祭祀習俗,是經六百餘年形成的習佫,它具有特定內容和強烈的地域性特徵。祭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程式:一是謁拜移民聖地;二是尋根訪祖;三是譜堂祭祖;四是掃墓祭祖。
4、祭祀大典是近幾來由縣、鄉級相關部門根據移民後裔祭祖心愿組織的大型瓦屑壩移民後裔的祭祀活動,旨在推動瓦屑壩移民後裔祭祀習俗的繼承和發展,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搭建更廣闊的平台。祭祀大典整個儀式莊嚴肅穆,場面輝煌,體現出對瓦屑壩移民先祖英靈的告慰和移民後裔對先祖的無限思念,虔誠敬意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游故土
安排在祭祖大典儀式後,瓦屑壩村民與尋根問祖移民後裔前呼後擁饒瓦屑壩村一周,參觀瓦屑壩古陶遺址,移民後裔捧起故鄉的泥土,用紅布包裹帶回家供祀。
三、舉辦祭祖儀式
1、主持人宣布第×屆祭祖大典開始,各色族旗招展,鞭炮鳴炮、民間大鼓、二胡等奏樂。
2、恭請瓦屑壩移民先祖。由8個身著明代服飾的青年抬著先祖牌位進入。
3、移民先祖牌位登台享祭。全場莊嚴肅穆,場面輝煌。
4、敬獻花圈。由當地政府或到會的最高領導敬獻。
5、移民後裔敬獻貢品。貢品包括“三牲”、“五穀”、“鮮果”、“湖區特產”等。
6、恭讀祭文。由相關領導宣讀。
7、祈親願。由移民後裔代表致祈詞。
8、入堂認親。後裔們在瓦屑壩族人陪同人員進入祭祖堂祝願,認祖祭祀活動結束。
9、鳴炮送親儀式。
瀕危狀況
鄱陽瓦屑壩根親祭祖風俗數百年從未間斷,但其祭祖習俗只獲省級非遺項目。加上村容村貌較差,歷史遺存蕩然無存,村里宗祠有關瓦屑壩移民的歷史展示,也只是蒼白無力的文圖,沒有實物支撐,起步已經落後。業內人士稱,儘快推動和傳承移民後裔祭祀先祖的習俗,開發瓦屑壩根親文化資源,已十分緊迫。
保護措施
1、保護瓦屑壩文化歷史遺址。鄱陽縣正對瓦屑壩進行保護性開發,已委託南昌大學對瓦屑壩遺址重建做規劃,擬在原址上,建根親文化園,複製古代制陶基地,建立移民歷史博物館,恢復移民碼頭,重現移民聖地。
2、加強對瓦屑壩根親文化研究以及保護力度。目前,鄱陽縣已經成立了瓦屑壩根親文化工作領導小組,確立了打造瓦屑壩“江南移民聖地”的工作目標,瓦屑壩遺址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大。同時也成立了以研究瓦屑壩根親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鄱陽湖文化研究會,結集出版了瓦屑壩根親文化論文專輯,建立了瓦屑壩根親宗譜資料庫,成立了瓦屑壩根親聯誼會,將瓦屑壩移民祭祀儀式成功申請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活躍了瓦屑壩根親文化民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