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建築工程學院的一幢職工宿舍樓里,住著學院黨委書記袁亦方、顧問劉力行、 水暖工喜鳳年、校醫明大夫、助教馮 衛東、講師章炳華共六戶人家。由於住房擁擠,又沒有公共廚房,大家只能在狹小的樓道上燒飯。儘管如此, 大家患難與共,鄰里關係和睦。不久 ,袁書記分到了新居。經他向房管科吳科長爭取,又分了一套房給他的老上級劉力行。其他幾家住戶希望能把袁亦方騰出的房子作為公共廚房,可是吳科長竟偷偷把房子分給了省委董部長的侄子。老劉得知此事主動提出不搬新居,換袁亦方騰出的房子給鄰居們當廚房。一次,老劉在延安時代的老朋友——美國女記者艾格尼絲訪華,袁亦方巧妙地讓老劉在他的新居里接待客人,結果笑話百出。耿直的老劉索性陪她來到自己真正的家,參加了公共廚房的會餐。女記者拍下了會餐的照片。已調任市建委的袁亦方看到照片後認為丟了中國人的臉,便假借名義為領導幹部蓋高級住宅。明大夫的弟弟明玉朗寫信給市委書記, 揭發這一問題,竟受到打擊報復。正生病住院的老劉得知後,溜出病房, 找市委書記陳述意見。市委決定停建高級住宅, 著重解決民眾的住房問題。明玉朗也被建工學院錄取為研究生。春天來臨,公共廚房裡又一次歡宴,慶祝幾戶人家喬遷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馮漢元 | 劉力行 | 簡介 學院顧問 |
王培 | 袁亦方 | 簡介 學院黨委書記 |
鄭振瑤 | 明錦華 | 簡介 校醫 |
李占文 | 馮衛東 | 簡介 助教 |
王憧 | 章炳華 | 簡介 講師 |
許忠全 | 喜鳳年 | 簡介 水暖工 |
黃凱 | 方達 | 簡介 市委書記,劉力行的老戰友 |
袁牧女 | 劉小京 | 簡介 劉力行的女兒,明玉朗的女友 |
鮑占元 | 吳科長 | 簡介 學院房管科的科長 |
凌元 | 姥姥 | 簡介 喜隊長的岳母 |
陳浥 | 明玉朗 | 簡介 明錦華男友的弟弟,從小由明錦華撫養長大 |
安琪 | 喜大嫂 | 簡介 喜隊長的妻子 |
蔣躍邠 | 趙季萍 | 簡介 馮衛東的妻子 |
陳比娣 | 艾格妮絲 | 簡介 美國記者,劉力行在延安時的老朋友 |
文偉 | 袁妻 | 簡介 袁亦方的妻子 |
修建 | 袁駿 | 簡介 袁亦方的兒子 |
李響 | 胖娃 | 簡介 喜隊長的兒子 |
楊奕 | 小星星 | 簡介 章炳華的女兒 |
韓鳴英 | 馮大爺 | 簡介 市委宿舍的門衛 |
謝園 | 陸小兵 | 簡介 走後門到學院上班的年輕人 |
職員表
製作人 | 吳平川(製作主任)、董亞平、伍振國 |
導演 | 徐谷明、鄭洞天 |
副導演(助理) | 許同均 |
編劇 | 達江復、馬林、朱枚 |
攝影 | 顧文愷、周坤 |
剪輯 | 張蘭芳、趙綺華 |
道具 | 劉清標 |
藝術指導 | 劉清標 |
美術設計 | 劉光恩、尹力、王洪海 |
造型設計 | 雷軍 |
服裝設計 | 解寶珍 |
燈光 | 李景忠 |
錄音 | 張瑞坤、王俊之 |
布景師 | 屈立恆 |
音響 | 楊順利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主角馮漢元本是話劇演員,《鄰居》是他第一次出演電影 。
•全片的服裝基本沒有新做的,幾乎全是從演員自己和劇組成員身上拿來的 。
•在拍攝劉力行與明錦華在醫院談心的戲時,馮漢元和鄭振瑤由於事先不斷醞釀感情,到開拍時完全融入了角色狀態,雙方都情不自禁熱淚盈眶,而當時拍攝現場圍觀的民眾受他們的情緒感染,也都鴉雀無聲 。
•文學劇本中本來有劉力行與明大夫的愛情線,以及明玉錦在文革中打斷了劉力行的腿、劉力行曾傷害過明錦華的未婚夫等情節 。在寫分鏡頭腳本時,導演考慮對劉力行的性格、形象而言,黃昏戀比較牽強,再加上劇情中有一個很合適明大夫的中年人章老師,所以就拿掉了老劉的愛情線和幾個人物之間的歷史糾葛 。
•最初,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在樣片結尾,導演加了旁白:“在現實生活中,像老劉這樣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你信嗎?反正我信。”後來,電影局領導指出,應該由觀眾自己去做結論,所以,那段旁白被拿掉了 。
穿幫鏡頭
•小星星燙傷了後背,但在醫院中時卻平躺在病床上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82年 | 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故事片 | 《鄰居》 | 獲獎 |
最佳導演 | 鄭洞天、徐谷明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馮漢元 | 提名 | ||
最佳道具 | 劉清標 | 獲獎 | ||
1981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優秀故事片 | 《鄰居》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原則
《鄰居》的電影文學劇本原名《廚房交響曲》,發表於1980年的《電影創作》上,1981年初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決定把它拍攝成影片。在寫分鏡頭腳本之前,導演鄭洞天等人與文學劇本的三位作者反覆討論,確定了電影的主題:透過“房子”問題表現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每個人內心中的精神建設,該怎樣對待現實中的矛盾和困難、怎樣重建被扭曲了的黨群關係 。導演鄭洞天感到當時跟人民真實生活不沾邊的電影層出不窮,而且觀眾對那種所謂“唯美”矯情的瞎編的容忍度正在擴大,甚至有的人認為電影本來就應該和生活不一樣。他認為有必要糾正這種錯誤觀念。所以,他定下了“真實,真實,再真實”的創作原則,寧可《鄰居》被人說“不高不美”,也要實實在在地再現現實生活 。
演員選擇
選角時,導演的第一要求是演員的形象要平易近人,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就像看到生活中的熟人、朋友一樣親切。選擇馮漢元做主角,是看中了他是同年齡段演員中難得的“乾巴瘦老頭”,而且他經常在舞台上演普通人。馮因怕自己形象上了鏡頭不好看,曾一度謝絕出演,後來導演費了不少口舌才打消了他的顧慮。選澤鄭振瑤和袁牧女,也是因為她們雖然算不上漂亮,但氣質、性格跟角色接近 。
表演生活化
在影片開拍前,導演向全體演員提出了一條表演原則:演員表演不能超過人物在實際生活中應有的幅度,要讓觀眾感到影片中的事就像發生在他們身邊 。
在台詞方面,導演對原劇本中比較文學性的台詞進行了修改,特別是劉力行批評、幫助別人時的台詞,儘量少用政治術語,多用“白話”, 以符合角色平易近人的特點。例如,老劉批評馮衛東亂髮議論,原劇本中用的是嚴肅的政治術語:“你這個人平均主義思想也太嚴重了。”導演聯想到影片開頭老劉替小馮打醋的情節,用醋瓶子來當話頭,改成“以後我再也不管打了,你們家酸味夠了!”為了增強生活感,在後期配對白時,導演還嘗試讓演員說半句話,互相打斷搶著說話,保留演員配音時的自然停頓和偶爾的口吃 。
場景與道具
片中主要情節的發生場景——筒子樓,是在攝影棚內搭的。為此,美工遍訪北京大專院校的各種宿舍樓,擬定了建築樣式。為了把假景變得更“真實”,他們用牆柱、琳琅滿目的生活用品把大塊牆面隔成局部平面,加強煙燻火燎的效果,以克服布景牆質感差的弱點,在實拍時強調光源,不使假牆穿幫。拍攝時鏡頭不越牆,就算拆掉活牆拍攝,機位也儘量不放在原來的牆線之外,少用對打鏡頭,不破壞觀眾對四面牆空間的真實感 。
片中大量的生活道具是從真實的筒子樓里搬來的,鍋盆碗灶不是買新的做舊,而是用新的去換人們正在使用的舊家什 。由於袁亦方住的幹部樓是在杭州浙江大學拍的,為了使道具生活化,攝製組的道具劉清標等人走訪了浙大一些鄰導幹部的家,偶然看到一張“1978年中央首長和全國科技大會代表合影”,他當場想到這張合影適合掛在袁亦方家中。儘管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都沒有提到有這樣一副合影,但是劉認為這張合影既能加強時代氣息,又能突出人物身份和性格,所以借來掛在了袁家。導演看到這張照片後很滿意,還特意為它加了場戲 。
音響設計
在音響設計中,導演組嘗試以生活中的音響配合畫面,組成老百姓平凡的生活情景。影片中所有場面,全部加上生活中應有的音響,如收音機里的說書聲、廣播報時聲等,讓觀眾隨時都有一種聽覺上的真實生活感。不加外來音樂,而用生活音響起到過去影片中音樂所起到的某種作用,根據劇情,找尋有特點、有寓意的音響來烘托氣氛。比如,喜鳳年挨處分後悶頭掃地,用樓上傳來的剁餡聲,來增強人物煩躁的心情 。
劉力行在碼頭送明玉朗一場,是全片中抒情意味較強的場面,比較適合配音樂,導演幾乎動搖了不外加音樂的想法,但反覆考慮後,還是決定用碼頭本身具有的輪船馬達聲、汽笛聲 。
雖然導演組決定不外加音樂,但考慮到全片音響構成和人物精神世界的豐富性考慮,又給片中兩位知識分子加上了熱愛古典音樂的性格色彩,在必要時讓錄音機登場,讓它當著觀眾的面播出與劇情相呼應的音樂片斷 。
影片評價
該片沒有致力於編故事,也沒有複寫生活,而是努力地同生活保持一適當的距離,繼承發揚中國電影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力求真實地反映生活本來面目。因此,在電影語方上,它不耍花腔,不講套路,而用質樸自然的手法抒寫編導者的愛憎與是非,形象、聲音、色彩並用,怎么有利於表現主題怎么來,是很值得稱道的。自然,這意念在影片中也有中斷和偏離的地方,風格有不盡統一的所在,然而,從全片來看,創作者這種在電影觀念上的追求,是應當肯定的 。 (作家 蘇叔陽 評)
《鄰居》的創作者在現實主義美學道路上所做的探索,其意義大大超出了一個影片的範疇。從文學劇本誕生起,便可以看出創作者在有目的地克服藝術創作上的虛假問題。電影在原劇本的基礎上更明確了要去“假”存“真”,在現實主義美學道路上向前跨步。用劉力行給鄰居們的一封親切感人的信來作為影片的結尾意味深長,可以看出那種為了“真實、真實,再真實”所做的精心努力 。 (影評人 王雲縵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