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本基

鄭本基:(公元1929~今),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中將,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基本信息

1986.9.1–1994.5.16 任基隆港局長

1980年4月—1983年7月任“國防部”常務次長

在貴州高原北部的邊沿小城桐梓,一座海軍學校在此辦學長達8年之久,這樣的傳奇,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譜寫。

1937年,日軍大舉南下,鐵蹄踐踏我國半壁河山,馬尾港也屢遭轟炸,設在馬尾的海軍學校幾經挫折,輾轉三遷來到桐梓,終於停下了疲憊的腳步。桐梓縣的金家樓,記錄了海軍史上一段難忘的時光。

2011年8月14日,坐落在桐梓縣文筆路的金家樓等來了離開多年的遊子——20餘名畢業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校學子回到了母校。頭髮花白的老人們激動地與多年未見的校友相攜拜訪每一個深藏在他們記憶里的角落。激動、懷戀、喜悅……在老人們的講述中,時光仿佛又回到了過去。

棄筆從戎保家衛國

那時,海軍學校招收學員十分嚴格,1934年至抗戰中期歷次招生都由當時的海軍部部長陳紹寬親自主持。除了筆試,品貌端莊也在考核範圍內,往往全國各省保送前往考試的幾百學子只有五六十名被錄取。在記者問到為何要到桐梓報考海軍學校時,老人們異口同聲的說:“保衛家園,打日本鬼子!”

84歲的文乾老人回憶,那時他已經沒有了家,敵人的戰機炸毀了家中的房屋,炸傷了他的母親和弟弟,“我在敵人的機槍掃射下奔逃,身邊不斷有人倒下,親眼目睹親友死傷的悲慘場景。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從戰火里走進了學校,抱著抗日救亡的心,準備學成後為祖國背水一戰。”文乾老人談起往事,仍然激動不已。“我是福州人,讀國中時學堂正好對著大海,遠遠的可以看見日本的軍艦,他們的船可以肆意駛進內河,在我們的國土上為所欲為,我們淪為了三等公民,那一刻我就決定要報考海軍學校。把鬼子打出我們的國土,打出我們的內河!”82歲的鄭本基老人說話鏗鏘有力。

美好的時光

當年海軍學校百餘名師生風塵僕僕到達桐梓,踏進那所在三、四十年代桐梓最為氣派的金家樓。如今,一去幾十年。回家了,這樣的感覺在海校學子心中十分深刻。

“是桐梓在我們最危難的時刻收留了我們,用它質樸寬廣的胸懷給了我們一段難忘的歲月。”85歲的老人朱成祥飽含深情地說。這是老人闊別64年後,第一次回到他思念已久的母校。海軍學校管理非常嚴格,除了身體素質過硬,也非常看重專業成績。當時,留洋歸來的教官們教學理念非常先進,學員們使用的教材全是純英文或法文教材,授課時也從不使用國語,學員們常常點著豆大的油燈溫習功課。成績不過關會被開除,近視了被開除,身體不好被開除,有四次大過會被開除……嚴格的紀律讓許多學子抱撼離開。但在他們的回憶中,那段時光卻充滿了許多喜悅回憶。

“打籃球、踢足球、游泳這些都是我們的體育課內容,此外我們還有京劇團、戲曲團、鐵甲歌詠團,課餘文化生活也十分豐富。”朱成祥老人回憶,星期天的自由活動時間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光,一早起來首先要整理好內務,其次著裝要整齊,衣服上的銅扣、皮帶扣要擦得錚亮才能外出,下午5點以前就得歸隊。短短的幾個小時,年少的他們過得非常開心,在老鄉家裡買雞蛋打打牙祭,在農戶家中要餵豬的番茄當水果吃,砍了掃把上的木桿,加上牛皮紙和磨坊里拉磨的馬尾巴上的鬃毛,抹上松脂做胡琴……

漫漫尋訪路

“隊長好!”

“隊長還打不打我們的手心?”

幾個老人笑著對李景森老人敬禮,桐梓,對於李景森老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我畢業於桐梓海校,第一個工作地點也在桐梓,這裡對我而言就是我的第二家鄉,我對它有難以割捨的感情。”李景森老人回憶說。李景森老人是修建桐梓海校陳列館的發起人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他曾數度回到桐梓來看望這塊讓他魂牽夢縈的土地。

“1984年,我來貴陽開會,當時這裡交通還不便捷,時間也很緊迫,貴州交通廳特地派了一輛吉普車送我回來,因為路況不好在遵義歇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們才趕到了桐梓,匆匆見了舊樓一面就離開了。”李景森老人說。1997年,當他相約文乾老人一同回桐梓尋訪母校時,金家樓那荒敗的庭院,搖搖欲墜的樓身深深刺痛了兩位老人的心,返程不久一封提議翻修海校舊址金家樓的信寄到了桐梓縣人民政府,這正與當時政府的城鎮規劃不謀而合。當政府積極向省內申報金家樓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時,李景森老人也欣然接受了為陳列館尋找各類歷史資料的任務。

在聯絡了部分校友後,李景森老人將找尋資料的主要任務正式委託給了現居台灣的鄭本基老先生。“聽聞政府要為我們翻修母校,建立海校陳列館,我們都高興極了,但國內的資料大多在戰火紛飛與動盪中丟失,而我們的許多校友早已移民去了國外,這也讓收集資料的工作增加了許多難度。”鄭本基老人說。

1998年,鄭本基老人開始著手收集資料,一點點把舊照片翻拍放大、然後聯絡失去音訊幾十年的校友,他自己也未想到,這一收集便是十年之久。據鄭老先生的兒子回憶,他們的家中四處放滿了桐梓海校的資料。這十年,鄭老一共收集了六百餘件相關資料寄給了桐梓縣政府。

老人的舉動,為追溯當年那一段特殊的歲月,為海校陳列館的成立,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依依手足情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曾任桐梓海軍學校訓育主任的鄧兆祥老先生的秘書紀向民向記者講述了這么一段故事:1996年鄧老病重,住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軍學校在台灣的學子聽聞後非常牽掛,他們委託劉達材做代表前來看望鄧老。當時,台灣來的人不能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在台灣已身居國民黨海軍中將的劉達材,卻為看望恩師苦苦請求:“就讓我看看老師吧,哪怕只隔著玻璃看一眼。”“當時我們都很感動,就應鄧老的要求將他接出來與劉達材會面,見面後原定十分鐘的會面時間變成半小時,還是因為鄧老的身體狀況差才作罷。”紀向民說著拿出一張照片給記者看,相片中鄧老和藹的坐在椅子上,劉達材緊緊站在一旁。離去前,劉達材請求與恩師合影。鄧老一生講究人人平等,與人照相不喜歡他坐別人站,因身體原因鄧老站立已有些吃力,可劉達材面對自己又愛又敬的恩師怎么也不敢坐下。

共同經歷的那段特殊歲月,讓桐梓海校的師生建立起了超越空間與時間的感情。而紀向民此次來到桐梓,也是為了追尋昔日的那一段歲月,圓他那一個“團聚”的夢。在桐梓海校開館儀式上,這群老校友中最大年紀的已經92歲高齡,最小的也年逾80歲。這些老人緊握著彼此的雙手在母校面前唱響了校歌。歷經70餘載,這首嘹亮的老歌曲再次響徹在金家樓。歲月滄桑,卻改變不了這群學子的友誼,改變不了歷經風風雨雨更加堅定的情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